2017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卷二).docx





《2017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卷二).docx(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7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卷二)1单选题(江南博哥)关于刑事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司法解释也是刑法的渊源,故其时间效力与刑法完全一样,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B.行为时无相关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实施时正在审理的案件,应当依新司法解释办理C.行为时有相关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实施时正在审理的案件,仍须按旧司法解释办理D.依行为时司法解释已审结的案件,若适用新司法解释有利于被告人的,应依新司法解释改判正确答案:B知识点:第1章 第1节 刑法的适用范围(运用)教材页码:P8-10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刑事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 A项,司法解释不是刑法的渊源,且司法解
2、释不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故A项错误。 B项,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第2条规定:“对于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故B项正确。 C项,上述规定第3条规定:“对于新的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已有相关司法解释,依照行为时的司法解释办理,但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适用新的司法解释。”故C项错误。 D项,上述规定第4条规定:“对于在司法解释施行前已办结的案件,按照当时的法律和司法解释,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没有错误的,不再变动。”故D项错误。2单选题关于危害结果,下列哪一选项
3、是正确的?A.危害结果是所有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B.抽象危险是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C.以杀死被害人的方法当场劫取财物的,构成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D.骗取他人财物致使被害人自杀身亡的,成立诈骗罪的结果加重犯正确答案:C知识点:第1章 第3节 犯罪客观要件(运用)教材页码:P21-27参考解析: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法益造成的损害表现,包括法益侵犯的危险状态与实际的损害结果。但抽象危险犯中的危险,不是作为结果的危险,而是将行为具有的危险属性直接等同于作为结果的危险,故抽象危险犯的成立并不需要危害结果,抽象危险也不是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故AB选项错误。抢劫罪的基本行为结构为“压制反抗强
4、行取财”,即通过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破坏被害人与其财物之间的占有关系,并强行取得该财物。为取财而杀人符合抢劫罪的行为构造,而且因此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当然,该行为同时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属于想象竞合犯。故C选项正确。结果加重犯具有法定性,要求刑法对此有明文规定。刑法并未将致人死亡的情形规定为诈骗罪的结果加重犯。故D选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选项。3单选题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先天双目失明,在大学读书期间因琐事致室友重伤。甲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B.乙是聋哑人,长期组织数名聋哑人在公共场所扒窃。乙属于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C.丙服用安眠
5、药陷入熟睡,致同床的婴儿被压迫窒息死亡。丙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D.丁大醉后步行回家,嫌他人小汽车挡路,将车砸坏,事后毫无记忆。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正确答案:D知识点:第1章 第3节 犯罪主体(运用)教材页码:P27-30参考解析: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属于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者。而聋哑人或者盲人具有责任能力,如果行为人因为生理缺陷而导致辨认控制能力下降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但不属于限定责任能力者,也不属于相对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者。故AB选项错误。丙对于致使婴儿死亡的违法事实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是,刑事责任能力不同于故意或者过失的罪过心理,丙欠缺
6、杀人故意,但具有过失的罪过心理,具有责任能力,应当负刑事责任。故C选项错误。丁对于自己毁坏他人财物的违法事实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不存在刑事责任能力下降的情形,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而且我国刑法明文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故D选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4单选题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比较,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的范围,与紧急避险中的“危险”相同B.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是否“正在进行”的认定,与紧急避险中危险是否“正在发生”的认定相同C.对正当防卫中防卫行为“必要限度”的认定,与紧急避险中避险行为“必要限度”的认定相同D.若正当防卫需具有防卫
7、意图,则紧急避险也须具有避险意图正确答案:D知识点:第1章 第4节 正当防卫(运用)教材页码:P40-44参考解析: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是指可能侵犯法益的违法行为本身,而紧急避险中的“危险”是指针对法益的危险本身,包括不法行为、自然灾害或者动物侵袭导致的危险。即使存在不法侵害行为,前者是指不法行为本身,后者重点强调导致的危险本身,即后者还包括行为结束后存在的危险状态。相应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是指该不法行为正在进行中,而危险“正在发生”是指危险状态正在存续期间。故AB选项错误。正当防卫中防卫行为“必要限度”是指以制止不法侵害、保护法益为必要,防卫行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损害结果完全可能大于
8、不法侵害人造成的不法侵害结果。紧急避险是一种风险转嫁的行为,其中避险行为“必要限度”通常要求保护的法益大于牺牲的法益,而且没有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故C选项错误。违法阻却事由的成立,是否要求主观的正当化理由和根据,应该采取一致的标准,即正当防卫的成立要求防卫意识,则紧急避险等也应当要求避险意识;如果正当防卫的成立不要求防卫意识,则紧急避险等也不应要求避险意识。故D选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5单选题甲冒充房主王某与乙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将王某的住房以220万元卖给乙,乙首付100万元给甲,待过户后再支付剩余的120万元。办理过户手续时,房管局工作人员识破甲的骗局并报警。根据司法解释,
9、关于甲的刑事责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以合同诈骗罪220万元未遂论处,酌情从重处罚B.以合同诈骗罪100万元既遂论处,合同诈骗120万元作为未遂情节加以考虑C.以合同诈骗罪120万元未遂论处,合同诈骗100万元既遂的情节不再单独处罚D.以合同诈骗罪100万元既遂与合同诈骗罪120万元未遂并罚正确答案:B知识点:第1章 第17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掌握)教材页码:P172-177参考解析: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合同诈骗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成立本罪。本罪是结果犯,其既遂标准应是实际获取
10、了被害人交付的财物。本案中,甲已经实际获得了乙交付的100万元,成立合同诈骗罪既遂,当无疑问。甲意欲在过户完之后再获取乙交付的余款120万元,由于被房管局工作人员识破而未能得逞,应作为未遂(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情节在量刑时予以考虑。故B选项正确,AC选项错误。另外,本案中的甲只实施了一个诈骗行为,故D选项“并罚”的表述本身就是错误的。须知,数罪并罚的前提是至少实施了两个以上的不同的行为。而且,D选项中,合同诈骗罪既遂与合同诈骗罪未遂,系同一个罪名,根本不存在数罪并罚的可能性。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D选项都是错误的。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6单选题甲欲前往张某家中盗窃。乙送甲一把擅自配制的张
11、家房门钥匙,并告甲说,张家装有防盗设备,若钥匙打不开就必须放弃盗窃,不可入室。甲用钥匙开张家房门,无法打开,本欲依乙告诫离去,但又不甘心,思量后破窗进入张家窃走数额巨大的财物。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乙提供钥匙的行为对甲成功实施盗窃起到了促进作用,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B.乙提供的钥匙虽未起作用,但对甲实施了心理上的帮助,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C.乙欲帮助甲实施盗窃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构成盗窃罪的帮助犯未遂D.乙的帮助行为的影响仅延续至甲着手开门盗窃时,故乙成立盗窃罪未遂的帮助犯正确答案:D知识点:第1章 第5节 犯罪未遂(运用)教材页码:P52-54参考解析:本
12、案中,甲盗窃了张某家中数额巨大的财物,属于盗窃罪既遂的正犯。乙明知甲意图盗窃,故意为其提供了张某家中钥匙,属于盗窃罪的帮助行为;但是,乙提供钥匙的行为只是替甲着手盗窃行为提供了帮助的效果,并未替甲盗窃既遂的事实提供物理或者心理的帮助作用,故乙不成立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由于甲已经着手实行盗窃行为,只是乙的帮助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帮助到甲的既遂事实,故乙不成立盗窃罪帮助犯的未遂,而是盗窃罪未遂的帮助犯。故AB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7单选题甲欲杀丙,假意与乙商议去丙家“盗窃”,由乙在室外望风,乙照办。甲进入丙家将丙杀害,出来后骗乙说未窃得财物。乙信以为真,悻然离去。关
13、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欺骗乙望风,构成间接正犯。间接正犯不影响对共同犯罪的认定,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B.乙企图帮助甲实施盗窃行为,却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故对乙应以盗窃罪的帮助犯未遂论处C.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对乙以非法侵入住宅罪论处。两人虽然罪名不同,但仍然构成共同犯罪D.乙客观上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但因其仅有盗窃故意,故应在盗窃罪法定刑的范围内对其量刑正确答案:C知识点:第1章 第6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掌握)教材页码:P61-63参考解析:甲实施了杀人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同时触犯非法侵入住宅罪,属于牵连犯,择一重罪论处。甲谎称盗窃,但并未实施盗窃行为
14、,故不成立盗窃罪。乙误以为甲盗窃财物而为其望风,但甲实际上并未实施盗窃行为,按照共犯从属性理论,乙不成立盗窃罪(未遂)的帮助犯。甲实施了杀人行为,乙为甲的杀人行为提供了客观上的帮助行为,但乙没有杀人故意,故乙不成立故意杀人罪。但乙为甲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提供了心理帮助,主观上也有帮助的故意,故乙成立非法侵入住宅罪。综上,甲、乙具有共犯关系,但甲成立故意杀人罪,乙成立非法侵入住宅罪(按照违法层面的共犯理论,成立共犯不要求二人以上罪名相同)。故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选项。8单选题关于罪数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而盗窃国家机关证件,
15、并持该证件招摇撞骗。甲成立盗窃国家机关证件罪和招摇撞骗罪,数罪并罚B.乙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行驶20公里后,不慎撞死路人张某。因已发生实害结果,乙不构成危险驾驶罪,仅构成交通肇事罪C.丙以欺诈手段骗取李某的名画。李某发觉受骗,要求丙返还,丙施以暴力迫使李某放弃。丙构成诈骗罪与抢劫罪,数罪并罚D.已婚的丁明知杨某是现役军人的配偶,却仍然与之结婚。丁构成重婚罪与破坏军婚罪的想象竞合犯正确答案:A知识点:第1章 第8节 处断的一罪(掌握)教材页码:P79-81参考解析:甲的行为成立盗窃国家机关证件罪与招摇撞骗罪,二者虽然具有手段-目的关系,但在社会生活中不具有通常性,即不具有类型性的牵连关系,不
16、属于牵连犯,而应当数罪并罚。当然,如果甲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再进行招摇撞骗行为的,则属于牵连犯,应当择一重罪处罚。故A选项正确。乙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行驶了20公里,已经成立危险驾驶罪既遂;乙违章行为导致重大交通事故,成立交通肇事罪。对乙的行为,应当数罪并罚。故B选项错误。丙骗取李某名画的行为成立诈骗罪,之后使用暴力迫使李某放弃名画的行为成立抢劫罪。虽然丙有两个行为,但李某仅遭受了一个财产损失,属于狭义的包括的一罪,应当择一重罪处罚,不能数罪并罚。故C选项错误。重婚罪与破坏军婚罪中“与现役军人配偶结婚”的情形具有包容关系,属于法条竞合关系,而非想象竞合犯,前者是普通法条,后者是特殊法条,但只
17、能选择特殊法条破坏军婚罪对丁的行为定罪处罚。故D选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9单选题关于自首,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并与警察对峙,经警察劝说放弃了犯罪。甲是在“犯罪过程中”而不是“犯罪以后”自动投案,不符合自首条件B.乙交通肇事后留在现场救助伤员,并报告交管部门发生了事故。交警到达现场询问时,乙否认了自己的行为。乙不成立自首C.丙故意杀人后如实交代了自己的客观罪行,司法机关根据其交代认定其主观罪过为故意,丙辩称其为过失。丙不成立自首D.丁犯罪后,仅因形迹可疑而被盘问、教育,便交代了自己所犯罪行,但拒不交代真实身份。丁不属于如实供述,不成立自首正确答案:B知识点:
18、第1章 第11节 量刑情节(运用)教材页码:P96-103参考解析:自首的认定要求“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其中“犯罪以后”是指犯罪呈现终了状态之后,而终了状态包括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或者既遂。甲绑架他人并与警察对峙,虽然尚在犯罪过程中,但经警察劝说放弃了犯罪,甲的行为已经终了(已经既遂),即甲的犯罪行为已经结束。甲的行为符合“犯罪以后自动投案的条件”,只要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当然属于自首。故A选项错误。自首的成立要求“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乙的行为成立交通肇事罪,虽然之后打电话报警,但并未承认自己的犯罪行为,其行为不属于主动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控制之下、表示愿意接受法律
19、的审判,不属于自动投案,故不成立自首。故B选项正确。丙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属于自首。甲辩称自己主观罪过为过失,即为自己做轻罪辩护,不影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因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只需要如实供述自己的影响定罪的客观违法事实即可。故C选项错误。犯罪后仅因形迹可疑而被盘问教育,然后主动交代了自己犯罪行为的,属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应当认定为自首。至于犯罪人是否交代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影响自首的认定。故D选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10单选题王某多次吸毒,某日下午在市区超市门口与同居女友沈某发生争吵。沈某欲离开,王某将其按倒在地,用菜刀砍死。后查明:
20、王某案发时因吸毒出现精神病性障碍,导致辨认控制能力减弱。关于本案的刑罚裁量,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王某是偶犯,可酌情从轻处罚B.王某刑事责任能力降低,可从轻处罚C.王某在公众场合持刀行凶,社会影响恶劣,可从重处罚D.王某与被害人存在特殊身份关系,可酌情从轻处罚正确答案:B知识点:第1章 第11节 量刑情节(运用)教材页码:P96-103参考解析:在司法实践中,如果犯罪分子偶然犯罪的,由于人身危险性较低,可酌情从宽处罚。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不得从轻处罚;相应地,吸毒的人犯罪,也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从轻处罚。如果在公共场合持凶器杀人,情节恶劣,社会影响大,可考虑从重处罚。
21、如果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特殊关系,其犯罪原因系双方存在私人纠纷之类的,则可以酌情从轻处罚。故ACD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11单选题在符合“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的前提下,关于减刑、假释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因爆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已服刑10年,确有悔改表现,无再犯危险。对甲可以假释B.乙因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已服刑5年,确有悔改表现,无再犯危险。对乙可优先适用假释C.丙犯贪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拒不交代贪污款去向,一直未退赃。丙已服刑20年,确有悔改表现,无再犯危险。对丙可假释D.丁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已服刑3年,一
22、直未退赃。丁虽在服刑中有重大技术革新,成绩突出,对其也不得减刑正确答案:B知识点:第1章 第12节 减刑制度(运用)教材页码:P108-110参考解析:刑法第81条第2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甲因爆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不得假释。故A选项错误。乙因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实际服刑5年,已经超过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而且确有悔改表现,无再犯危险,可以假释。故B选项正确。按照相关司法解释,对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领导、参加、包庇、纵容)黑社会
23、性质组织犯罪等罪犯,不积极退赃、协助追缴赃款赃物、赔偿损失,或者服刑期间利用个人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等不正当手段意图获得减刑、假释的,不认定其“确有悔改表现”。故对丙不得假释,丁有重大立功表现,对丁应当减刑。故CD选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12单选题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猎户甲合法持有猎枪,猎枪被盗后没有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甲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B.乙故意破坏旅游景点的缆车的关键设备,致数名游客从空中摔下。乙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C.丙吸毒后驾车将行人撞成重伤(负主要责任),但毫无觉察,驾车离去。丙构成交通肇事罪D.丁被空姐告知“不得打开安全门”,仍拧开安全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国家统一 法律 职业资格 考试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