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2).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2).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 .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 有趣的语言风格;3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 精神。【教学重点】1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 .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方法】自读与讲解结合【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品读课文,品味语言1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明确:”根据计算,大约
2、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 出来的。所以,“大约” 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 . 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 “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
3、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 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 “狂风”“洪水”“冰河”等 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 “洪 水” “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 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 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乂形象地说明了岩 石新生的过程。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 感。说明文语言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2 时间 脚印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