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版.pdf
《制造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版.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 2015 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着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
2、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制造 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
3、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 3D 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
4、;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
5、;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三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载人航天、载
6、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
7、解决以上问题.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二、战略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
8、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
9、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
10、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制造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若干重
11、大工程;实现率先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三战略目标.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
12、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到 2025 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第二步:到 2035 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
13、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2020 年和 2025 年制造业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3年 2015 年 2020年 2025 年 创新能力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88 0.95 1.26 1.68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 1件 0.36 0.44 0.70 1.10 质量效益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2 83.1 83.5 84.5 85.5 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比2015 年提高 2 个百分点 比 2015年提高 4 个百分点 制造业全员劳动 生 产 率 增-7.5 左 右“十三6.5 左 右“十四 速%五”期 间
14、年均增速 五”期 间年均增速 两化融合 宽带普及率 3%37 50 70 82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4%52 58 72 84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27 33 50 64 绿色发展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比2015 年下降 18%比2015 年下降34%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比2015 年下降 22%比2015 年下降 4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比2015 年下降 23%比2015 年下降 4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2 65 73 79 1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主营业务
15、收入.2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综合指标;由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共计 12 项具体指标计算得出.3 宽带普及率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数/家庭户数.4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应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规模以上企业总数量相关数据来源于 3 万家样本企业;下同.5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的平均值.三、战略任务和重点 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16、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继续抓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
17、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出口自主品牌产品转变.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
18、主动性.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政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
19、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面向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提高核心企业系统集成能力;促进向价值
20、链高端延伸.专栏 1 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到 2020 年;重点形成 15 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 2025 年形成 40 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
21、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我国标准国际化进程.大力推动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大力推动标准实施.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支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
22、稳妥推进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市场化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专利评估、收购、运营、风险预警与应对.构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开展跨国知识产权许可.研究制定降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及维权成本的政策措施.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布局.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标
23、准;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强化应用牵引;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
24、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印染、稀土、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
25、设;提高智能化水平.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制造 重点 领域 技术 路线 图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