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八中2022级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衡阳市八中2022级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阳市八中2022级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衡阳市八中2022级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试题语文命题人:程雅琴审题人:姜莉请注意: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而这 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是源于亲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而高亲大椅的出现,成为分 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西晋王朝灭亡以后,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 期。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受到了强
2、 烈的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 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束腰圆髡、方凳、 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 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显然当时的高足坐具使用不久或不普遍。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 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究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 上。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
3、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 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 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 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 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髡,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还值得一提的是 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官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所不同的是,她 们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条
4、髡,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 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摘编自王仁湘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 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
5、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 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 物食品的重要性。而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可见“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 入谷物食品。公众号高中试卷资料下载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 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 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 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
6、。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 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 品O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 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 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 餐工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崔彦穆字季昭,清河东武城人也,魏司空、安阳侯林之九世孙。祖蔚,遭小当司徒浩之难,南奔江左。延兴 初,复归于魏,拜颍
7、川郡守,因家焉。后终于郢州刺史。父稚,驾志经史,不以世事辇心。起家秘书郎,稍迁永 昌郡守。彦穆幼明悟,神彩卓然。年十五,与河间邢子才、京兆韦孝宽俱入中书学,偏相友爱。伏膺儒业,为时辈所 称。魏吏部尚书陇西李神隽有知人之鉴,见而叹曰:“王佐才也。”永安末,除司徒府参军事,转记室,迂大司 马从事中郎。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海与乡郡王圣法威攻颍川 斩其刺史李景道孝武嘉之,拜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时军国草创,众务殷繁,太祖乃诏彦穆入幕 府,兼学文翰。世宗初,进骤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俄拜安州总管、十一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入为御正中大夫。陈
8、氏 请教邻好,诏彦穆使焉。彦穆风韵闲旷,器度方雅,善玄言,好谈谑,甚为江陵所称。转民部中大夫,进爵为 公。天和三年,复为使主,带于齐。使还,除金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寻征拜小司徒。大象二年,宣帝崩,隋文帝辅政,三方兵起。以彦穆为行军总管,率兵与襄州总管王谊讨司马消难。军次荆 州,彦穆疑荆州总管独孤永业有异志,遂收而戮之。及事平,隋文帝征王谊入朝,即以彦穆为襄州总管、六州诸 军事、襄州刺史,加授上大将军,进爵东郡公,邑二千户。顷之,永业家自理得雪,彦穆坐除名。寻复官爵。隋 开皇元年,卒。子君绰嗣。君绰性夷简,博览经史,有父风。大象末,丞相府宾曹参军。君绰弟君肃,解巾为道 王侍
9、读。大象末,颍川郡守。(节选自周书崔彦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 川/斩其刺史李景道/B.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 川/斩其刺史李景道/C.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呆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 川/斩其刺史李景道/D.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
10、攻颍 川/斩其刺史李景道/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遭丛用司徒浩之难/从兄:堂兄泣孤舟之孽壮彩妇B.不以世事攀心/婴:缠绕 苍山负雪,明烦天南/烛:照C.善玄言,解谈谑/解:懂得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D.复为使主,腭于齐/聘:聘请金胡砺则利/就:接近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彦穆出身世宦,家学渊源。父亲崔稚专心致志于经史典籍,不关心世事;开始担任官职为秘书郎,逐渐升任永昌郡守。B.崔彦穆自幼聪慧,卓尔不凡。十五岁进入中书学习,倾心于儒学,为当时人所称赞。被有知人之鉴的李神隽誉 为王佐之才。C.崔彦穆文武兼修,功勋卓著。孝武帝
11、时举义起事,隋文帝辅政时平叛三方叛乱;军国初创供职幕府,后来出使 陈、齐,不辱使命。D.崔彦穆备受荣恩,泽及后代。崔彦穆历职几朝几代,得到极度的信任和褒奖,一直官运亨通。其子崔君绰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爵位。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延兴初,复归于魏,拜颍川郡守,因家焉。后终于郢州刺史。(4分)(2)稍见云中白若樗精数十立者,山也。(课内翻译)(4分).世宗为什么会下诏让崔彦穆出使陈朝?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10. A 11. D 12. D13. (1)延兴初年,(崔蔚)又回归到魏,被任命为颍川郡守,于是在此定居。后来在郢州刺史任上去世。(2)逐渐看见云中几十
12、个白色的像拷箭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14.崔彦穆风韵悠闲放达,气度文雅方正,善于玄妙之言,懂得谈笑戏谑。【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孝武帝西迁时,崔彦穆当时来不及随从。大统三年,与其兄崔彦珍在成皋举义,于是攻占了荥阳,擒获东 魏郡守苏淑。(于是)与乡郡王元洪威攻打颍川,斩杀颍川刺史李景道。“彦穆”是人名,作“不得从”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东魏郡守苏淑”说的是一个人,作“擒”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前句句意:又担任正使,出使齐朝。聘:出使。后句句意: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就: 靠近、
13、接近。故选D。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一直官运亨通”错误,根据“顷之,永业家自理得雪,彦穆坐除名”可知,崔彦穆也曾获罪被免职,并非一直官运 亨通。故选D。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拜”,任命、授予:“家”,安家、定居;“终”,去世。(1)“梢”,逐渐;“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数十立白若拷箍”;“山也”,判断句,那是山峰。13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彦穆风韵闲旷,器度方雅,善玄言,解谈谑,甚为江陵所称可知,崔彦穆风韵悠闲放达,气度文雅方正,善 于玄妙之言,懂得谈笑戏谑,十分为江南人士所夸赞。据此用自
14、己的语言表述即司参考译文:崔彦穆字季昭,是清河东武城人,是魏司空、安阳侯崔林的第九代孙。(他)祖父崔蔚,受堂兄司徒浩大案牵连,向 南逃奔到江东。延兴初年,又回归于魏,被任命为颍川郡守,于是在此定居。后来在郢州刺史任上去世。(他)父亲 崔稚,专心致志于经史典籍,不因世事烦劳。开始担任的官职为秘书郎,逐渐升任永昌郡守。崔彦穆自幼聪慧,卓尔不凡。十五岁时,与河间邢子才、京兆韦孝宽一起进入中书学习,相互很友好。倾心于儒学, 为当时人所称赞。魏吏部尚书陇西李神隽善于鉴别人才,见到崔彦穆赞叹说:“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永安末年,任 司徒府参军事,改任记室,升任大司马从事中郎。魏孝武帝西迁时,崔彦穆当时来不及
15、随从。大统三年,与其兄崔彦珍在成皋举义,于是攻占了荥阳,擒获东魏郡守 苏淑。(于是)与乡郡王元洪威攻打颍川,斩杀颍川刺史李景道。孝武帝给予嘉奖,授任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荥阳郡守。当时军国初创,各种事务繁多复杂,太祖于是征调崔彦穆入幕府任职,兼管文件信札。世宗初年,升为膘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任安州总管、十一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召入朝廷任御正中大夫。 陈朝要求结为友好邻邦,诏令崔彦穆为使臣。崔彦穆风韵悠闲放达,气度文雅方正,善于玄妙之言,懂得谈笑戏谑, 十分为江南人士所夸赞。转任民部中大夫,晋爵为公。天和三年,又担任正使,出使齐朝。出使归来,任命为金州 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晋
16、升为大将军。不久征入朝廷任小司徒。大象二年,宣帝逝世,隋文帝辅助朝政,三处地方起兵。任命崔彦穆为行军总管,率领军队与襄州总管王谊征讨司 马消难。军队驻扎在荆州,崔彦穆怀疑荆州总管独孤永业有反叛之心,于是捕获诛杀他。叛乱平定后,隋文帝征召 王谊入朝,随即任命崔彦穆为襄州总管、六州诸军事、襄州刺史,加授上大将军,晋爵为东郡公,(赐)食邑二千户。 不久,独孤永业家人申诉而得昭雪,崔彦穆因此获罪被免职。不久恢复官职爵位。隋朝开皇元年,去世。(他的)儿 子崔君绰继嗣。崔君绰性情平易质朴,博览经史典籍,有他父亲的风范。大象末年,任丞相府宾曹参军。崔君绰的 弟弟崔君肃,开始任职为道王侍读。大象末年,任颍川郡
17、守。(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临江仙暮春赵长卿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衣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定居临安一带(今浙江杭州),部分士人不忘故国,时发感慨。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作开头运用征鸿和归燕进行比兴,表达了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B. “一春”是指词人对家乡的怀念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经历了整个春天。C.钱塘江的春浪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表现词人内心对归乡的期盼欣喜。D.全词伤春更是伤己,
18、寄寓了词人漂泊之感,思乡之愁,自怜之意,牵挂之情。16.有人认为本词“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极妙,请加以赏析。(6分). C 16.名词列锦,选取了“短篷”“疏柳“雨”烟”南浦”“断桥六个典型意象,营造了一个烟雨迷蒙的意 境,寄寓了诗人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表现手法上,视听结合,感染力强,令人身临其境。 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含蓄隽永,富有韵味。【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 ”表现词人内心对归乡的期盼欣喜”错误。文中没有“欣喜”的依据。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 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词人曾慨叹“一春憔悴有谁怜”,在
19、人世间无人理解他 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起到了对比的作用。故选C。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赏析能力。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 迷迷濠菊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本句诗选取了“短篷”“疏柳”“雨”“烟”“南浦”“断桥”六个典型意象,营造了一个烟 雨迷蒙的意境,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寄寓了诗人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本句诗有作者从船舱中望见的景象,如“短篷南浦”“疏柳断桥:也描写了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手法上看视听 结合,感染力强,令人身临其境。“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在思
20、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 时写出了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寄情于景,含蓄隽永,富有韵味。(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登泰山记中,“,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 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2)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 句:, 。(3)在诗经邺风静女中,“, ”两句用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 地刻画人物的内在心理,塑造出一个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情人形象。答案: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 .爱而不见,搔首跑艰三、语言
21、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听荡气回肠咏流传。从诗经米莒这类耳熟能详的远古经 典,到沁园春长沙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当下社会,我们更需要赋予经典诗词鲜活的新生 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随着优美的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 新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堵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县是全 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屐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类节目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 典之门,让传统文
22、化重新 出蓬勃生机。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它们早已化 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 o我们将传承诗词精品,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继续 当代文化风尚。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沁人心脾A.沁人心脾萌发心悦诚服引领B.感同身受焕发心悦诚服指引C.感同身受萌发心驰神往指引D.沁人心脾焕发心驰神往引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B.
23、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中国古代智慧精储成果的展现。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答案】18. D 19. A 20. B【解析】.D解析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
24、未亲身经历,但感 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沁人心脾: 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 觉。语境强调的是经典诗词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应用“沁人心脾”。萌发:种子或抱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焕发:光彩四射。振作。由“蓬勃生机”可知,应用“焕发”。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语境形容文学经典让品读历史的人非常向往,应用“心驰神往”。引领:引导;带领,指引:指点引导。由“文化风尚”可知,应用“引领”。18 .A 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当是“不仅体现了而且展现了”或“不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衡阳市 2022 级高一第 一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