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人教 新版.doc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人教 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人教 新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2019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1212 月月考试题月月考试题1、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 解它们的区别。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 量日影记时。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 来祭祀的牲口。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 定。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
2、绳 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 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 “物不 朽者,莫不朽于金石” (蔡邕铭论 ) ,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 替。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 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 记其祖先功
3、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 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 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 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 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 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 ,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 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 。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 仿。禁止立碑的政
4、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由 于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随同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 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 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墓碑文包括序和铭。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 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 “志” ,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 ,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 念之意。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 诔碑文研究
5、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虽也记德铭勋, 又很注重记事。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 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年 12 月 12 日第 391 期) 1下列各项中,对“墓志”与“墓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墓碑。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墓志的 别称有埋铭、葬志、圹志等。 B. 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禁止立碑,- 2 -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 C. 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
6、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主要是为了 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 D. 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 ,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而且石材是廉价易得、 不易损坏的材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碑主要用于测量日影记时、拴 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 B. 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立碑纪念 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 C. 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说,碑文中 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 D. 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
7、关系。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序” ,墓志 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东汉之前,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高于一般士 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索” 。 B. 东汉初期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南朝宋的刘怀民墓志 ,北魏的寇臻墓志都 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 C. 墓志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墓志,了解墓主的时代、身份,甚至社会 背景和文化风俗,墓志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D. 最初的墓志因仿照墓碑而制,所以是直立在墓内的,顶部也无盖;后世的墓志
8、顶部加盖, 形制基本定型,并且都转为平放在墓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414 分)分) 庄子:一个飞翔的人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 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 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 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 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
9、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 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 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迭。他的笔墨华章, 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 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 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 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 “处
10、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 ,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 。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 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 “天乐” ,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 始无终。 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 3 -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 冲天的长诗。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 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 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
11、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 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 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 在飞,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 年,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 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 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 自己也生
12、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 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 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 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 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 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喜剧,他的 死如同他的梦,化蝾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
13、,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 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 颇感沉重。 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 的梦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令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 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 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 “一首诗” ,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 深吸引和打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
14、息的作者。 B. 文中大量列举庄子和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既体现出作者对二人的熟悉和热爱,同时也使 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C. 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够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 的自由境界。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 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 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在此中得以深化。 5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6 分) (1)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3 分) (2)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 (3 分) 6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 (5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
15、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范立欣:在纪录片里寻找“归途” 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张昌华夫妇,20 年前开始在广东打工,希望用微薄的收入抚育留在家乡的 一双子女,使他们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可失去双亲陪伴、日渐成年的女儿张琴,选择了退 学离家,成为新一代打工妹,让父母的梦想破灭。 “这样的事情如果不被记录下来,是我们这代人的失职。 ”范立欣,一位 30 岁出头的中国导- 4 -演,撸了撸袖子,猛吸一口气,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从表面上看,影片归途列车讲的是张昌华夫妇回家的路途,他们和所有农民工一样,在 售票窗口前失望,在绿皮车厢里挣扎,在村口小路上放下又一年沉重的包裹。但范立欣没有 把镜头停止
16、在旅途的终点,而是对准了空巢的老人,对准了 1 岁就成为留守儿童的张琴。 范立欣赞同一位网友的说法:如果是这样的“现代化”会破坏一个国家最基础的构成家 庭。 “从更深的层次看,影片要问的就是归途在哪里?”他说,选择春运这个题材,也是因 为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各种矛盾,都能在这里找到观察点。影片与其说是在讲春运, 不如说“展现了一个困于昨天和明天之间的、中国农民工家庭命运的故事” 。 成为“范导”之前,范立欣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摄影师。时常下乡的他,往往前一刻还在家 徒四壁的乡村工作,后一刻就在灯红酒绿的三里屯聚会。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这个“爱激动、 爱打抱不平的人”更多地关注到城市化进程中持续存
17、在的矛盾。 他曾经纠结和疑惑:也许,对这个国家而言,春运所折射的种种社会阵痛,都是难以逾越的 阶段。而他又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思考和追问:那些苦苦追求最后一班列车的农民工,会不 会被高速前进的社会列车抛到身后? 有人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镜头对准蓬勃发展的中国背后那些小人物的辛酸,他们是社会的 主流吗?面对这样的问题,范立欣放下杯子,向本刊记者一字一句地说:这是中国 2.4 亿农 民工的真实生活写照。 2009 年,美国的圣丹斯电影节,北京某中学访问团被安排观看归途列车 。放映完后,一 名男生激动地跑上台,从范立欣手里抢过话筒。他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自己看完后很伤 心,他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
18、“我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让我好好学习了,因为他 们想让我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 。 孩子的责任感让范立欣感到安慰。他觉得,在这个无法跨越的发展阶段里,每个人都可以做 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收起一些城市人的优越感,拿出更多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农民工更加 友好一点,哪怕是地铁让个座,对餐馆小妹道声谢。 一位美国中部的观众看完电影后,感谢范立欣让他理解了在外贸服装厂工作的张昌华,说看 到他为改变儿女命运付出的努力,就像看到自己的父亲一样,这是中国人的坚韧、努力以及 对家庭的爱。而在以前,这个美国男人会抱怨,这些努力工作并把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工 人, “把我们的饭碗抢走了” 。 范立欣感慨,生活中
19、无处不在的人类情感,是共通的,纪录片是一个可以让外国人了解并理 解中国的媒介。 在范立欣眼里,纪录片从融资、制作到发行,跟其他电影一样,也是一个产业。在这个产业 链里,不是“谁给钱谁就是爷” ,他和所有投资方都用合同的形式规定,制片人与投资者, 无权干涉导演对影片的剪辑权。 眼下,范立欣正致力于对国内纪录片导演进行培训,让他们更明白国际运行规则,学习撰写 提案等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技巧。他同时开始寻找中国纪录片“本土生存”的路径。 归途列车在 7 个城市“一城一映”之前,范立欣找过国有发行公司,可最少一百万元的 拷贝制作和宣传费让他却步。后来,在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在内的 7 个城市,范立欣选定
20、 了每个城市的一家影院,用一个影厅长线定期放映归途列车 ,票房收入双方分账。范立 欣觉得,既然中国的城市还无法支撑起一家艺术电影院,那么在商业电影院里逐渐打造一个 艺术电影厅,应该是可行的、有市场的,这有利于中国纪录片业的发展。 随着一年的春运进入尾声, 归途列车在全国的展映之幕渐落,但“归途”的故事不会结 束,它事关春运、社会,也事关纪录片在中国。 相关链接- 5 -2013 年范立欣在纽约时报电影版公布的“全球 20 位 40 岁一下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 评选中金榜题名,成为该项评选中唯一华人导演。 范立欣认为,任何一个故事、一群人都应当放在一个历史时间段去看,一切现象的存在都 是有更大意
21、义的,在任何一个故事中都可以看到社会变迁。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范立欣将镜头始终聚焦在一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夫妇春运归途上,展现出中国蓬勃发展的 经济背后普通小人物的辛酸。 B. 归途列车融入了导演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真实展现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 中传统与现代、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深刻变化。 C. 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才使得归途列车引发国人思考内省,成为世界人民了解 中国、理解中国的窗口。 D. 在范立欣看来,仅有社会价值的纪录片必须像其他电影一样,自觉地去适应市场环境, 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广阔的传播渠道。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
22、的两项是(5 分) A. 材料开篇介绍农民工张昌华夫妇的想法、做法与最终的结果,以此引出对范立欣关注农 民工以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表述。 B. 范立欣认为他选择春运题材拍摄纪录片归途列车的目的是讲述过去与未来中国农民 工家庭命运的故事,是要为中国农民工寻找出路。 C. 范立欣爱激动、爱打的不平的性格决定了他对中国农民工的强烈关注,但这种关注也招 来了一些人的质疑,认为他没有抓住社会的主流问题。 D. 材料中表述了不同人看过纪录片后的感受、并且在此之后进行了议论,侧面表现了影片 具有一定影响力。 E. 范立欣成为出色的片导演的具体原因有:有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有敏锐的视角,有国 际视野等。 9
2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归途的故事不会结束,它事关春运、社会,也事关纪录片在 中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 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 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 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 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
24、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 ”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 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 ”宗质起敬, 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 寿。 ”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 ”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 大哭曰:“夫人,吾母也。 ”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 ”宗质 拜曰:“然。 ”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 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12 月月 考试题 新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