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教案[.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这两者新 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评价作者观点。2写法揣摩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 旨的俗套。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二论证”的流弊。教学方法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
2、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飞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一一 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 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二、解题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教师口头说明:清代, 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 ?、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 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1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一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 步论证中心论点一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 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一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 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 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 二是本
4、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 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 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 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3欣赏品味。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句到第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句又承第前文揭示 中心论点,第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 打住。第句承句稍展开。第句承说明原因。第句进一步申说。第句与第句(含 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剖
5、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 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4课堂训练。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 中表达的观点: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 表达;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完成课后练习二。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 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 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
6、表情达意。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锚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 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 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 时间可以再细读。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 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
7、 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 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5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 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 了作者的观点。(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1=1 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鹫。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 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课堂板书设计(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引题:郭老改屈原揭示中心初步论证,李广射虎、贾岛苦吟躯,亨售都要二,咬文嗝字 进一步认证:确定、控制难三4总结:咬文嚼字,达到艺术美I四(解说:板书显现顺序按序号,箭号在说明层次关系时再标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