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全解.docx
《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全解.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全解七年级下册必背文言文短文两篇原文展示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全文
2、翻译陋室铭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 龙栖息就显得灵异。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是我(居于此的人)品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 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小石潭记柳宗兀原文展示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11,为屿,为峨,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3、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 恕己,日奉壹。全文翻译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丛,(就已)听到水流的声 音,好像玉佩玉环相互碰击而叮当作响一样(悦耳),(我)对此感 到很开心。砍去(一些)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下面可以看见(一 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小潭)由整块石头作潭底,靠近岸边, 底石的边缘部分翻卷起来而露出水面,形成抵、屿、峨、岩(各种不 同的状貌)。(潭边有)青翠的树木和藤蔓,(藤蔓)覆盖缠绕,(在 枝干上)摇曳牵连,参差不
4、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一百多条,(在清澈的潭水中)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靠,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就映在底石上。(鱼 儿)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没了踪影,来来往往轻快 敏捷,好像在和游人互相逗乐。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 爬行一样蜿蜒,或现或隐。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不齐,无 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坐在潭边,周围竹丛树木环抱,寂静空旷没有其他游人,使人感 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清静幽深的环境让人不觉生悲。因为这里的 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了这个小潭就离开了。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我们一
5、同去的, 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阅读理解1 .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 准确的动词?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 “闻” “伐” “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 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 “其境 过清”埋下伏笔。2 .第二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 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没有一个字写 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 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
6、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 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 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 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和拟人的手法描写鱼儿,表达了游小石潭的 快乐和对鱼儿的喜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丽的阳光透过清 澈的潭水,阳光与潭水交融在一起,把一条条小鱼的影儿刻印在潭底 的全石上,犹如一幅画。接着,作者用“怡然”“俶尔” “翕忽”三 个词,分别反映小鱼的静态和动态。“怡然”是形容小鱼憨态可掬, 纹丝不动;“俶尔”是写小鱼曳尾而去,
7、一闪动就看不见了;“翕忽” 是刻画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作 者将自己游乐的心情投射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和人一样感到快 乐。4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 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5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 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 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6 .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写
8、景,试举例说明。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垠,为屿,为雄, 为岩”是点。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 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北冥有鱼庄子原文展示北冥有鱼,其名为鲤。龌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 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 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技扶摇而上者九万 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 苍苍,其
9、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全文翻译北海里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鳏。鲸的体积,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当它奋起 而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这只鹏鸟,海水涌动的时 候将会迁徙到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部 记载怪异事情的书。齐谐上的记载说:“鹏鸟要往南海迁徙的时 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然后在旋风中盘旋而上一直飞 到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 的雾气,空气中游荡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用气息相互吹拂所致。 天空的深青色,是它本来的颜色吗,还是它高远而没有尽头的
10、结果呢? 鹏鸟(从天空)向下看的时候,(所看到的)也是像这个样子罢了。阅读理解1 .北冥有鱼中假借齐谐之言,有什么目的?作者假借齐谐之言,让人们相信鲸鹏的真实性。运用丰富的 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蛆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 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即“生物之以息相吹 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即世上的万物无论大 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 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3 .鲤鹏的形象是
11、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蛆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怒而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描写出蛆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 夸张的手法描述鲸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 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鲸鹏形体 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 的画卷。礼记二则原文展示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 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12、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全文翻译虽有嘉肴尽管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尽管有最好的学问, 不学,就不知道它好。因此学习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别人之后才 知道困惑。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大 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道之行也最好的制度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 尚、才能突出的人,
13、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围。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 己的父母当作父母,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让老年人能安享 晚年,让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小孩子能茁壮成长,让老而无妻的 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得到供 养,男子有职守,女子有归宿。人们憎恶把财物扔在地上的行为,但 并非自己想私藏;人们憎恨自己在公共事务中,不出力的行为,而不 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劫掠、偷窃、作乱害人 的事不会发生,所以大门不用关闭。这就叫作大同。阅读理解1 .虽有佳肴开头写嘉肴有什么作用?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 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14、通俗易懂。2 .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 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 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3 .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 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 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 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4 .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的理解。“不独亲其亲
15、,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 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 安排,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类人实行生活保 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 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 效果。5 .“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 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 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
16、具体的体 现,如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 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 “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 体现。马说韩愈原文展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全文翻译世间
17、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会有,但伯乐却并 不常常出现。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仆手中受辱,在马 槽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去,不以千里马而著称。千里马,吃一次饭有时能吃掉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 (日行)千里而(用普通马的食量)喂养它。这样的良马,即使拥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量不充足,它的才能与美质就不能表 现在外,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都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喂马的人)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用鞭子驱赶它,不用让它竭尽才 能的方法喂它,它发声鸣叫却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着 良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 真的是
18、不认识千里马吧!阅读理解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 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 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 原因。2 .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感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 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 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3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答:因为没 有伯乐,千
19、里马也就被埋没了。)4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 原因。5 .文章第2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 “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 委屈和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 不满。6 .文章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辞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 竹帘映得满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 浅薄之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 世俗繁
20、杂的音乐搅扰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似南阳诸葛亮 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爱莲说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 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 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的莲花,经过清水的洗涤却 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更显清幽,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 赏但不可轻易地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 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 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
21、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阅读理解1 .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 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 一词统领全篇。“其真无马邪”承接上文的“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 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 了作者的愤慨之情。7.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 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2、。作者以 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 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做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 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 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九年级下册必背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庄子原文展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 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 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23、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 失其本心。全文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都得 到,(我)会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 是我所想要的。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我)会放弃生命而选取
24、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 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 比死亡更坏的事,所以有祸患(我)就不躲避了。如果人们想要的没 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让人)得以生存的方法 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让他更憎恶的 事情,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 种方法(可以活下来的方法)就可以活着,却有人不采用,按照这种 方法(可以避患的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因此有比 生命更想要的东西(即义),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即非义)。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九年级 下册 文言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