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文心雕龙_思想体系考辨_王文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文心雕龙_思想体系考辨_王文生.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文心雕龙思想体系考辨 文心雕龙思想体系考辨 王文生 一、文心雕龙思想体系的内涵 二十世纪的西学东渐,激发了对中国文学思 想研宄的潮流。也使得篇幅较大、 深得文理 的文心雕龙在相对沉寂一千四百年后成为文 论研宄的中心,并逐渐发展成热门的 龙学 。据 张少康、汪春泓、陈允锋、陶礼天合著,北京大学出 版社二一年出版的文心雕龙研究史统计, 二十世纪一百年间,研究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 单篇论文有二千九百一十二篇,专门著作有二百 一十五种,堪称猗兴盛哉!这批研宄成果可分为 两大类 :一为对文心雕龙的校勘、考证和校注 ; 一为对文心雕龙的理论探讨、阐释和评价。这 两类成果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是不平衡的。前者
2、成绩卓著,为文心雕龙研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 ;后者偶有发现,在研宄取向和方法上都还存 在一定的问题。 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初(约 503年 前后)。书成之初, 未为时流所称 ; 书成之 后,也没有引起巨大的回响;即使是 扣寂寞而求 音 ,一千四百余年间只有为数不多的作者对它 作概括的赞赏 ;到近代,它才被中外学者公认为 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辉煌巨著。研宄文心 卓 有成绩的黄侃说: 论文之书,尠有专籍,自桓谭 新论、王充论衡,杂论篇章。继此以降,作者 间出,然文或煙阙,有如流别、翰林之类;语 或简括,有如典论、文赋之侪。其敷陈详核。 征证丰多,枝叶扶疏,原流粲然者,惟刘氏文心 一书耳。 对
3、文心研究影响最大的文心雕龙 注作者范文澜说: 文心体大思精。 文心 雕龙讲疏作者王元化说: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 大虑周,组织靡密,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 一个很严密的体系,以致被章实斋誉为 成书之 初祖 。文心雕龙管窥 作者王更生说: 文 心雕龙有完备的思想体系。 除此之外,许多 学者引用章学诚所说的 文心体大而虑周 来称赞它的思想体系,更是多不胜数。这里提 出一个问题文心雕龙究竟建立了一个什么样 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学和文学思 想发展中起过什么作用,产生过什么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刘勰在序志篇里有重要的 说明: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 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
4、亦云极 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 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 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於剖情析 采,笼圈条贯,损神性,图风势,苞会通, 阅声字,崇替於时序,褒贬於才略,怊怅 於知音,耿介於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 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这段文字表述得十分清想文心雕龙全书 五十篇。前二十五篇是阐述文学思想纲领的;后 二十五篇,除一篇是序言,其余二十四篇是关于文 学创作和评论的具体理论。两大部分的分配,在 数量上旗鼓相当,约各占半数 ;在位阶上有 明纲 领 和 显毛目 的区分,因而有上篇、下篇的不 同。刘勰把上篇二十五篇归之于 明纲领 的范 围,并不是说这二十五 篇都是
5、直接阐述纲领的文 作者简介 :王文生,美籍华人学者,历任武汉大学教授,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耶鲁大学鲁斯学者、研宄员 等职。 “ 45 “ 文艺理论研宄 2011年第 4期 字,而是首先阐述文学思想体系的 枢纽 ,也就 是总纲,然后把它贯彻于二十二种文类的研宄之 中。因此,开头三篇原道、徵圣、宗经又 是至关重要的。这三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解决 道 、 圣 、 经 三者的关系。刘勰首先肯定, 文原于道。然而 天道难闻 ,必赖圣人 沿道 心以敷章 ,使之彰明而著之于文,所以论文必 徵于圣。这里出现另一个问题,圣人的存在是有 时限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亲聆圣教的可能, 只有依赖圣人之文以明道
6、。这个 文 也就是 经 。所以说: 经也者,恒久之圣道,不刊之鸿 教也。 经 既是至道,又是圣教。刘勰用两句 话把 道 、 圣 、 经 的关系概括起来 道沿圣 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这里两个 文 字,都 是 经 。 经 把 道 与 圣 串连起来,使之成 为三位一体。这就是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 细心的读者难免从此提出一个问题,这里的两个 文 字 ,不过是一般的语言文字,既然把它与 经 等同起来,那这个思想体系也不过是儒学思 想体系,而不是文学思想体系 =文心雕龙作者 可能也考虑及此,他在序志篇里作了一个补充 说明: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 以成,六典因之致用,群臣所以炳焕,军 国所以
7、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在刘勰看来,文学思想体系与道学思想体系 是合二而一的,它们并没有区别。关于思想体系 的议论,刘勰已充分表述于原道、徵圣、宗 经之中,他为什么还要拉进正纬、辨骚来作 为文之枢纽呢?我读文心时,百思不得其解。 参阅别的论文,大多是引用前三篇的内容来论述 这个问题,而对 酌乎纬,变乎骚 略而不论;只有 王更生先生提出 三原论 来为刘勰把前五篇统 统列入 文之枢纽 作解释。他说: 刘勰的文学三原论,是文心雕龙 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学者欲从事文 心的研宄,则认识文学三原论,当为头 等大事。 什么是文学的三原论?王更生说: 即道为 文学的 共源 ,六经是中国文学的自原,屈 骚为
8、中国文学的变原。 三原论中并不包括 刘勰的 酌乎讳 。王更生又补充说: 序志篇 以 酌乎炜 ,把 谶讳 列入 文之枢纽 ,足见刘 勰对谶纬的重视 3 酌乎纬 者,酌采炜书中 奇 伟 的优点,作为指导文学创作的本原。 如是 说来,三原论应当是四原论了。这还不打紧。三 原、四原,多一少一,无关宏旨。问题还在于, 原 字的意义是什么? 原 ,亦作 源 ,水泉本 也,训作本。文学的本原是什么?刘勰已用 原 道 来表明他的看法,文学的大原出于道。他在 序志篇又说 难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 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由刘勰认为: 经也者, 恒 久之至道 ( 宗经 ), 以经典为文之本源,与文原 于道是互相补充
9、而不是相互矛盾的。无论怎样探 本溯源,断乎没有把谶纬也 作为指导文学创作 的本原 的道理。我们还可以从文学体系的角度 来考虑,所谓体系,指的是多数事物经过合乎规律 的互动而自成一体之意。刘勰既以 道 、 圣 、 经 的互动作为文学思想体系,又怎么可以把 无益经典 ( 正炜)的谶炜作为 文之枢纽 。 由此看来,我们实在没有必要为刘勰辩护。他把 酌乎绿 、 变乎骚 与 本乎道 、 师乎圣 、 体 乎经 并列起来作为 文之枢纽 ,既是自相 矛盾 的做法 ,也是考虑欠周的表现。他为什么要这样 做,我以为与他执着于 彰乎大易之数 有关。刘 勰在伟志篇里曾谈到他对文心全书篇章结 构的安排 位理定名,彰乎大
10、易之数,其为文用, 四十九篇而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把文心 雕龙全书分为五十篇,其中一篇为序志,四十九 篇论文,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易经 大衍之 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而来。由此类推,刘勰 把文心前五篇统统作为 文之枢纽 ,也可能与 易 “ 系辞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遂成天下之 文 有关。尽管这里的 文 ,并不专指文学 艺 术(孔颖达疏云: 若青赤相杂,故称文也。 ),这 里的 参伍以变 ,也不是严格的三数与五数的交 相变换(孔颖达疏云 明举三五,诸数皆然也。 ), 刘勰既以 大衍之数 定全书的架构 ;他把五篇作 为全书的枢纽,也可能与 三五成文 的数字有联 系,这只是我个人的揣度。是否
11、有当,还请专家、 读者考虑。 尽管有不同的意见,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刘 勰的文学思想体系是 道 、 圣 、 经 互动而形 成的整体。在这个体系里,道是本原,也是核心。 人们因此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刘勰提倡的道,宄竟 是谁家之道?专家们对此有不同 的回答,或谓儒 “ 46 “ 文心雕龙思想体系考辨 家之道 ;或谓道家之道;或谓佛家之道;或谓自然 之道 ;或谓客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理念 ;或谓绝对精 神;或谓儒道佛兼容并蓄而以儒家为主之道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各持己见,也并非事出无 因。刘勰生活在定儒学为一统和佛学传入中国之 后,又直承玄学兴盛后老庄告退的齐、梁时代,他 的思想里不可能没有儒、道、佛的影
12、响;更何况在 文心的具体篇章里,也存在表现儒家经世致 用、道家清静无为、佛家神理设教的文字 ;人们把 他的道解为或儒、或道、或佛也是不足为怪的。至 于把刘勰的道,说成客观唯心主义、抽象理念、绝 对精神等等,那只是用西方哲学对文心的一种 牵强的比附,是 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 的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面对种种歧 见,我们要确切了解刘勰主张的宄竟是什么样的 道 ,还得先听听他自己的意见: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 之。齿在逾立,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 仲尼而南行;旦而寤,怡然而喜,大哉圣 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 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 注经,而马郑诸
13、儒,弘 之己精,就有深解, 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 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 焕 ,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 浮诡,饰羽尚画,文绣轚巾兑,离本弥盛,遂 将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 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 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刘勰详述自己写作文心雕龙的思想发展 过程。他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拜和对儒 家经典的重视。他决心以弘扬孔子学说作为自己 的事业,原本打算通过注释经典来达到这个目的。 后来考虑到马(融)、郑 (玄)诸儒,在这方面 弘之 已精 ;即使自己有些见解,也 未足立家 ;并考 虑到
14、当时文风浮滥,有违圣训、经义 ,才开始论文。 他清楚地表达了他写作文心雕龙的目的就是 敷赞圣旨,弘扬经义。他所称之 圣 就是孔子; 所宗之经,就是五经;所原之道,就是儒道。儒家 之道,是他文学思想中体系的核心。这是无庸置 疑的。 许多学者根据刘勰本人的言论和文心雕 龙的内容断言儒道是他的文学思想体系的核 心 ;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刘勰两度寄身佛寺最后终 于出家的生活经历,来强调佛学与他的关系,以推 断佛道在他的文学思想中的地位。后者的说法, 并非事出无因,不能不为之一辨。据梁书 “ 刘 勰传 “ 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 们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 部类,录而序之。今定
15、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天监 初,起家奉朝请。 有敕与慧震沙们于定林寺 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 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几而卒。文集行 于世 根据传记的记载,刘勰曾两度生活在定林寺。 第一次时间长,也是最重要的。传记也叙述得十 分清楚,他第一次入寺,是因为 家贫 ,而不是出 自 信 佛 。他在定林寺的十余年间,只是整理佛 经,并没有关于佛家学说的著述;相反地,就是在 这段期间,他因为崇儒而写了文心雕龙。更为 重要的,他长期寄身佛寺,并没有习惯于青灯黄卷 的佛门净土,而是一有机会,就 起家奉朝请 ,走 向经世致用的仕途。至于他晚年出家皈依佛教, 为时不到一年,那已是文心雕
16、龙成稿很久以后 的事了 。 除了生活经历,佛教对刘勰的思想影响,梁 书 “ 刘勰传也有所记载: 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既 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 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 候约出 ,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 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 ( 着重号 为笔者所加),常陈诸 1案 /然勰为文 ffff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 ,京师寺 塔及全彳 i碑诗必请總制文。 这段文字表述得十分清楚。刘勰 深得文 理 ,表现在文心雕龙里 长于佛理 ,则表现 在京师寺塔、名僧碑志之中。刘勰集文理、佛理于 一身,彼此未尝没有影响。这种影响是什么?王 元化说: 我认为文心雕龙与佛学的
17、关系,不是 直接的影响,而是在一定方面受到了间接的影响。 简言之,主要是他在方法论上受到了因明学潜移 默化的启示。 王元化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因为 文心雕龙一书中,有许多地方都表现了合符逻 辑、条理分明的因明学影响。例如刘勰在文心 “ 47 “ 文艺理论研宄 2011年第 4期 上篇采取原始以表末的方法辨析二十几种文体的 源流,都追溯到儒家经典,以证明文章实经典枝条 的结论等等,但是,佛学的间接影响,并不能证明 它是文心雕龙文学思想的主导。相反地,因明 学的影响反而彰显了儒家思想在刘勰文学思想体 系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二、文心雕龙思想体系的性质和影响 学者们对什么是刘勰的文学思想体系及其体 系
18、的核心,虽然没有一致的看法 ;但普遍认为,原 道、徵圣、宗经是他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这个 体系的核心。然而有一个与此相关而更为重要的 问题却很少引起研宄者的注意。那就是刘勰的文 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学和文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 起过什么作用、发生过什么影响?即使有个别学 者评论及此,也往往是把他的思想体系和理论贡 献混同一起加以赞扬,或用体大虑周、思深意远这 样空泛的言辞来代替对它的具体评论。刘勰的文 学思想体系究竟是怎样影响到对他以前和与他同 时的文学作品的评价?究竟是 推动还是阻碍了他 对六朝以前的文学思想的总结?这是一个关于他 的文学思想体系的历史定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 个问题,我以为应该把
19、刘勰以儒道为核心的文学 思想体系放到中国文学和文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中 来考察。 从文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每个时期各有不同 的作品作为它的象征并影响着以后的文学发展。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对齐、梁前有代表性的文学 作品或进行评论,或略而不论。他如何评论一些 作品,为什么对有些作品刻意忽略,最能让我们看 到他文学思想纲领的内含、性质及其在历史上的 作用。我们不妨从先秦时期开始进行考察。先秦 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轫風诗经、楚辞像双 峰并峙、两溪分流辉耀着这个时代,开启了中国文 学的传统。其中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 集。它收集的三百零五篇诗里,除了少数几篇是 叙述周族产生发展的叙事诗,其余大多是表现男 女思想
20、、戍客怀乡、行役愤懑、弃妇幽怨等等的抒 情诗。它被称作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 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的 私情谱 。刘勰 对诗经作出评论道: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 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 文心 雕龙 “ 明诗)刘勰的评论,表现出两个方面的意 图 。一方面引孔子的话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他用 无邪 二字作为诗经的概 括评价,也就是把一部 各言其情 的 私情谱 曲 解成 道德教科书 。另一方面,则是把这种曲解 扩大为所有诗歌创作的普遍原则,以之作为文学 的发展方向。刘勰对诗经的评论,是他的原 道、徵圣、宗经文学纲领最完整的具体表现 ;其目 的则是把文学儒
21、道化,使文学丧失其独立价值,而 变成儒道的附庸。诗经之后,作为先秦文学标 志的屈原楚辞,是一组继承诗经传统而又有 进一步发展的抒情文学作品。刘勰在文心雕 龙里 曾写了一篇辨骚来对楚辞的代表作 离骚进行评论。学者普遍认为,离骚是屈原 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在这篇长诗里,屈 原表达了爱国忠君的强烈感情和 信而见疑,忠 而被谤 的怨悲愤懑,以及自己奋发自励、苏世独 立的 内美 修能 。长诗以耀艳的辞藻 ,奇特的 想象,缋丽的象征,创造了与诗经不同的风格, 丰富了中国抒情文学的传统。屈原在自己作品 里,一再申述 为情而造文 是他作赋的宗旨。 如 惜诵以致悯兮,发愤以抒情 ; 退静默而莫余 知兮,进
22、号呼又莫吾闻。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 之饨仲 : ( 惜诵 );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咏欢乎 增伤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忧心不遂,斯言 谁告兮 ( 抽思 );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 所昕 悲回风)等等。刘勰对屈原的作品给予 很高的概括评价,称它们是 气往轹古,辞来切 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在对离骚的具体 分析中,则贯彻依经立义的标准。他总结前人对 离骚的评论,得出它有四本同乎风、雅 ;有四事 异乎经典,最后得出结论说: 观其骨鲠所树,肌 肤所附,虽取鎔经意,亦自铸伟辞 ( 辨骚)。他 把屈赋的内容改为 取鎔经意 ,完全忽视屈原自 己申述的 为情造文 之旨;他肯定屈赋的 自铸 伟辞 ,也
23、止于 灵均唱骚,以广声貌 ( 诠赋) 的形式上的创造。刘勰对屈赋的评价,其结果只 能是用 依经立义 代替 为情造文 ,促使文学离 开自身发展的道路而为儒学服务。 两汉文学的代表作,应是汉赋、史记和乐 府诗。关于汉赋,刘勰以 繁华损枝,膏腴害骨, 无贵风轨,莫益勤戒 ( 诠赋),批评了它的末流 之弊 ;关于乐府,刘勰用 韶响难追,郑声易启,岂 “ 48 “ 文心雕龙思想体系考辨 惟观乐,于焉识礼 ( 乐府)表现了他对乐府的 评价和对孔子所称道颂的尽美尽善的韶乐 的追求。二者都表现了他用儒家道德礼教作标准 对文艺的要求,至于刘勰对史记的评价,则深 深地流露了他的儒家偏见和评论失实。司马迁的 史记被
24、鲁迅称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汉文学史纲要),有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的价 值。在历史方面,司马迁创造了第一部规模宏大、 体例完整、史传结合的通史来代替他以前的以记 年、记事为特点的编年史,变历史的直线叙述为全 面的立体描绘。史记在文学方面的价值,则表 现为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长于细节描写, 善于情节的剪裁和结构的安排,为中国叙事文学 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只字 不提史记在文学方面的创造,反而批评它 任 情失正,文其殆哉 ( 史传 )! 在历史方面,只是 肯定司马迁 虽殊古式,而得事序 ( 史传)的 历史体例上的贡献。在内容上,则因为他写了 陈涉世家,同情农民起义的
25、领袖;写了项羽本 纪,把失败了的英雄列入帝王本纪;又写了游 侠列传、滑稽列传、货殖列传等等,为三教 九流的普通人作传记,这与刘勰原道、徵圣、 宗经的理念不符,也引 起他对史记痛下针 砭。他甚至引用班彪的话 ,称之为 好奇反经 之尤 ( 史传)。宄其原因则是违反了依经以树 则、 附圣以居宗 的原则。 论及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家们多以较大的篇 幅、显著的地位、肯定的态度来推崇魏氏三祖的建 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刘勰 对此持不同的立场。首先来看建安文学,史家们 对它评价较高,是因为它标志着乐府民歌向文人 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是因为 它在诗歌创作内容上,相对减弱了服务
26、政治教化 的要求,而大大强化了对个人生活感情的抒写。 这对文学的发展是 有积极意义的。刘勰对建安文 学有不同的评价。他说: 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 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 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淫荡,辞不离于 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 3 (乐 府 )刘勰引曹操的苦寒行,曹丕的燕歌行 为例,说明他们的诗歌曲效正声实则不雅。黄侃 说: 彦和云三祖所作为郑曲者,盖讥其词之不雅 耳。 这在实际上并不是 雅 与 不雅 的问题, 请看孔子的两则诗论就清楚不过了: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 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 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27、 )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郑声之乱雅乐 也,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 把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称之为 郑 曲 ,是刘勰对他们的非常严厉的批评,等于宣布 建安文学离经叛道。这反映了刘勰要把文学与原 道、徵圣、宗经绑在一起;而文学则要求摆脱束缚 按自己的规律发展。建安文学是魏晋时期文学自 觉的第一个啼声。刘勰把它视同 郑声 ,已表明 了对这段文艺新潮的立场。 陶渊明诗文,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伟大创 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他的诗文,以 表现田园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而开创了田园诗 派 ;他的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 苏轼与苏辙 书)、平淡而自然的诗风、文风成了后代许多诗 人竞相追求的高格
28、;惟独文心雕龙对它未着点 墨。这种现象,曾引起论者种种忖度。部分学者 认为,这是因为限于当时传播,刘勰根本没有读到 渊明诗文的原故。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在刘勰 的同时代人中,钟嵘称陶渊明为 古今隐逸诗人 之宗 ;萧统编了陶渊明集还为它写了热情 洋溢的序文,探得文理 的刘勰没有可能成为陶 渊明的不知情者。那么,对齐梁以前重要诗文遍 加评论的刘勰,为什么 独独对陶渊明诗文一字不 提呢?我以为萧统的陶渊明集序下面两段话 透露了其中消息。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 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 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 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 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
29、其传,编之 于录。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 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 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 傍游泰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 也。 萧统的序文,以有助风教来为陶渊明 卒无 讽谏 作辩解,反映出当时文坛存在着不同意渊 明 诗文崇尚自然、归隐田园,认为它们有违经世致 “ 49 “ 文艺理论研宄 2011年第 4期 用儒家之道的反对者。刘勰在 i全赋中批评两 汉至魏晋某些作家 无贵风轨,莫益劝戒 ,显然 是站在陶渊明反对者一边。再从刘勰的文学纲领 来看,一个以原道、徵圣、宗经为纲领,主张 损文 必在讳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 ( 文心雕龙 “ 程 器)的理论家也不可
30、能会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丘山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归田园 居其一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 ( 饮酒其五)的诗人。陶渊明 的诗文开创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刘勰 在思想上与他持根本相反的立场。刘勰曾以 敷 赞圣旨 的决心 断辞必校 的态度称司马迁为 好奇反经之尤 ,讥建安文学为 韶夏之郑曲 , 为什么独独对渊明诗文讳莫如深?我以为梁书 “ 刘勰传中 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这句 话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秘密。试想想看,一个东 宫通事舍人怎么敢对爱嗜陶文,崇尚陶德、景仰陶 行,编辑陶集的当朝太子持公开反陶的立场。这 应该是刘勰这位大理论家在评价陶渊明
31、诗文的问 题上交了白卷的真 正原因。而他的反陶立场又尽 在不言中。 刘勰因为坚持原道、宗经立场而立论不公,也 表现在他对山水诗的评价中。谢灵运开启的山水 诗,正如白居易说的 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 ( 读谢灵运诗)。它表现了士大夫摆脱物累,寄 迹山林的闲情逸致,也隐含着 韩亡子房奋,秦帝 鲁连耻 ( 宋书谢灵运传引)对当局者的愤懑和 怨恨。刘勰是怎样看待山水诗的呢?他在明 诗中说: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 水方滋,偭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 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 他 仅仅指出山水诗结 束寓玄理于山水而开启借山水 以抒情的特点,却以反形式主义之名,来表达
32、他对 山水诗背离儒家诗教的不满。在对待田园,山水 诗这个问题上,刘勰与白居易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只不过白居易把他们共同持有的儒家观点表达得 更加清楚明白。与元九书云: 晋宋以还,得者 盖寡。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 古,偏放于田园。 . 于时六义浸微矣,陵夷 矣。 这里说的 六义 ,指的是诗大序提到的 赋 、 比、 兴 、 风 、 雅 、 颂 的作诗方法 和种类,强调的则是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的诗歌社会作用。刘 勰称山水诗 価采百字之 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 追新 ,实质上是指责山水诗不顾诗的政教作用, 致力于摹山范水,有违儒家诗教的原则。 刘勰秉着他的
33、文学纲领去评价晋宋以前的文 学作品,大都偏而不全、言而无当。他用这个纲领 去评价他以前的文论,则作出了对它们全部否定 的结论。序志云: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于魏文 述典,陈思序书,应場文论,陆机文赋,仲 洽流别,宏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 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汎 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 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 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巧,翰林浅而 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 辈,汎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 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 后生之虑。 在这段对魏晋以来文论带有总结性的文字 里,刘勰没有对任何作家、作品加以肯定,
34、而概括 地给以 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 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的负面评价。魏晋文论是 否一无是处,刘勰为什么对它作出如此苛评,这需 要我们对刘勰点名的作家进行逐个的分析。先论 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首创 文以气为主 之 说,阐明作家个性是决定作品风格的关键,突出作 家在创作中的主体作用,并认为文学是 经国之 大业,不朽之盛事,与 立功 立德 的事功、 教化并立不朽,而不是臣属于它们。他的理论直 接冲击着刘勰以文章为经典枝条的主张,因而被 冠以 密而不周 的评价。再论曹植,作为一个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 钟 嵘诗品)的诗人,在文学史上被称作由乐府民 歌向文人五言诗
35、转变的代表。他的诗体现了乐府 民歌精祌的升华 ;并在与杨德祖书中写道: 夫 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 之思,未易轻 弃也 ;表现了对民间文学的重视。 这种说法,难免引起刘勰 韶响难追,郑声易启 ( 文心雕龙 “ 乐府)的隐忧,因而给予曹植 辩 而无当 的訾评。至于被称作 华而疏略 的应璟 ,曾写有文质论。黄侃认为: 此文泛论文质之 宜,似非文论。 范文澜也认为 此论无关于 文。 我同意他们的看法,这里暂且不表。论及 “ 50 “ 文心雕龙思想体系考辨 陆机的文赋 ,人们会立即想到朱自清说的,它 第一次铸成 诗缘情而绮靡 这个新语。 它明确 地以情感作为抒情文学的本源;也第一
36、次专门总 结文学创作经验,论及艺术想象、情境交融、感兴、 独创等等问题;因而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第一 篇完整而有创造性的论文。由于它没有片言只语 涉及原道、宗经的儒家纲领,被刘勰评之为 巧而 碎乱 。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对当时存在的文 体 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 ( 晋书 “ 挚虞传 )) 文心雕龙上篇论各种文体,有不少地 方取材于此。刘勰给它一个 精而少巧 的评语, 应结合沐略篇中 挚虞述怀,必循规以温雅,其 品藻流别,有条理焉 ,这段话来理解。他的意思 是说,挚虞的思游赋,循规温雅;他的流别 论,条理井然,无论文学创作或文论,都体现了 循规蹈矩而缺少智慧聪明的特点。最后,让我们 考察
37、被刘勰评为 浅而寡要 的李充翰林论,此 论全文已佚 全晋文辑得八条。黄侃评曰: 此 翰林论之一斑,观其所取,盖以深思、翰藻为贵 者,故极推孔(融)、陆(机)而立名曰翰林。 黄侃的揣度,道出了李充文论的基本特点,也使我 们找到了刘勰对他的文论如此严苛的原因。沈 思、翰藻一语,出自萧统文选序。 事出于沈 思,义归乎翰藻 。它是萧统为 纯文学 制定 的义界。这一义界是为了适应当时文学思想发展 的需要而制定的。魏晋以来,文学发展产生了一 由六经皆文,子史皆文的广义文学而走向纯文学 的新趋势。这一趋因建安文学、田园诗、,山水诗、 永明文学的出现而成为强劲的主流。至于梁代, 萧统着手编辑一本诗文总集作为新
38、文学趋势的代 表,并划分 以立意为宗 和 以能文为本 的两种 不同的文学的界线。所谓 以立意为宗 的文学, 指的是作为 孝敬之准式 、 人伦之师友 的 姬 公之籍 、 孔父之书 、 老、庄之作 管、孟 之 流 的作品。所谓 以能文为本 ,则是 事出于沉 思,义归乎翰藻 的纯粹诗文。他作出这样的区 别是为了划分非文学和文学的界线,引导文学按 自身规律向前发展。黄侃认为李充翰林论 以 沈思、翰藻为贵,意谓李充 ( 公元三二二年前后在 世)在晋明帝时代,已开始了对纯文学的追求。 这种追求表现为文学摆脱其它社会意识的控制而 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这与刘勰主张文章为经典 枝条的观点令 B吾难通。李充的思想
39、在昭明太子 萧统文选序中得到充分、明白的表述。刘勰不 敢有违上意,只能声东击西地批李充文论为 浅 而寡要 。 综览刘勰对文学作品和文论的评价,他不是 对历史上杰出的作家作品妄加贬抑;就是对他以 前极具创见影响深远的评论家给以批评,或对与 他同时推动文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理论家不 着一词。这不禁使我大吃一 1凉,也大惑不解 。一 个受到当代研究者如此称颂的理论家的伟大究竟 在哪里?他的问题又出在哪里?这一切都与他的 文学思想纲领有关。刘勰的文学思想纲领究竟对 当时的文学发展起过推动还是阻碍的作用,应该 把它放到他所处的时代条件下来考察。 刘勰所处的齐梁时代,上承魏晋文学之余绪, 下开唐代文学之
40、先河。史家们常引用鲁迅下面一 段话来对它的文学特点作概括的描述 = 他(指 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 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 个时代可以说是 文学的自觉时代 ,或如近代所 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鲁迅把魏晋时代称 作 文学的自觉时代 是恰当的。他没有具体阐 明这个自觉的时代的特点而把它比作 为艺术而 艺术的一派 ,则是不甚恰当的。西方为艺术而 艺术的一派是随着十八世纪末浪漫主义的兴起而 形成的。它的思想最早孕育于英国诗人柯勒律 治 ;然后由美国诗人爱伦“ 坡给予明确表述 ;继而 由法国象征派 ( Symbolist)诗人和英国评论家王尔 德所继承 ;而
41、在超现实主义和瑞恰兹 ( I. A. Richards 1893 -1979) 的美学理论中达到顶峰 ; 直到一 九三九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它的影响才消失。这 一派的思想集中表现于爱伦 “坡写的诗学原 理的下列文字里 比起诗只是诗而不是别的什 么来 没有任何其它更辉煌的东西存在于作品 中 诗仅仅是为诗而写作的。 这一学说标志 着一种思想:艺术的目的应该是表现技巧的创造 和完善胜过于服务于道德、政治和说教 。十分 明显,西方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把文艺创作的重 心,转到艺术形式的创造上,它有如王尔德说的 : 形式就是一切,它是生命的秘密。 由此看来, 鲁迅把魏晋文学的自觉比之于西方为艺术而艺术 的一派
42、是不甚恰当的。因为魏晋文学的自觉固然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形式臻于完善,但是魏晋文学 的自觉并不仅仅是,而且不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 “ 51 “ 文艺理论研宄 2011年第 4期 面。更重要的是,它表现在文学内容上突破道德、 事功对文学的规范,而确立以言情作为当时文学 主流的抒情文学的本质。为什么把由建安文学开 始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这 与建安以前的两汉文学有关。两汉文学的一个主 要特点,就是经学对文学的规范。两汉时期,经学 特盛,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朝 廷置五经博士,郡国置五经率史,推行经学教育, 以培养学生与官吏。朝廷宗经于上;士大夫相习 于下:讲经、注经的经学
43、大师继之而出;宗经成了 汉代的社会风气。经学大师对文学的态度,就是 用义理代替文学自身的特点来解释文学。把大体 抒情的诗经解释成道德教科书,就是其中一个 突出的例子。关于义理释诗的情况,清程廷祚在 诗论十五里有过具体的描述: 然而孔子以诗教也,将何先?曰: 义 理而已矣。郑氏樵云: 仲尼编诗为燕 享祭祀之歌,而非用以说义也。不幸腐 儒齐、鲁、毛各为序训,而以说相高,汉朝 立之学官,以义理相授,义理之说日胜, 则声歌之学日微。 又云: 诗在于声,不 在于义。 又云: 三百篇之诗,尽在声 歌,自汉以来,学者不闻一篇之诗。 噫! 孟子有言:邪说诬民,充塞仁义,吾以为 郑氏当之矣。 这段文章表达了清代程廷祚对宋代通志 作者郑樵的批评,却表露了汉代文学思想的一个 基本特点:以义理来取代声歌。所谓义理,当时指 的是道德伦理 ;所谓声歌,也就是音乐。由于音乐 的本质是抒情,这里的声歌,也包括了抒情的诗 歌 义理 与 声歌 之争,实际上是 情 、 理 之争。这场论争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文学评论上, 即是要求以说理、载道来代替言情;以对人的人格 规范代替个性发扬;以说教和宣传来代替文学技 巧的精进和审美特点的追求。这场论争,是在统 治阶级提倡下,由郑樵所说的 腐儒 们通过对 诗经 的注释、解 读、作序来发动和推进的。这 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