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兽医病理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病理学》课件.ppt(9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动物病理学及检验技术动物病理学及检验技术肖一红肖一红 博士博士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E-mail:个人简介个人简介 1997年年9月月2001年年7月月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兽医本科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兽医本科专业学习,取得学士学位;专业学习,取得学士学位;2001年年9月月2004年年7月月 山东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专业学习,山东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专业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取得硕士学位;2004年年9月月2007年年7月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所预防兽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所预防兽医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医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年7月月至
2、今至今 山东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动物病理学教学;山东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动物病理学教学;2007年年11月月至今至今 山东农业大学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山东农业大学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受体的研究。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受体的研究。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动物病理解剖学动物病理解剖学 吉大高丰教授主编吉大高丰教授主编 2兽兽医医病病理理学学(2版版)中中农农赵赵德德明明教教授授主主编编 3家畜病理学家畜病理学(3版)内蒙林曦教授主编版)内蒙林曦教授主编 4动动物物病病理理学学(2版版)南南农农鲍鲍恩恩东东教
3、教授授主主编编 5兽医病理解剖学兽医病理解剖学(2版)杨大主编版)杨大主编 6病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人医教材人医教材绪论一绪论一兽医病理学兽医病理学 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动物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动物病理学的主要任务:病因学(病因学(ETIOLOGYETIOLOGY):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学(发病学(发病学(发病学(PATHOGENESISPATHOGENESIS):在
4、病因的作用下,导致机在病因的作用下,导致机在病因的作用下,导致机在病因的作用下,导致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体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体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体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病理变化或病变(病理变化或病变(病理变化或病变(病理变化或病变(MORPHOLOGYMORPHOLOGY):在疾病发生发展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功能的变化(功能的变化
5、(功能的变化(功能的变化(FUNCTIONAL CONSEQUENCESFUNCTIONAL CONSEQUENCES):由由由由于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而引起功能的变化。于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而引起功能的变化。于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而引起功能的变化。于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而引起功能的变化。动物病理学基本内容动物病理学基本内容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主要介绍代谢和机能的变化主要介绍代谢和机能的变化病理解剖学病理解剖学主要介绍形态结构的变化主要介绍形态结构的变化 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肉眼直接观察(病畜及尸体)肉眼直接观察(病畜及尸体)肉眼直接观察(病畜及尸体)肉眼直接观察(病畜及尸体
6、)光镜观察(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组织切片)电镜观察电镜观察组织(细胞)化学观察(特殊标记物显示病变特征):组织(细胞)化学观察(特殊标记物显示病变特征):普通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普通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兽医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尸体;实验动物;活体组织;临尸体;实验动物;活体组织;临床病例;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床病例;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学习兽医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学习兽医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方法医学的哲学。医学的哲学。兽医病理学的发展兽医病理学的发展发展较快,一些新的学科、新技发展较快,一些新的学科、新技术、新方法不断的出现。术、新方法不断的出现。绪论二绪论二 疾病概论疾病
7、概论一一 健康健康1 健康健康 是指在是指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处均处于完好的状态。于完好的状态。(1)健康不等于没有病。)健康不等于没有病。(2)没有病不等于健康。)没有病不等于健康。2 衰老衰老是生物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退是生物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的总和,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的进行性变化的总和,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的进行性下降,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和对环境的行性下降,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适应能力逐渐降低。3 动物的寿命动物的寿命 (1)根据个体大小。寿命与个体大小成反比。)根据个体大小。寿命与个体大小成反比。(2)根据脑重量。
8、与相对脑重成正比。)根据脑重量。与相对脑重成正比。(3)根据心跳快慢。与心跳速度成反比。)根据心跳快慢。与心跳速度成反比。(4)根据性成熟。)根据性成熟。(5)根据生长期。)根据生长期。(6)根据细胞分裂代数和时间)根据细胞分裂代数和时间 4 死亡死亡 是生命活动的终止,完整机体的解体。是生命活动的终止,完整机体的解体。分生理性和病理性死亡分生理性和病理性死亡病理性死亡原因病理性死亡原因(1)意外引起的急性死亡。)意外引起的急性死亡。(2)生命重要器官等的不可恢复性损害。)生命重要器官等的不可恢复性损害。(3)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机体极度衰竭。)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机体极度衰竭。二二 疾病疾病 1
9、.疾病的概念疾病的概念2.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并表现出机体生命活动障碍,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并表现出机体生命活动障碍,动物的生产能力下降及经济价值降低。动物的生产能力下降及经济价值降低。3.2.疾病的特点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3)疾病是一种矛盾斗争的过程;疾病是一种矛盾斗争的过程;(4)生产能力的降低是家畜患病的标志之一。生产能力的降低是家畜患病的标志之一。3.疾病的分类
10、疾病的分类(1)按疾病的经过分类)按疾病的经过分类最急性型(数小时);急性型(数小时到最急性型(数小时);急性型(数小时到2-3周);亚周);亚急性型(急性型(3-6周);慢性型(周);慢性型(6周以上)周以上)(2)按疾病发生的原因分类)按疾病发生的原因分类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3)按患病器官系统分类)按患病器官系统分类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系统疾病。4.疾病的经过与结局疾病的经过与结局(一(一)疾病的经过)疾病的经过病程
11、:从疾病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称为病程。具有阶段性。病程:从疾病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称为病程。具有阶段性。(1)潜伏期(隐蔽期)潜伏期(隐蔽期)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时为止。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时为止。(2)前驱期(先兆期)前驱期(先兆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开始暴露时为止。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开始暴露时为止。(3)明显期(临床经过期)明显期(临床经过期)前驱期之后,疾病的主要症状或典型症状完全暴露的阶段。前驱期之后,疾病的主要症状或典型症状完全暴露的阶段。(4)转归期(终结期)转归期(终结期)经过明显
12、期后,疾病进入结束阶段。经过明显期后,疾病进入结束阶段。(一)(一)疾病的结局疾病的结局(1)完全康复)完全康复(2)不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3)死亡)死亡死亡是逐渐发生的,一般经过以下三死亡是逐渐发生的,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个阶段:(1)濒死期)濒死期(2)临床死亡期)临床死亡期(3)生物学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5 疾病的原因疾病的原因引起疾病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存在引起疾病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致病因素(疾病的外因)和机体内部的致病因于外界环境中的致病因素(疾病的外因)和机体内部的致病因素(疾病的内因)。还有由于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对疾病的
13、发素(疾病的内因)。还有由于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对疾病的发生起到诱导或抑制作用的诱因。生起到诱导或抑制作用的诱因。(一)疾病发生的外因(一)疾病发生的外因 (1)生物性致病因素)生物性致病因素 (2)化学性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 (3)物理性致病因素)物理性致病因素 (4)机械性致病因素)机械性致病因素 (5)营养性致病因素)营养性致病因素(二)(二)疾病发生的内因疾病发生的内因 (1)机体的反应性)机体的反应性 (2)机体的防御能力)机体的防御能力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三(三)疾病发生的诱因)疾病发生的诱因 (1)疾病发生的社会因素)疾病发生的社会因素 (2)疾病发生的自然因素)疾病发
14、生的自然因素6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 (1)致病因素对组织的直接作用)致病因素对组织的直接作用 (2)致病因素对体液的作用)致病因素对体液的作用 (3)神经系统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神经系统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4)细胞和分子作用)细胞和分子作用(二)(二)致病刺激物在体内的蔓延途径致病刺激物在体内的蔓延途径 (1)组织性蔓延)组织性蔓延 (2)血道性蔓延和淋巴道性蔓延)血道性蔓延和淋巴道性蔓延 (3)神经性蔓延)神经性蔓延(三(三)疾病过程中的因果关系)疾病过程中的因果关系第二章血液循环障碍第二章血液循环障碍一一
15、概念概念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 内周而复始流动的过程。内周而复始流动的过程。作用:是机体重要生理机能之一,作用:是机体重要生理机能之一,机体通过血液循环向各器官组机体通过血液循环向各器官组 织输织输 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 和抗体等,从组织中运走二氧和抗体等,从组织中运走二氧 化碳和各种代谢产物,从而保证化碳和各种代谢产物,从而保证 机体物质代谢的正常运行。机体物质代谢的正常运行。二二 分类:分类:(一)全身性:是由于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紊(一)全身性:是由于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紊乱或血液性状发生改变引起的波及全身各器乱或血液性状发生改变引起
16、的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官、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二)局部性:某些病因作用于机体局部而(二)局部性:某些病因作用于机体局部而引起的个别器官或局部组织发生的血液循环。引起的个别器官或局部组织发生的血液循环。第一节第一节 充血充血 定义:定义:指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可以指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可以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一一 动脉性充血动脉性充血 1定义: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定义: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为主动性充血。增多的现象,又称为主动性充血。2 分类:根据充血的原因
17、和机理分病理性充血和生理性充分类:根据充血的原因和机理分病理性充血和生理性充血(运动、饭后)血(运动、饭后)3 原因和发生机理原因和发生机理 (一)(一)外界因素:外界因素:机械、物理、化学机械、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等,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可以生物性因素等,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可以引起充血。发生机理包括神经反射和体液因引起充血。发生机理包括神经反射和体液因素作用两个方面。素作用两个方面。(二)(二)机体的反应性增高:机体的反应性增高:血管对一血管对一般生理性刺激的感受性增高,正常情况下不般生理性刺激的感受性增高,正常情况下不引起充血的生理刺激此时可以引起充血引起充血的生理刺激此时可以引起充血4
18、 充血的种类充血的种类 (一)炎性充血:(一)炎性充血:在炎症早期或炎灶边缘。是最常见的一种病理在炎症早期或炎灶边缘。是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性充血类型,几乎所有的炎症都可以看到充血现象,尤其是炎症性充血类型,几乎所有的炎症都可以看到充血现象,尤其是炎症早期或急性炎症表现的极为明显,所以常把充血看作炎症的标志。早期或急性炎症表现的极为明显,所以常把充血看作炎症的标志。(二)刺激性充血:(二)刺激性充血:摩擦、温热、酸碱等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引摩擦、温热、酸碱等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引起的充血。机理同炎性充血,只是程度较轻。起的充血。机理同炎性充血,只是程度较轻。(三)减压后充血:(三)减压后充血:长期受压
19、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血管张力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小动脉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这种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小动脉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这种充血容易造成其他器官(脑)、组织的急性缺血,严重时会危及充血容易造成其他器官(脑)、组织的急性缺血,严重时会危及生命。生命。(四)侧支性充血:(四)侧支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内腔受阻引起局部缺血时,缺血当某一动脉内腔受阻引起局部缺血时,缺血组织周围的动脉吻合支发生扩张充血,借以建立侧支循环,补偿组织周围的动脉吻合支发生扩张充血,借以建立侧支循环,补偿受阻血管的供血不足。受阻血管的供血不足。5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 (一)眼观
20、:(一)眼观:发生充血的器官、组织色泽鲜红,体积轻发生充血的器官、组织色泽鲜红,体积轻 度增度增 大,代谢大,代谢旺盛,体温升高,机能增强(如腺体或粘膜的分泌增多等),位于体表时血旺盛,体温升高,机能增强(如腺体或粘膜的分泌增多等),位于体表时血管有明显的波动感。管有明显的波动感。(图(图1-6)(二)镜下观察:(二)镜下观察: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图(图7-8)死亡动物的充血现象很难观察?死亡动物的充血现象很难观察?(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可以输送更多的氧、营养物质、抗病因子等,增强了局部组)可以输送更多的氧、营养物
21、质、抗病因子等,增强了局部组 织织 的抗的抗病能力;可将局部产生的代谢产物和致病因子及时排除,这对消除病因和修病能力;可将局部产生的代谢产物和致病因子及时排除,这对消除病因和修复组织损伤均有积极作用。复组织损伤均有积极作用。(2)损伤一面:若病因作用较强或持续时间较长而引起持续性充)损伤一面:若病因作用较强或持续时间较长而引起持续性充 血时,血时,可造成血管壁的紧张度下降或丧失,血流逐渐缓慢,进而发生淤血、水肿和可造成血管壁的紧张度下降或丧失,血流逐渐缓慢,进而发生淤血、水肿和出血等变化。出血等变化。(3)不同部位的充血,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不同部位的充血,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二二
22、静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1 定义及分类:定义及分类: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淤血可分为局部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淤血可分为局部性淤血和全身性淤血。性淤血和全身性淤血。2 原因和机理原因和机理(1)局部淤血:)局部淤血: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其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器官和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其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器官和组织淤血组织淤血 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形成、栓塞,或因静脉炎而使静脉管壁
23、增厚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形成、栓塞,或因静脉炎而使静脉管壁增厚等,均可造成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淤血等,均可造成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淤血 (2)全身性淤血:)全身性淤血:主要由于心脏机能不全或胸内压增高引起主要由于心脏机能不全或胸内压增高引起3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 (1)眼观变化:)眼观变化: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在动物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在动物的可视粘膜及无毛皮肤上特别明显,这种症状称为发绀。淤血局部温度降低,的可视粘膜及无毛皮肤上特别明显,这种症状称为发绀。淤血局部温度降低,代谢机能减弱。代谢机能减弱。(2)镜下变化:)镜下变化:小静脉和毛
24、细血管扩张,血管内充盈大量血液。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充盈大量血液。(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急性淤血,原因消除后,可以完全恢复。急性淤血,原因消除后,可以完全恢复。淤血持续时间过久,血管壁因缺氧而通透性增大,大量液淤血持续时间过久,血管壁因缺氧而通透性增大,大量液体渗入体渗入 组织间隙,会造成淤血性水肿。毛细血管损伤严重时,组织间隙,会造成淤血性水肿。毛细血管损伤严重时,红细胞渗出至血管外,则引起淤血性出血。红细胞渗出至血管外,则引起淤血性出血。淤血时间持续更长,则引起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坏淤血时间持续更长,则引起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坏死,同时伴发间质结缔组
25、织增生,使组织变硬,称为淤血性硬化。死,同时伴发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使组织变硬,称为淤血性硬化。淤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淤血的范围、所在器官、程度、淤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淤血的范围、所在器官、程度、发生速度、持续时间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发生速度、持续时间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4 主要器官的淤血变化主要器官的淤血变化 (1)肝淤血)肝淤血 原因:原因:多见于右心衰竭的病理多见于右心衰竭的病理 眼观变化:眼观变化:肝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表肝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表面呈暗红色,质地较实。切开时流出大量紫红色的血液,切面面呈暗红色,质地较实。切开时流出大量紫红色的血液,切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兽医病理学 兽医 病理学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