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用书配套教案汇编.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用书配套教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用书配套教案汇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3 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的图片或者视 频)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 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 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 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 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 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 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 的奥秘。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
2、学、文 化常识1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中国卓越的科学家 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 1日起直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 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 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 造诟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2 事理说明文。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 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 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 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 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 使读者了解、认
3、识这个或这一类事物。事理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 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 使读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 “为什么是这样”是其叙述的主要目的。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 学”。2 本文第1一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 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 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 “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 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 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 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 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第2
4、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 安排的关系。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 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 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 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 绍了 “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3 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 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7大雁归来教学目标1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理解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怀,激发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大雁归来的相关影片或图 片。大雁是秋寒南征
5、、春暖北返的候鸟,据 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 羁旅愁情。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 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而今 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 浓浓爱意的科学观察笔记。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大意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表达了他怎 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11月南飞的大雁;(2)3月的大 雁:(3)大雁归来的情景;(4)春雁觅食:(5) 孤雁;(6)4月夜间大雁的集会。字里行间充满着喜爱大雁、珍爱野生动 物的情怀。目标导学二:细读本文,感受情感1 听老师范读第4段,观赏雁舞沙滩的 美景,圈画出描写大雁飞翔的动词,朗读、 品味、感受大雁的心声,想
6、一想:能不能从 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心情?明确:欣喜、快乐、激动、兴奋、自由 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2 大雁为什么会有如此快乐、自由自在 的心情?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这是一 种怎样的大雁?聆听大雁心声,进入大雁的 内心世界,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写作手法, 谈谈大雁的性格、精神特征及雁与雁之间的 关系。(1)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 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大雁的特征。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 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 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第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 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 性的
7、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 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 脚。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 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明确:作者用了许多拟人的修辞手法描 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抒发了对大雁的喜 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 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 论,讲亲情,讲友谊。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 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 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 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 敬之情。(2)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大雁的特 征。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 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 定期迁徙的大雁,
8、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 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 容易了。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 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 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长行也就成了曲线。明确: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 使者,善群居,内部友爱、无私、民主、团 结,重友情、有灵性、有联合观念。(3)多处衬托,突出了大雁的特征。明确:如用主红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 定不移,用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苣直,似 乎也有数学头脑。小结:以上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爱 鸟之心,“爱”贯穿全文,“爱”融化在字里 行间。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感悟自然由于岁月的变迁,环境的恶化,我们可 爱的动物朋友正慢慢从我们的视野中
9、消失, 从地球上消失。1 展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图片、资 料。穿山甲: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 坏和盗猎。缅甸蟒蛇: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消费者对 它们的皮肤、肉和胆囊的需求。黄嘴天鹅: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 破坏和盗猎,羽毛被用来制作药材。亚洲水蜥: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被当作野 味。同时,也面临着森林砍伐带来的威胁。小鸥:海鸥体形最小的一种。生存的威 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和被当作野味。2出示来自新华网的一则消息。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资 料表明,远古时代500年才有一种兽类灭绝。 但2()世纪以来4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 是正常灭绝速率的125倍,而且这一趋势还 在加剧。科学家们统计
10、,在我们共同生活的 家园中,有5025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边缘, 其中我国已达390多种。教师寄语:什么时候开始,到处是树木 被砍伐后的荒地,漫天的沙尘:山地里奔走 着哭泣的生灵,江面上漂浮着被污染的泡沫。 什么时候开始,这天空不再湛蓝,这雨水不 再清泗,这土地越来越少,这森林愈来愈疏。 珍禽奇兽躲过了肆虐的天灾,却未能躲过野 蛮的人祸。渐趋灭亡的难道仅仅是动物吗?我们现在享受的较高“生活水准”是否 值得以牺牲自然、其他生物为代价?我们远 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做成的“阁楼” 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 剩下盆景5 一切纯朴的本质的自然的东西, 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
11、,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 去体味这些天空中优美自在的生命;是他, 让我们回望滚滚红尘,触摸到自私而功利的 灵魂;是他,让我们明白了:若要我们的生 命鲜活滋泗地笔立于天地之间,就必须学会 尊重大家庭中所有成员,和万物和谐相处。 有万物陪我们前行,我们还会寂寞孤独吗? 世界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大地才有了如 此的生机和情趣。因为,地球上不仅仅只有我们;更因为,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三、板书设计大雁归来大雁f报春使者f珍爱、/春雁:争论低语大雁(鸣叫),孤雁:忧郁 伤心,喜爱 雁群:喧闹争论J、大雁国际联合敬佩)保护动物热爱自然教学反思可取之处注重引导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
12、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体”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我们”这个关 键词中所包含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授这堂课真 正的目的所在。不足之处课堂展开的形式有限,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不够。8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 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2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3 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 知地球的年龄。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岩石为 何有如此奇异的记录历史的功能呢?它是怎 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 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 内容1 请同学们
13、花三十秒快速浏览课文,说 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 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 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 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给课文划分层次。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 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 的踪迹。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 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 间。第7段:“我的有海枯石烂的时 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 何被破坏展开。第11
14、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 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 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 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 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 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的叙述。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 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 可将全文31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 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第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 时间的。第一层(第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 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
15、第2229段):岩石 保存了历史的痕迹。第三部分(第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 的意义。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I 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 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 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 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 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 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 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 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明确: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一 重新生成岩石。3岩石这样顽强的东西竟然也被破坏, 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
16、 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明确: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 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 冲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坏,人为破坏。形成过程:岩石f小石子f沙砾、泥土 f沉积一重压胶结一新岩石。4 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根据岩 石的形成过程,我们能知晓过去的年月。(展 示沉积岩照片)明确:“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 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 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 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5 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 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第22到29段并分 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 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
17、义,你从中得到r哪些 启示。明确:记录了地壳的活动;记录了 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记 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记录了自然界 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 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 多的认识,同时也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 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 证主义的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 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心力。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艺 术特色1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 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 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 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
18、石。”如果 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 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 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 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 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 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 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之外,还会注重语言的 文学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文学特色,请结 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 写法,语言生动有趣。(1)第9段将“炎热的阳光” “严寒的霜 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 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 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
19、岩石 “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2)第15段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 动地描绘了 “狂风” “洪水” “冰河”等几 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 “爬来了”也 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 “冰 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 的威力。(3)第16段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 远”,“轻小的沙砾”能“旅行”,也是以拟 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 (石块),生动有趣。(4)第19段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 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 石新生的过程。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 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
20、感。说 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 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 定。三、板书设计时间的脚印(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记 录时间的方式(-)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地壳的变化 气候的变化 古代生物的状况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岩石保 存的历v 史痕迹(三)读懂岩石记录,造福人类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结合地理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从单句成段的句子入手,对全文进行整体性把握,加强对成段单句 的关注。3注重品析说明文语言,感受文学性语言在说明文中的运用之妙。不足之处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关注与理解作者的科学辩证思 维,学生
21、无法真正做到用辩证观点看问题。说明的顺序教学目标1 掌握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2 条理清楚、顺序合理地写说明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明文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 于让人获得知识。如何才能把知识讲得清楚 明白呢?除了需要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讲 究说明的方法外,还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合理的说明顺序,有助充分表现事物或事 理本身的特征,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 的规律。二、把握三种说明顺序1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 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 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 品制作、技术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 人物成长、
22、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 序。示例: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一段按时间 顺序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 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 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 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 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 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 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示例:梦回繁华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 绘的内容,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 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绘的街道。各个部分又 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层次清晰地进行介绍。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 辑关系,或由个
23、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 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 因到结果,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由特点到用 途,或由整体到局部 进行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 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 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 辑顺序来说明。示例:恐龙无处不有隐含着逻辑推理 过程,由现存的现象和科学事实一步步推理 得出结论。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说 明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示例:中国石拱桥整体上采用的是从 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而在举桥梁例子的 时候,则采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三、实战演练(一)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 吧?比如你自己的房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语文 年级 下册 第二 单元 教用书 配套 教案 汇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