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课件:7类词类活用.ppt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7类词类活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课件:7类词类活用.ppt(8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7类词类活用类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某些词会失去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了解词类活用的特点对我们读懂文言文将有很大的帮助。一、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除了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外,一般名词不能用作状语,常常是副词充当状语。古汉语中,一旦名词的位置处于动词、形容词之前,起修饰、限制作用,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用法。翻译的规律是在这个名词前面加上相关的介词或动词。下面分五个方面列表解析名词作状语。二、名词、数词
2、用作动词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数词在一定的句子结构里,可以临时作动词用,充当句子谓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有动词性罢了。由于名词、数词本身不是动词,活用作动词,就具备了动词的特征。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在古汉语中,形容词一般用作补语、状语。形容词和动词一样,也能作谓语,但它不能带宾语,这时候还不算是形容词的活用。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或者补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了。四、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
3、人或事物,在句子里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五、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一般作句子的谓语,但有时也可以作名词用,以替代跟这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里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六、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如:“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可翻译为:“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就是使动用法了。也就是说,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
4、施行的,谓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这不是 说“臣”自 己“活”,而 说“臣”使“之”“活”。使 动用法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语动词兼语动词宾语(或无宾语),现在简化为主语动词宾语,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即主语使宾语动词。七、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它怎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句子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状态和性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中的“小鲁”是孔子认为鲁国的地方小,这里的“小”是形容词临时用作意动词,含有“以
5、鲁为小”的意思。形容词意动用法,指的是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其译成现代汉语的公式为:主语形容词宾语主语觉得宾语形容词。一般可译为“认为”或“以为”,即“以宾语为形容词”或“认为宾语形容词”。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奇”是意动用法,“才”是“奇”所带的宾语,“奇其才”就是“以其才为奇”,即“认为他的才干出众”。名词意动用法,即把名词放在宾语前充当动词,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按下面这个格式:主语以(或“把”)宾语为(或“看成”或“当做”)表意
6、动的名词。同样可译为“认为”或“以为”等。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名词“宾 客”是 意 动 用 法,“其 父”是 宾 语,“宾 客”与“其父”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修饰关系,用动宾关系来译又不通,因而是意动,即“以其父为宾客”。点击考点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所谓“理解”,是说能正确领会文章内容;所谓“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把文言内容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的材料。因此,“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地分析。要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子中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
7、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理解文意的基础,而文意又帮助和限定着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留、删、增、调、变(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2)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3)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4)调,将古
8、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2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孙)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己悲,也不以己喜”。3在翻译句子时要学会抓关键词语阅卷时关键词语是给分的“点”。这些关键词语主要包括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等,也包括一些容易翻译错误的重点词语。在平时文言文的翻译练习中,学生们常常会表现出“眼高手
9、低”,许多人往往自以为文意知晓,就不屑于落笔翻译,这种态度是必须克服的。文言文翻译并非易事,确实需要踏踏实实地训练一番,切不可等闲视之。4要确保文言文句翻译的准确,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做到如下五步骤(1)读。通过读,明确其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2)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圈注出来,以激起自己的有意注意。(3)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使用文言翻译的八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4)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5)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
10、的语法现象全部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例9(2009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
11、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
12、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解析:翻译时,在遵循“信、达、雅”的基本要求下,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可用“加字法”把古汉语单音节词对译成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如(1)中的“学”译为“学校”,(2)中的“虽”译 为“虽 然”,“幸”译 为“庆 幸”,“将”译 为“将 要”,“行”译 为“推 行”,“继”译 为“继 承”。采 用“替 换法”把(1)中 的“所 以”译
13、为“用 来 的”,“复”译 为“再”,把(2)中 的“本”译 为“推 究”。用“保 留法”把(1)中的“天下国家”保留不译。用“调序法”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1)中的“出于学”,(2)中的“不吾继”。用“补充法”补充(2)中的省略成分。答案:(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2)我虽然为它将要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例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
14、,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迳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攀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复习 课件 词类 活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