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P#马克思_美的规律_思想与审美本质_尤西林.docx
《#C2P#马克思_美的规律_思想与审美本质_尤西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2P#马克思_美的规律_思想与审美本质_尤西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6年 11&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5 卷第 6 期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 ,2016 Vol. 45 No. 6 美学研宄 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与审美本质 尤西林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摘要: 21世纪汉语美学主流基本己否弃了审美本质论。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也不再享有经典根据地 位。但对实践美学的反思批判恰恰深化了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与审美本质论的问题意识,回应这些问题
2、成 为深入诠释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动九 “ 美的规律 “ 自由劳动 ” 与 “ 人的本质 ” 三位一体结构及其超越性,所展示 的不仅是有解释力的审美本质及其贯通的新实践美学系统,而且提供了抗衡现代虚无主义的真善美精神视野 范式。 关键词: “ 美的规律 ” ;审美本质;自由劳动;人的本质;新实践美学 中图分类号: A81; B83-0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672 -4283(2016)06 -0005 -10 收稿日期: 2016-01 -11 作者简介:尤西林,男,陕西榆林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宄生导师。 21世纪汉语美学主流己基本接受了分析哲学 反本质主义立场,从而放
3、弃或弱化了审美本质论。 对实践美学主体主义与人类中心论的反思批判集 中于“ 劳动 一“ 实践 ”“ 人的本质 “ 对象化 ” 三个 概念,由此也动摇了这三个概念所依托的文本亦 即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的经典根据地位。其中 重要与流行的批评是:劳动一实践是人类征服客 体的主体性而缺失主体间性;人的对象化活动善 恶混杂而并非纯美;劳动一实践泛指人类活动而 并非美学概念。对这些反思批判的回应成为深入 诠释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动力。但是,深入而完整 的回应却需要进入思想史。例如,上述质疑未能 注意到斯密与黑格尔以来劳动概念的哲学化涵 义、卢卡奇针对第二国际学派对 “ 实践 ” 非实证性 亦即超越性
4、的强调,以及 20世纪实践哲学的伦理 学维度等等。但这已远超出一篇论文的范围。本 文不拟叙述思想史,也不进入相关争论,而正面诠 释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及其与 “ 自由劳动 “ 人 的本质 ” 三位一体结构的超越性,并以之为审美本 质内在线索,纲要性表述一种新实践美学原理,同 时扼要随文回应前 述质疑而不展开辩论。 本文初看上去似乎是对实践美学的辩护或重 复,但深入的研宄者会发现其中对实践美学重要 的批评与推进(如审美对于劳动的生存功能与本 体论意义,以及 “ 自由形式 ” 作为 “ 自由方式 ” 的内 容涵义等)。在多元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昌盛时 代,本文所表述的新实践美学仅是数量庞大
5、的美 学原理一种而己。在求新且势利的潮流中,关注 “ 过时 ”的理论既不合时宜又讨嫌。但本文超出美 学的更深旨趣却是 :从美学回溯劳动(卢卡奇己表 明这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由之路),并回应当 代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以伦理实践贬斥劳动的潮 流 ,关乎马克思思想核心根基 。在无休止开发与 消费却丧失意义的价值虚无主义时代,马克思 “ 美 详另文。 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年第 6期 的规律 ” 的劳动范式,仍然是真善美精神视野的现 实根基。这也是本文自觉以关联一体的 “ 劳动一 实践 ”而不采用流行的以 “ 实践 ” 为核心关键词的 深意所在。 一、马克思的 “ 美的规律
6、” 思想 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自由的劳动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价值论 批判,马克思称后者为异化劳动。自由的劳动则 是人性自我肯定的方式: “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 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 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 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 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 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 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 身 ” 。 1 163这段话包含着两个观点: 1. 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 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 于劳动。 2. 与传统意识哲学精
7、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 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从而有 “ 现实 地使自己二重化 ” 与意识中 “ 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 化 ”两种直观自身的形态。这一区分对于美学极 为重要,它提供了艺术哲学传统视野之外的 $ $ 甲攀观念,以及现实审美与夸亨亨 f相互关砉 sk M“ 基本框架。以劳动为基础 k乂类生活普遍而 必然的审美性质由此揭示。这也是日常生活审美 化与艺术生活化,以及区别于意识哲学的身体美 学诸种当代美学趋势的基础根据。 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须要在与动物式劳动区 别对比中获得哲学人类学规定: “ 通过实践创造对 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 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
8、,它把类看做自己 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诚然,动物 也生产。动物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 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 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 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 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 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 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 界 ;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 地 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 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 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 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
9、构 4止, 1 162 In. 泛义的 “ 劳动 “ 生产 ” )是 “ 内在尺度 ” ( 需 求目的 ) 与 “ 外在尺度 ” ( 对象环境规律 ) 寻求统一 达成实现的活动。动物式 “ 生产 ” 不仅是本能无自 觉意识的,而且只是觅食藏身需求与特定环境规 律单一统一方式(或奔跑或飞翔或打洞或造巢)的 活动。人类的劳动却由于超越了动物式生存需求 与单一特定活动方式而呈现为自由的活动。须要 注意的是,人类性劳动超越动物式 “ 生产 ” 的自由 性质基于一系列全称副词: “ 任何 ” ( jefler)、 “ 处 处 ” ( UberalD、 “ 全面 “ 整个 ” 而根据概率论, 对世界有所主
10、张的任何全称陈述的概率等于零。 概率等于零的全称陈述永远不会终结于特定现 实,但正如歌德睿智所说: “ 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 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 度 ” 。 261自由须要无限超越限定性。这类同于美 学史上以不同名称表述的神性维度的本体性理 念。但马克思这一本体理念基于人类自身 特性的 劳动,因而成为关于审美境界最具人类学根基的 表述。 作为与动物式劳动相区别的人类劳动一系列 对比结语, 胺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 就是体现人的 本质的自由劳动 “ 美的规律 一“ 自由劳动 “ 人的本质 ” 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 自由 ” 是对以 动物式活动为原型的现实谋生劳动的超越。这种
11、 超越敞开为无限彳屯 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 是将 劳动定向于超越动物性活动的自由方向中。只有 在 “ 美的规律 ” 所昭示的自由劳动方向中,人的劳 动才是AWf夸。 这 iiii的是 “ 美的规律,所代表的自由劳 动与现实劳动的辩证关系:自由劳动 是劳动的理 想形态 ( 或者用中国古典美学术语说 “ 美的劳动 ” 是现实劳动的自由意象),而并非有限的具体劳 动。因此,劳动对象化之美并非说有限的具体劳 第 45卷 尤西林: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与审美本质 7 动及其产品本身即是美 ;但是,每一有限的劳动均 可能依托美的规律的自由劳动超越而无限性 的自由境界 ( “ 显示 ” 并非 “
12、等于 ” ),从华自身 的意义。这也是对黑格尔 “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的劳动实践论的置换。 人的自由本质的无限性必须依托有限而现实 的具体劳动对象化,对象化却并非意味着无限的 人的自由本质就此穷尽于这一有限的特定劳动 中,而恰恰体现于突破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 中。人类文明史及其趋势证明着马克思这一自由 劳动信念:石器、陶器、弓箭、青铜器、铁器、蒸汽 机、电器、微电子、人工智能, 每一特定劳动都 是人的自由劳动的对象化足迹,但人的自由劳动 却从未停滞于特定实体劳动形态,而是面向未来 无限自我超越的不确定的 X,它 “ 不能从过去,而 只能从未来汲取自己的诗情 ” 3 473。马克思基于
13、现实劳动并面向未来的立场,标明了马克思美学 思想的现 代性,从而与其他逃避现实生存的审美 乌托邦区别开来。 “ 美的规律 ” 同时集中体现着人的本质及其劳 动的理想性。马克思的审美本质观从而指向以劳 动为原型的理想人丨也 “ 审美 ” 与 “ 人的本质 ” 以 及与之相关意义上的 “ 劳动 ” 及 “ 对象化 ” ,都因此 具有哲学价值本体论性质,而不能视为实体经验 范畴,马克思的审美本质观因而不属于分析哲学 所批判的理念实体论的本质主义。由此也避免了 将特定的实体劳动或人的活动等同于人的本质对 象化的流行误解,如以 “ 杂货铺不是美术馆 ” 质疑 劳动对象化的美学意义。再例如,犯罪得逞,犯罪
14、 者虽属自然 科学科目的人类,却不代表 “ 人的本 质 ” ( 而被日常用语斥为 “ 禽兽 ” );完成犯罪,也并 非善良意志的行动 “ 对象化 ” ( 而被称为 “ 得逞 ” )。 这些语用都是高度价值论的而非中性表述。 “ 美的规律 ” 所指向的自由劳动并非青年马克 思的形而上学思辨,而属于社会化与历史性的现 实生成运动,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终生的 一个基本思想 c “ 美的规律 ” 超越单一动物式 “ 生 产 ”的自由劳动理想,成为渗透分工、经济、个体自 由与社会组织、历史进程的价值理想,从多种角度 丰富着其意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中劳动将不再 屈从于强制性分工或为谋 生而终生束缚于单
15、一职 业,而成为上午打猎、下午捕鱼、黄昏哲学思考的 个性潜能的全面施展 4 37 ;这一个体自由并非浪漫 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观选择,而是基于资本 主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历史积累所解放出的自由 时间: “ 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 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 。 5222 “ 于是,以交换价值为 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 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 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 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 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 展。 ” 5218_2W占据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目标的 “ 人 的全面发展
16、 ”观,深刻对应的正是审美的特性: “ 创 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 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 ” 1 192。从 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几乎逐字重申的共产 主义的定义 一 “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 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 6 649,成为 “ 美的规律 ” 亦即 超越单一向度的自由劳动的社会形态展示。 二、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1. 对审美本质的探讨是美学思想史的首要传 统。对审美现象深层根据的探讨与表述,是美学 思想中心。 2. 审美本质并非经验科学的实体对象,而是 人文科学的精神哲学范畴。需要强调的是,自柏 拉图以来的审美本质观念,重心并非基于经验抽 象的
17、知识论,而是目的论与价值论。中外思想史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及表述虽然具有历史性与地 域民族文化特性,但都力图从哲学 价值这一哲学 高度概括审美本质。这些观点尽管审美本质所指 内容不同,但其语用用法却显示出维特根斯坦所 说的 “ 家族相似 ”( family resemblances)。因此,美 学史上不同的审美本质观具有丰富与互相补充这 一论域的积极意义。既不能妄称发现了永恒不变 的审美本质,而必须持历史发展与开放的态度;又 不能妄称这一人类思想数千年耕耘领域为无意义 的假问题,而须要立足于本时代新视野参与诠释。 美学原理实质即依据审美本质观贯通解释审美活 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8、 ) 2016年第 6期 动的哲学美学。审美本质是对审美活动根本性质 的抽象,美学不能停留于对纷杂具体的审美现象 的表象解释,也不能分裂为相互孤立而缺少统一 关系的论丛式导论。只有经由审美本质的抽象, 美学才能内在统一地整体把握审美现象的根源、 构成及其社会功能。马克思称这种由 “ 抽象 ” 作为 逻辑出发点的道路是正确的科学研宄方法,它是 “ 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 再现出来的方式 ” 725。美学全部范畴概念都是以 审美本质为最终根据的 “ 精神上的具体再现 ” ,这 些范 畴概念之所以有机统一于美学原理整体而非 外在拼凑,端赖于审美本质这一逻辑出发点。 3. 审美本质
19、是包括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在内 的整体审美活动经验的本质。对审美对象或审美 意识各自本质的单一追溯,必然要返回双方关联 一体的审美活动本质。这同时意味着审美活动体 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体验性也正是 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点。 4. 活动的人类学原型是劳动以及劳动更广泛 形态的实践,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 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具体劳动本身并非 审美,为什么要从非审美的劳 动中寻找审美的本 质?囿于审美表象的所谓纯粹美学,所揭示的其 实是审美经验业己专门化的艺术学规律,或特定 适用范围的形式美规律(如著名的黄金分割率)与 心理经验模式(如完形美学、距离
20、说、移情说等 ) , 远未抵达深层支配它们的母体根源。作为人类生 活母体的劳动则孕含着人类全部精神形态的普遍 必然性与功能必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数 美学均接受劳动及其技术对于审美的文化人类学 前提条件基础意义,艺术人类学己积累了大量劳 动与审美密切关系的实证经验研宄,但这类研宄 基本局限于劳动与审美的外在条件关系。例如, “ 游戏说 ” 与 “ 摹仿说 ” 揭示出儿童摹仿捕猎游戏 对于未来捕猎劳动预演训练的实用条件意义,但 是,游戏及其摹仿培养的审美形式感对于捕猎劳 动本身的哲学人类学提升意义并未得到揭示 。 马克思 “ 美的规律 ” 思想远超出一般艺术人类学与 实用经验性劳动美学的深
21、邃之处在于,它是从哲 学人类学本体高度规定人类性劳动区别于动物式 “ 生产 ” 的分界定向:审美对于人类代表性活动的 劳动并非外在条件或枝节功能,而具有普遍的必 然性与根本的引导性。审美在人类学的劳动中的 普遍必然性与根本价值功能,才是审美本质的根 源所在。 当代美学的前沿转向,也印证着上述马克思 主义美学基点。伽达默尔依据海德格尔的存在 论,批评近代以来纯审美的 “ 审美区分 ” ,这种区分 于生活的纯审美 “ 撇开了一部作品作为其原始生 命关系而生根于其中的一切东西,撇开了 一部作 品存在于其中并在其中获得其意义的一切宗教的 或世俗的影响 ” 71W, “ 所以作品通过 审美区分 也就丧失
22、了它所属的地盘与世界 ” 8m。 因而主 张立足生存世界确定审美意义的 “ 审美无区分 ” 美 学 8151,亦即返回人类生存层面的审美观。当代 西方美学最新的文化转向,其代表内容,无论是从 纯艺术回到技术、从形式分析回到生活美学,或是 从静观的感性意识论回到体验性的身体美学,都 需要经由技术、生活与身体回溯其实践根基。海 德格尔对古希腊 “ 生产 ”( 希腊词 poiesis)与技术一 艺术统一性的诠释、杜威实用主义与操作主义的 复兴,以及麦克卢汉为电子媒介文化奠基的 “ 媒介 即讯息 ” 与 “ 媒介即人的延伸 ” ,成为西方美学上述 转向的哲学基础。但这些理论恰恰突出了马克思 实践论的论
23、域,而实践论远比实用操作主义更具 本体深度,也比海德格尔神学渊源的存在论更具 现实根基,麦克卢汉基于媒介技术揭示当代人类 感知方式 的生成机制,则是马克思劳动工艺本体 论的现代延伸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美 学复兴中占据着原理制高点。 马克思: “ 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 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 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 429页。 与席勒的名言比较即可见出差距 “ 只有当人充分 是人的时候,他才会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 是人弗里德里希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译 林出版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2P 马克思 规律 思想 审美 本质 西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