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2分)1. (10分)根据语境填写诗句。家是温暖的港湾一一杜甫热切期盼天下寒士都能拥有宽广、温暖的居室:安得广厦 千万间,(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家是游子的眷恋一一崔颍用自问自答 的方式强烈地表达凄苦思乡一一(2) ? (黄鹤楼):而苏轼则用 “(3), ”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家是成人的遗憾一一范仲淹驻守边寒时欲归而不得的矛盾心理一一(4) , (渔家做秋思)。家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即人一旦有了精神家园,便会乐在其中,就 如孔子眼里的颜回,“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2、,(5) ,回也不 改其乐”(论语)。家指引我们理想的方向,它教会我们怀着 “(6), ”(李白行路难(其一)的乐观自信,坚定地追求着理想。2.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既有物阜民丰的 甲一(A.内容B.内涵),也tu (A.凹B.凸)显出其与生俱来的文明属性和特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中国是 一个比历史还要古老的国家。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也 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中国既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现 代的文明型国家。中华民族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乙(A.不可磨灭B.不可捉 摸)的重大贡献。小康中国既秉承中华文
3、明的优秀基因,又开放创新、向其他文明版 (A.ji B.xi)取智慧和营养,百。(I)根据拼音为处选择止确的汉字,为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甲乙(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由此产生了新的物质、制度、文化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2分)(10分)根据语境填写诗句。家是温暖的港湾一一杜甫热切期盼天下寒士都能拥有宽广、温暖的居室:安得广厦 千万间,(1)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
4、歌)。家是游子的眷恋一一 崔颍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强烈地表达凄苦思乡一一(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 使人愁。(黄鹤楼):而苏轼则用“(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 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家是戍人的遗憾一一范仲淹驻 守边塞时欲归而不得的矛盾心理一一(4)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做秋思)。家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即人一旦有了精神家园,便会乐在其中,就 如孔子眼里的颜回,“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5)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家指引我们理想的方向,它教会我们怀着“(6)长风破 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的
5、乐观自信,坚定地追 求着理想。【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FI提供的前后句和 提示语,平时要熟背所学的课文,理解含义,把握意蕴,还要学会正确书写,牢记一些 同音字、形近字和易错字的写法。【解答】答案:(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要注意“俱”的写法)(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要注意“暮”的写法)(3)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要注意“婵”的写法)(4)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要注意“燕”的写法)(5)人不堪其忧(要注意“堪”的写法)(6)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要注意“沧”的写法)(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既
6、有物阜民丰的 甲(A.内容B.内涵),也tu(A.凹B.凸)显出其与生俱来的文明属性和特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中国是 一个比历史还要古老的国家。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也 可以说是个文明实体。”中国既是i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个现 代的文明型国家。中华民族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乙 (A.不可磨灭B.不可捉 摸)的重大贡献。小康中国既秉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又开放创新、向其他文明/ (A.ji B.xi)取智慧和营养,百。(I)根据拼音为处选择止确的汉字,为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BA(2)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甲
7、 B乙 N(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此产生了新的物质、制度、文化不断续写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成果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灿烂图谱A.C.D.【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掌握。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可知“tU显”应写 作“凸显”,“凹”读作“do” ,故选B; ”汲取”的“汲”读作“广,故处选 Ao(2)本题考查词义的辨析与运用。甲处:“内容”指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性事物。“内涵”一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 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二指内在的涵养。根据句子意思,可知这里应填写 “内涵”。故选:Bo乙
8、处:“不可磨灭”形容永远不会消失,具有永久存在的价值。常指功业、功绩、印象 等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不可捉摸”指对事物无法猜测、估量,或无法知道对方的 用意。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巨大,应填写“不可磨 灭”。故选:Ao(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细读画线句子,关联词使用不当,“与其”与“不如”搭 配,所以应将“也可以”改为“不如”。(4)本题考杳句子顺序的排列。根据语境,先要紧承上句交代“向其他文明汲取智慧和 营养”的结果,所以排在最前;紧承句,进一步交代”产生了新的物质、制度、 文化”后的结果一一“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成果”;最后交代最终结果,按由小到大的顺 序,先应是
9、“中华文明的辉煌”,再是“人类文明的灿烂图谱”,所以应是先后。 正确排序为:。故选:Ao【解答】答案:BA(2)BA(3)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4) A(3分)下列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均是章回体小说。其中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 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B.大学是礼记的一篇,它和诗经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C.读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 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理性美。D.范仲淹,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等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有 范文正公集传世。【分析】本题考查
10、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 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 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解答】A.有误,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B.有误,诗经不属于“四书”,应该是论语:C.正确;D.有误,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故选:Co 二、阅读。(55分)(14分)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 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汝能为滂,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
11、、陆贽书。既而读庄 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 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 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 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 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 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 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铺以出,筑
12、东南长堤,雨日夜 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磔(zhe):分裂、分割。侪(chai):同辈或同类的人。畚锚(bencha): 挖运泥土的工具。(I)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后以书见修展予作文以记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使官吏分堵以守A.母程氏亲授以书B期文日数千言C.久乃信服D.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率其徒持畚铺以出,筑东南长堤。(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A.选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苏轼人生经历
13、,十岁以范滂为榜样,成年时博通经史,嘉 佑二年参加科举考试,任职徐州之时整治水灾。B.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 病,读到苏轼刑赏忠厚论,推举苏轼为第一。C.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 堤,自己住在城地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D.选文通过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表现苏轼的才华出众,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表 现苏轼实干、担当精神。【分析 1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 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
14、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 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 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的时候,苏杭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 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 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 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 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 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
15、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 评为第一,但乂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 “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 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 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 信服了欧阳修的话。(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溢于 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 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 姓都动摇了,我还与
16、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 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 “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 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 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锚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 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 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解答】(1)本题考杳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 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
17、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 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故可 断句为: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 语。A.书:书籍/书信;B.属:同“著”,写/同“嘱”,嘱咐;C.乃:才/才;D.以:因为/来。故选:Co(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 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
18、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皆,都。吾谁与守,宾语前置句。句意: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 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重点词有:徒,部下。畚铺,挖运泥土的工具。句意: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铺等走 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说 明欧阳修推荐的是第二。故选:Bo答案:(1)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2. ) C(3)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铺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4. ) B(5分)阅读古代诗歌,完成问题。酬乐天咏老见示唐刘禹
19、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脩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注释:谙(an):熟悉:脩(xia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桑榆:日 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垂老之年。(1)简析前六句从哪些方面写对“老”的伤感。(2)简析诗歌最后两句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分析】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作者此诗中阐明了自己的观 点,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 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 立正确的
20、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桑榆虽晚,还能放 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 名句。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 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诗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 眼,多灸为随年”可以看出人到老年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可以看出还有处事经验丰 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前六句从两方面写对“老”的伤感:身体 消瘦,头发稀疏;视力减弱,多病不利。(2
21、)本题考杳重点诗句的赏析。“莫道桑榆晚,为匿尚满天”,“桑榆”比喻晚年,不 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表达了对生死问题清醒 乐观的认识。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 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答案:(1)问题:身体消瘦,头发稀疏;视力减弱,多病不利;(2)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即使暮年也可以有美丽 人生,缢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译文: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 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
22、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 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 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 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5. (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我们婚后的头两年,罗切斯特先生的眼睛一直是瞎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 才如此亲近一一才结合得如此紧密。因为那时我就是他的眼睛,正如现在依然还是他的 右手一样。说实在的,我(像他常叫我的那样)就是他的眼珠。他通过我看大自然,看 书。我也从来不知厌倦地替他好细察看,用语言来描述田野、树木、城镇、河流、云 彩、阳光一一描摹我们面前的景色。周围的天气
23、一一还用声音向他的耳朵传达了光线已 无法向他的眼睛传达的印象。我永不厌倦地念书给他听,领他到他想去的地方,替他做 他想做的事。在这种效劳中,我尽管感到有点儿悲哀,但却获得一种最为充分、最为强 烈的乐趣一一因为他要求我为他做事时,并没有感到痛苦羞惭,也没有感到沮丧屈辱。 他是如此真心地爱我,因为他知道,在接受我的照料时,根本用不着勉强。他也感到我 是如此深情地爱着他,我这样照料他就是满足我自己最愉快的愿望。(1)本段选自名著 简爱,作者是 夏洛蒂勃朗特(2)上文选段的心理描写运用了第几人称?请简述这一人称的表达效果。【分析】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是19 世纪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徐州市 邳州市 2022 2023 学年 九年级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