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出师表教案.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出师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出师表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出师表诸葛亮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及“表”这种文体。2、熟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3、理清文章写作脉络,感受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4、感受诺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君爱国情怀。教学重点:1、熟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2、理清文章写作脉络,感受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君爱国情怀。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 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
2、质朴诚挚,志尽文畅, 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 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表”文体特征。1、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珊阳都(今山东临沂)人。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刘禅继位后被封 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2、写作背景: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 “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伐魏,临行 前,感到刘禅暗弱,忧心不已,于是写下此文。3、 “表
3、”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中国古代臣子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 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奏”“表”“议”四类,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即刘勰说的“章 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作“疏飞到魏晋南 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二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三、听读课文,认准字音,掌握停顿,注意语气(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崩殂(cu)
4、妄自菲薄(b6) 昭(zhao) 悉以咨(zi)之 倾颓(tui )疲(pi)弊 侍(shi)卫 以塞(s6)忠谏(jian)之路 郭攸(you )之费祎(yi) 裨(bl)补阙(qu)漏桓(huan)灵 苟(g6u)全不懈(xi。 陛(bi)下陟(zhl)罚臧(zing )否(pi ) 以遗(wei)陛下行(hdng )阵和睦卑鄙(bi) 猥(v4i)自枉屈二十有(you) 一年 夙(si)夜 庶(shi)竭鸳(nil)钝 撰(rdng)除斟(zhen)酌(zhuo) 以彰(zhdng)其咎(jiCi) 咨敢(zou)善道 遗诏(zhao)(2)此文长句较多,里面往往包含三四个短句,要读出层
5、次感,必须注意连读和读断,请参考例句,标示出下列句子的停顿之处: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前两句间、后 两句间要连读,一二与三四句间要读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若有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等,此皆,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四、梳理文意(一)翻译课文(第一、二节)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第一、二段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中道助殂死(2)益州鹿等疲弱困乏(
6、3)此峡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确、确实(4)用尊尊匚形势危机,决定存亡(5)危急存亡之秋也时(6)盖追先帝之殊遇 大概/追念(7)诚富应该(8)开张圣听扩大(9)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10)俱为一体都/是(11)陟期原查提升/惩罚/善/恶(12)以照陛下平明之理显示2、翻译下列句子。(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确实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宫中和府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二)探究文意(第一、二节)1、分析一、二段,思考下列问题(可用原文回答)这里的“
7、先帝”指 刘备,“陛下”指 刘禅。“创业未半”的“业”指的是: 统中国之业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非常危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 州疲弊”(客观)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作者在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小结:提出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
8、路”)作者在第二段提出了怎样的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三)、翻译课文(第三、四、五节)1、对照注释自行翻译第三、四、五节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此皆良妥善良、诚实的人(2)号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因此(3)以遵陛下 给予(4)芯以咨之 全、都(5)裨补的漏同“缺二缺点(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7)未尝不叹息睡限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2、翻译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四)探究文意(第三、四、
9、五节)4、分析三、四、五段,思考下列问题(可用原文回答)作者在第三、四节中对内政和军政上分别作了怎样的安排? 三节:向后主推荐文臣 四节:向后主推荐武将 作者认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正面)作者认为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亲小人,远贤臣(反面)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事”指的是什么事:桓、灵两帝亲小人,远贤臣,造成后汉倾覆衰败的事。“愿陛下亲之信之”的“之”指代的是谁: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贞良死节之臣。在作者看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什么建议(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你认为三条建议
10、中哪条是最核心的:三条建议中最关键的是第三条“亲贤远佞二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 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 也不能贯彻执行。不亲贤远佞,就不能“广开言路”,也不能“赏罚分明”,不能“咨源善道,察纳雅言”,所以 作者将举荐的人和具体特点、优势都一-讲明了(如文官有郭攸之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 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以便后主“亲贤无佞”。五、对照注释自行翻译第六、七节1、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臣本金本 平民 (2)妈耕于南阳亲自(3)单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4)不求网电(6)般自枉屈
11、(8)由是感激出名显达 (5)先帝不以臣里鄙因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 (7)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感动激奋(9)遂可先帝以驱驰 答应(10)后便倾覆遇上(12)二十有一年矣 通“又”(14)风夜忧叹早(16)以伤先帝之明(11)多冬 那时以来(13)寄臣以大事把(15)恐托付不磔实现不长草木的地方以致(17)深入布韦(18)庶竭孽第走得不快的马、不锋利的刀,比喻才能平庸(19)摆除奸凶 铲除 (20)斟酌损益除去/增加 2、翻译下列句子。(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2)受任于败
12、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难关头我奉命出使。(六)探究文意(第六、七节)1、分析六、七段,思考下列问题(可用原文回答)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无意功名、淡泊名利)作者“感激”先帝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什么:“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表明伐魏时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九年级 下册 统编 第六 单元 出师表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