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学说基本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宇宙大爆炸学说基本内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宇宙大爆炸学说基本内容 关于宇宙的起源有许多假说,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48年由美国天体物 理学家伽莫夫提出的大爆炸宇宙学说。大爆炸宇宙学认为,宇宙早期 是一个超高密、超高温的“宇宙蛋二宇宙蛋在某种物理条件下,发生 迅猛的大爆炸,于是便开始不断膨胀起来,结果物质也随着时空膨胀而 从密到稀、从热到冷地演化着,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恒星体系。 宇宙起源的大爆炸过程包括:基本粒子阶段、元素形成阶段、宇宙形 成阶段。宇宙大爆炸宇宙学说的主要观测事实有:谱线红移现象、天 体观测年龄与理论年龄相吻合、氮丰度证据、微波辐射证据。虽然, 大爆炸宇宙学能解释一些观测事实,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宇宙蛋中无 限密度以
2、及爆炸机制等问题。“大爆炸宇宙论(The Big Bang Theory)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 一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 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 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学说简介“大爆炸宇宙论(The Big Bang Theory)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 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1927年,比利时 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Georges Le ma it re)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 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 们把天线拆开重新组装,依然接收到那种无法解释的
3、毫米波。这种波 的波长为几毫米,在微波波段,对应于有效温度为3.5K的黑体辐射 出的电磁波(它的谱与达到某种热平衡态的熔炉内的发光情况精确相 符,这种辐射就是物理学家说熟知的“黑体辐射”)。他们分析后认为, 这种毫米波肯定不是来自人造卫星,也不可能来自太阳、银河系或某 个河外星系射电源,因为在转动天线时,毫米波强度始终不变。后来,经过进一步测量和计算。得出辐射温度是2.7K, 一般称之为 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一发现,使许多从事大爆炸宇宙论研究的 科学家们获得了极大的鼓舞。因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等人的观测竟与 理论预言的温度如此接近,正是对宇宙大爆炸论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支 持!这是继1929年哈
4、勃发现星系谱线红移后的又一个重大的天文发 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为观测宇宙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也为各种 宇宙模型提供了一个新的观测约束,它因此被列为20世纪60年代天 文学四大发现之一。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 学奖。瑞典科学院在颁奖决定中指出:这一发现,使我们能够获得很 久以前宇宙创生时期所发生的宇宙过程的信息。氮丰度最后还有一个证实炽热高密度宇宙起源理论的证据。只要知道今天热 辐射的温度,由热大爆炸理论很容易计算出宇宙诞生后约1秒时各处 的温度约为100亿度,这对现有的原子核的合成来说也是太高了。那 时物质必定被撕裂成最基本的成分,形成一锅夸克胶子汤,诸如质子、 中
5、子和电子。但是,随着这锅汤变冷,核反应就可能出现了。采用大爆炸模型可以计算氮-4、氮-3、笊和锂-7等轻元素相对普通氢 元素在宇宙中所占含量的比例。所有这些轻元素的丰度都取决于一个 参数,即早期宇宙中光子与重子的比例,而这个参数的计算与微波背 景辐射涨落的具体细节无关。大爆炸理论所推测的轻元素比例(这里 是元素的总质量之比而非数量之比)大约为:氮-4/氢=0.25,笊/氢 =10A-3,氧-3/氢二 10八-4,锂-7/氢二 10八-7。实际测量到的各种轻元素丰度和从光子重子比例推算出的理论值加 以比较,可以发现它们是粗略符合的。其中理论值和测量值符合最好 的是笊元素,氮-4的理论值和测量值接
6、近但仍有差别,锂-7则是差了 两倍,对于后两种元素的测算存在着较大的系统随机误差。尽管如此, 大爆炸核合成理论所预言的轻元素丰度与实际观测可以认为是基本 符合,这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强有力支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它理 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并给出这些轻元素的相对丰度。同时,由大爆炸理 论所预言的宇宙,其中可被“调控”的氢元素含量也不可能超出或低 于现有丰度的20%至30%。事实上,很多观测结果现今也只有大爆炸 理论可以解释,例如为什么早期宇宙中氮的丰度要高于笊,而笊的含 量又要高于氮3,而且比例又是常数等。主要证据2014年3月17日美国物理学家宣布,首次发现了宇宙原初引力波存 在的直接证据。原初引力
7、波是爱因斯坦于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它是 宇宙诞生之初产生的一种时空波动,随着宇宙的演化而被削弱。科学 家说,原初引力波如同创世纪大爆炸的“余晖”,将可以帮助人们追 溯到宇宙创生之初的一段极其短暂的急剧膨胀时期,即所谓“暴涨”。 然而,广义相对论提出近百年来,源于它的其他重要预言如光线的弯 曲、水星的近日点进动以及引力红移效应等都被一一被证实,而引力 波却始终未被直接探测到,问题就在于其信号极其微弱,技术上很难 测量。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等机构物理学家利用架设在南极的 BICEP2望远镜,观测宇宙大爆炸的“余烬”一微波背景辐射。微波背 景辐射是由弥漫在宇宙空间中的微波背景
8、光子形成的,计算表明,原 初引力波作用到微波背景光子,会产生一种叫做B模式的特殊偏振模 式,其他形式的扰动,都产生不了这种B模式偏振,因此B模式偏振 成为原初引力波的“独特印记”。观测到B模式偏振即意味着引力波 的存在。南极是地球上观测微波背景辐射的最佳地点之一。研究人员在这里发 现了比“预想中强烈得多”的B模式偏振信号,随后经过3年多分析, 排除了其他可能的来源,确认它就是原初引力波导致的。2016年年初,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欧洲引力波天 文台(VIRGO)的科学家联合宣布,他们探测到了两个约为30倍太阳 质量的黑洞在13亿年前的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一发现被称为“世 纪发现
9、”。理论获奖美国人索尔珀尔马特和亚当里斯以及持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 籍的布赖恩施密特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 奖评审委员会4日评价,这3名获奖者“研究几十颗处于爆炸状态的 恒星即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在扩张过程中,扩张速率不断加速二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内,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地时间11 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揭晓。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后期 伴随星核与星壳分离出现的一种现象,即超级规模大爆炸。质量相当 于太阳的8至25倍的恒星以超新星爆发方式结束“生命”,而恒星外 侧气体包则高速抛离,所显现的绝对光度可超过太阳光度100亿倍
10、。 分析特定类型的超新星爆发,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所属的研究小 组发现,超过50颗超新星所显现的光度比先前预期暗淡。对这一结 果的解释,是宇宙正在加速扩张。这个发现,被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为 “震动了宇宙学的基础: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3名获 奖者所获研究结果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近一个世纪,一种 公认看法是,宇宙正在扩张,是大约140亿年前大爆炸的结果J 评审委员会说。“不过,发现宇宙扩张正在加速,令人惊异。”评审委 员会介绍说,“如果扩张继续加速,宇宙将以冰冻状态终结。”另外, 3人的研究,确认了最初由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一种理 论,即他称之为“宇宙学常数”的理论。19
11、98年,珀尔马特主持一 个研究小组,施密特则主持成员包括里斯的另一个研究小组。两个小 组各自努力,相互“竞争”,而观测结果可谓“不约而同二评审委员 会宣布,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珀尔马特获二分 之一,施密特和里斯获另外二分之一。现存问题对于大爆炸后最初的几分钟,相关的观测严重缺乏,最早期宇宙物质 能量的实际形式很大程度上仍只是猜测。大一统理论预测了特定 类型的粒子(如难以捉摸的磁单极子),而超弦、超对称、超引力以 及其他多维理论都预测了各自原初粒子及作用力。物质对反物质的绝对优势也是一个需要透彻说明的经验性事实。其他主要问题都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产生和本质有关(通常认为量子
12、 真空是二者的主要提供方)。现代争论美国的的科学家在2014年9月28日用数学的方法证明了“黑洞是不 存在的。4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教堂山分校的 理论物理学家劳拉梅尔西尼霍顿在在线物理学知识库ArXiv发表 文章称,她已经用数学证明了 “黑洞是不存在的二一旦她的观点被 科学界论证是正确之后,现代物理学对于宇宙的起源学说将可能被全 部推翻4 o报道指出,劳拉的理论使用了数学方法,将万有引力理论和量子力学 理论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得出的结论就是认为“黑洞并不存在”。 她和霍金都认为当恒星死亡坍塌时,会释放出霍金提出的辐射。在这 个过程中,星球自身也将流失一大部分的质量,
13、最终,死亡的星球所 剩的密度不足以形成黑洞。如果这条理论被证实是正确的,大爆炸理论可能会因此而被推翻,甚 至于现代物理学对于宇宙的起源学说可能将被全部推翻,亦或是融合 万有引力理论和量子力学理论的新理论中设定“黑洞不存在”。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 膨胀说。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 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 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该理论的创始人 之一是伽莫夫。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 认为宇宙由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上世纪末
14、,对la 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因为宇宙可能大部分由暗能 量组成。1产生原理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2 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 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 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 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基本假设大爆炸理论的建立基于了两个基本假设: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和宇宙学 原理。宇宙学原理是指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均匀且各向同性的。这些观点起初是作为先验的公理被引入的,现今已有相关研究工作试 图对它们进行验证。例如对第一个假设而言,已有实验证实
15、在宇宙诞 生以来的绝大多数时间内,精细结构常数的相对误差值不会超过10八(-5)。此外,通过对太阳系和双星系统的观测,广义相对论已经得 到了非常精确的实验验证;而在更广阔的宇宙学尺度上,大爆炸理论 在多个方面经验性取得的成功也是对广义相对论的有力支持。假设从地球上看大尺度宇宙是各向同性的,宇宙学原理可以从一个更 简单的哥白尼原理中导出。哥白尼原理是指不存在一个受偏好的(或 者说特别的)观测者或观测位置。根据对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宇宙 学原理已经被证实在10八(-5)的量级上成立,而宇宙在大尺度上观 测到的均匀性则在10%的量级。研究历程发现阶段但是自从1922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开始观测到
16、到“红移现 象”开始,有关“宇宙膨胀”的观点开始形成。1929年,埃德温哈勃总结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即: 不管你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而近处的 星系正在向我们靠近。换言之,宇宙正在不断膨胀。这意味着,在早 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事实上,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 前的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 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处于一个密度无限的奇点。 听闻此事的爱因斯坦很快来到哈勃工作的威尔逊天文台,在哈勃的带 领下亲自进行了红移现象的观测。访问结束后,爱因斯坦公开承认了 自己主观意识影响科学结论的错误,并去掉了场方程中的宇宙常
17、数, 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爱因斯坦场方程(Einstein FieldEquation )o成熟阶段1948年前后,伽莫夫第一个建立了热大爆炸的观念。这个创生宇宙 的大爆炸不是习见于地球上发生在一个确定的点,然后向四周的空气 传播开去的那种爆炸,而是一种在各处同时发生,从一开始就充满整 个空间的那种爆炸,爆炸中每一个粒子都离开其它每一个粒子飞奔。 事实上应该理解为空间的急剧膨胀。“整个空间”可以指的是整个无 限的宇宙,或者指的是一个就象球面一样能弯曲地回到原来位置的有 限宇宙。根据大爆炸宇宙论,早期的宇宙是一大片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均匀气体, 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且以很大的速率膨胀着。这些气
18、体在热平衡下 有均匀的温度。这统一的温度是当时宇宙状态的重要标志,因而称宇 宙温度。气体的绝热膨胀将使温度降低,使得原子核、原子乃至恒星 系统得以相继出现。爆炸简史大爆炸开始时:约150亿年前,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 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称为奇点。空间和时间诞生于某种超时空 部分宇宙学家称之为量子真空(假真空),其充满着与海森堡不 确定性原理相符的量子能量扰动。大爆炸后10-43秒(普朗克时间):约1032度,宇宙从量子涨落背景 出现,这个阶段称为普朗克时间。在此之前,宇宙的密度可能超过每 立方厘米1094克,超过质子密度1078倍,物理学上所有的力都是一 种。(超对称)在这个阶
19、段,宇宙已经冷却到引力可以分离出来,开 始独立存在,存在传递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子。宇宙中的其他力(强、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仍为一体。大爆炸后10-35秒:约1027度,暴涨期(第一推动),引力已分离, 夸克、玻色子、轻子形成。此阶段宇宙已经冷却到强相互作用可以分 离出来,而弱相互作用及电磁相互作用仍然统一于所谓电弱相互作用。 宇宙也发生了暴涨,暴涨仅持续了 10-33秒,在此瞬间,宇宙经历了 100次加倍(2100),得到的尺度是先前尺度的1030倍(暴涨的是宇 宙本身,即空间与时间本身,并不违反光速藩篱)。暴涨前宇宙还在 光子的相互联系范围内,可以平滑掉所有粗糙的点,暴涨停止时,今 天
20、所探测的东西已经在各自小区域稳定下来,而这被称为暴涨理论。3大爆炸后10-12秒:约1015度,粒子期,质子和中子及其反粒子形 成,玻色子、中微子、电子、夸克以及胶子稳定下来。宇宙变得足够 冷,电弱相互作用分解为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轻子家族(电 子、中微子以及相应的反粒子)需要等宇宙继续冷却10-4秒才能从 与其他粒子的平衡相中分离出来。其中中微子一旦从物质中退耦,将 自由穿越空间,原则上可以探测到这些原初中微子。大爆炸后0.01秒:约1000亿度,光子、电子、中微子为主,质子中 子仅占10亿分之一,热平衡态,体系急剧膨胀,温度和密度不断下 降。大爆炸后0.1秒后:约300亿度,中子质子
21、比从1.0下降到0.61。大爆炸后1秒后:约100亿度,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负电子湮没反应 出现,核力尚不足束缚中子和质子。大爆炸后10秒后:约30亿度,核时期,氢、氮类稳定原子核(化学 元素)形成。当宇宙冷却到109开尔文以下(约100秒后),粒子转 变不可能发生了。核合成计算指出,重子密度仅占拓扑平宇宙所需物 质的2%5%,强烈暗示了其他物质能量的形式(非重子暗物质和暗 能量)充满了宇宙O大爆炸后35分钟后:约3亿度,原初核合成过程停止,尚不能形成 中性原子。大爆炸后1011秒(104年),温度约为105开尔文,物质期。在宇宙 早期历史中,光主宰着各能量形式。随着宇宙膨胀,电磁辐射的波长 被
22、拉长,相应光子能量也跟着减小。辐射能量密度与尺度(R)和体 积(4JTR3/3)的乘积成反比例减小,即安1/R4减小,而物质的能量 密度只是简单地与体积成1/R3反比例减小。一万年后,物质密度追 上辐射密度且超越它,从那时起,宇宙和它的动力学开始为物质所主 导。大爆炸后30万年后:约3000度,化学结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 宙主要成分为气态物质,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 体云块,直至恒星和恒星系统。量子真空在暴涨期达到全盛,之后便以喑能量的形式弥漫于全宇宙, 且随着物质和辐射密度迅速减小,暗能量越来越明显。暗能量可能占 据宇宙总能量密度的2/3 1,从而推动了宇宙加速膨胀。3
23、2021年6月1日,欧洲科学家团队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揭 示了宇宙大爆炸第一个0.000001秒内发生的新细节,即第一个微秒 内一种特殊的等离子体发生了什么,这种等离子体不但是宇宙有史以 来的“第一种物质”,其相关细节还为我们今天所知的宇宙演变提供 了一块重要“拼图二5观测事实大爆炸理论的科学性令人不得不信服。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对遥远星系 光线特征的研究。20年代,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 研究了维斯托斯里弗(Vesto Slipher)所作的观测。他注意到,远 星系的颜色比近星系的要稍红些。哈勃仔细测量了这种红化,并作了 一张图。他发现,这种红化(红移)是系统性
24、的,星系离我们越远, 它就显得越红。光的颜色与它的波长有关。在白光光谱中蓝光位于短波端,红光位于 长波端。遥远星系的红化意味着它们的光波波长已稍微变长了。在仔 细测定许多星系光谱中特征谱线的位置后,哈勃证实了这个效应。他 认为,光波变长是由于宇宙正在膨胀的结果。哈勃的这个重大发现就 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膨胀中宇宙的性质使许多人困惑不解。从地球的角度来看,好像遥远 的星系都正飞快地远离我们而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球就是宇宙 的中心。平均而言,宇宙不同地方的膨胀图像都是相同的。可以说每 一点都是中心,又没有一点是中心(解释得最好的是一幅画:三维空 间的切割)。我们最好把它想象成星系间的空间在
25、伸长或膨胀,而不 是星系在空间中运动。这一点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源于一点的爆 炸不同。空间可以伸长这一事实看上去似乎离奇古怪,不过这却是1915年爱 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发表以来科学家们早就熟知的概念。广义相对论认 为,引力实际上是空间(严格地说是时空)弯曲或变形的一种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空间是有弹性的,可以按某种方式弯曲或伸长,具 体情况取决于物质的排列。这个思想已为观测所充分证实。相关概念膨胀空间膨胀空间的基本概念可通过一项简单的模拟来加以理解。想象在一条 松紧带上缝有一排纽扣。假定从松紧带的两端把它拉长,结果所有的 纽扣都彼此远离。不论我们选择从哪个纽扣来看,它邻侧的纽扣似乎 都在远离
26、,而且这种膨胀是处处相同的,不存在特殊的中心。当然, 我们在画这排纽扣时,它有一个中心纽扣,但这与系统的膨胀方式毫 不相干。只要把这条带纽扣的松紧带无限加长,或环成一个圆圈L这 个中心便不再存在了。从任意一个纽扣来看,离它最近的纽扣以某种速度退行,再下一个纽 扣则以两倍数度退行,依此类推。在你看来,纽扣离得越远,它退行 得越快。因此这种膨胀意味着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这是一个极为 重要的关系。借助这个图像,我们就可想象出光波是,难怪哈勃发现, 红移量与距离成正比,同这个简单的图像模拟结果完全一致。视界大爆炸时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视界的存在:由于宇宙具有有限的年 龄,并且光具有有限的速度,从而可能
27、存在某些过去的事件无法通过 光向我们传递信息。从这一分析可知,存在这样一个极限或称为过去 视界,只有在这个极限距离以内的事件才有可能被观测到。另一方面, 由于空间在不断膨胀,并且越遥远的物体退行速度越大,从而导致从 我们这里发出的光有可能永远也无法到达那里。从这一分析可知,存 在这样一个极限或称为未来视界,只有在这个极限距离以内的事件才 有可能被我们所影响。以上两种视界的存在与否取决于描述我们宇宙 的FLRW模型的具体形式:我们现有对极早期宇宙的认知意味着宇宙 应当存在一个过去视界,不过在实验中我们的观测仍然被早期宇宙对 电磁波的不透明性所限制,这导致我们在过去视界因空间膨胀而退行 的情形下依然无法通过电磁波观测到更久远的事件。另一方面,假如 宇宙的膨胀一直加速下去,宇宙也会存在一个未来视界。微波辐射(1978年诺贝尔物理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大爆炸宇宙论的鼻祖伽莫夫认为,我们的宇 宙正沐浴在早期高温宇宙的残余辐射中,其温度约为6Ko正如一个 火炉虽然不再有火了,还可以冒一点热气。1964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年轻的工程师一一彭齐亚斯和威尔逊, 在调试他们那巨大的喇叭形天线时,出乎意料地接收到一种毫米波微 波干扰,各个方向上信号的强度都一样,而且历时数月而无变化。 难道是仪器本身有毛病吗?或者是栖息在天线上的鸽子引起的?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