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物理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物理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物理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物理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2021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物理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11 简答题1.题目:必修第三册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片段教学2.内容:电势差选择不同的位置作为零电势点,电场中某点电势的数值也会改变,但电场中某两点之间电势的差值却保持不变。在电场中,两点之间电势的差值叫作电势差,电势差也叫作电压。设电场中A点的电势为A,B点的电势为B。则它们之间的电势差可以表示为UAB=A一B也可以表示为UBA=B-A显然UAB=-UBA电势差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例如,当A点电势比B点电势高时,UAB为正值。UBA则为负值。电荷q在电场中从A点移动到B点时,
2、静电力做的功WAB等于电荷在A、B两点的电势能之差。由此可以导出静电力做的功与电势差的关系WAB=EpA一EpBWAB=qA-qB=q(A一B) = qUAB即UAB=WAB/q因此,知道了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就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在这两点之间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的功,而不必考虑静电力和电荷移动的路径。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物理学中,电势的差值往往比电势更重要。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4)要结合生活实际。参考解析:一、新课导入类比高度差对重力做功的影响,提出问题“某个电荷在确定的电场中由A点移动到B点,影响静电力做功多少的因素可能是A点
3、或B点的电势值呢?还是A、B两点之间电势的差值呢?从而导入新课。三、巩固练习提出问题:电势差与试探电荷的带能量、电性以及做功的路径是否有关系?四、归纳总结学生总结知识、情感,老师补充、升华。五、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电势差概念引入的物理学史。华国然一板书设计:略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物理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1 简答题1.题目:牛顿第三定律2.内容: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又是一个定量的问题,而定量的问题通常只靠观察和经验是解决不了的,它需要通过实验测量来回答。3.基本要求:(1)讲授时间10分钟;(2)有适当板书;(3)有师生互动;(4)
4、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从而能解释一些实际问题。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提升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3.培养探究精神,学习物理学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会用它分析实际问题。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判断。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进入本节课的讲授内容。(二)新课讲授环节一:学生实验操作,交流讨论教师将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 让两位学生在讲台上分别拿着两个弹簧测力计,只让其中一位学生用力拉另一位学生不用力。让学生观察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5、有什么变化,并记录示数。然后让另一位学生用力拉,并记录下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数据结果,并分析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受力情况。预设1:两次拉的过程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是一样的;预设2:在两个过程中,两个弹簧测力计都受到拉力的作用,而且大小相等,但是这两个拉力的方向相反,这两个拉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环节二: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并讲授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环节三:呈现图片,学生解释其中蕴含的牛顿第三定律大屏幕展示划龙舟与汽车受驱动力的示意图,让学生思考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并说明如何体现牛顿第三定律。预设:轮船的
6、螺旋桨旋转时给水一个推力,即作用力,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推力,即反作用力;汽车车轮给地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地面也会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从而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五、课后作业思考解释车轮陷入泥潭中时牛顿第三定律是否还成立?找一些实际生活中运用牛顿第三定律的例子。六、板书设计:略2 简答题1.题目:万有引力定律2.内容:万有引力定律我们的思想还可以更解放。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以及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吸
7、引力,是否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有这样的力呢?很可能有,只是由于身边物体的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大胆地把以上结论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之间: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即式中质量的单位用千克( kg),距离的单位用米(m).力的单位用牛(N)。G是比例系数,叫作引力常量(gravitationalconstant),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尽管以上推广是十分自然的,但仍要接受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检验。本章后面的讨论表明,由此得出的结论与事实相符,于是,它成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
8、定律之一一一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它于1687年发表在牛顿的传世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万有引力定律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它向人们揭示,复杂运动的后面可能隐藏着简法的科学规律,正是这种对简洁性的追求启迪科学家不断探索物理理论的统一。3.基本要求:(1)讲授时间10分钟(若涉及实验,可以做实验、模拟做实验或者讲解实验);(2)有适当板书;(3)有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4)有联系实际的实例。参考解析:【教学目标】1.知道万有引力的内容、公式以及适用范围;了解引力常量。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过程和思路
9、,从而能解释一些实际问题。3.培养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行星与太阳的引力,地球对苹果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提问:自然界上任意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吗?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讲授内容。二、新课讲授1.万有引力定律学生猜测任意两个物体间可能有引力,只是感觉不到,教师明确可以将行星之间引力的结论推广到任意两个物体之间,从而引出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出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教师指导
10、学生写出公式,明确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并强化归纳演绎的科学思想。教师提问:(1)两个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万有引力怎么计算?(2)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大小相等吗?(3)万有引力适用于什么物体之间的引力?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万有引力的适用范围。理解万有引力的普适性、相互性、宏观性。(万有引力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引力;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计算引力时,距离指的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万有引力适用于自然界任意两个物体之间,只是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2.引力常量大屏幕播放卡文迪许实验室测量引力常量的实验,学生观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和体会
11、前人是如何巧妙地将物体间非常微小的力显现和测量出来,并进行情感升华。教师明确G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常量之一,是卡文迪许测出来的以及G的值。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引力常量。四、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万有引力提出的整个过程。【板书设计】略3 简答题1.题目:正功和负功2.内容:3.基本要求:(1)讲授时间10分钟;(2)有适当板书;(3)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4)讲清楚正、负功的区别。参考解析:【教学目标】1.掌握正功和负功的区别。2.通过相互交流的过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探究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的严谨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功和负功的概念。教学
12、难点: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学生功的概念,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力对物体做功有几种情况?又是如何划分的?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讲授内容。二、新课讲授环节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功的公式,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功的公式,是否可知功的分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得, 功是代数量,根据三角函数余弦值得变化,功可正可负。教师评价后给出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环节二:学生讨论交流力做功的不同情况,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正、负功的情况?学生讨论得出,是由于力与位成的角度不同。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力与位移的不同夹角,讨论力的做功,学生讨论时,教师进行巡视。学生根据功的公式讨论交流情况
13、:预设1,力和位移同方向或夹角为锐角,那么做正功;预设2,夹角为钝角,做负功;教师评价后总结,夹角为直角,不做功;由功能关系,做正功则动能增加,做负功则动能减少。环节三:教师引导学生举出不同情况下做功的实例,通过学生发现物体受力不止一个的情况,引出合力的概念。三、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总结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课下思考。四、课后作业在课后习题的基础上布置预习作业。【板书设计】略4 简答题1.题目:安培分子电流假说2.内容:3.基本要求:(1)讲授时间10分钟;(2)有适当板书;(3)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4)讲清楚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安培的分子电流假
14、说;知道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实物展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即实验基础科学假说实验教学重点:磁铁的磁场也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教学难点: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发现磁体和电流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周围空间都存在着磁场,且通电螺旋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和条形磁铁非常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由此引出课题一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二、新课讲授活动一: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教师讲解:身体中的电流是由大量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的,而电流的周围又有磁场,所以电流的磁场应该是由于电荷的
15、运动产生的。提问:那么,磁铁的磁场是否也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安培提出在磁铁中分子、原子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一一分 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磁铁的分子电流的取向大致相同时,对外显磁性;磁铁的分子电流取向杂乱无章时,对外不显磁性。活动二:解释现象教师提问:能否用安培分子假说解释铁棒磁化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磁化前:内部分子电流取向杂乱无章,磁场相互抵消;磁化后:受磁场作用,各分子电流的取向变得大致相同,铁棒被磁化,两端对外界显示出较强的磁性,形成磁极。教师提问:为什么磁体受到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失去磁性?学生独立思考给出
16、答案,教师进行评价。教师讲解安培分子假说的实质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都是运动电荷产生的。三、归纳总结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四、布置作业课后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五、板书设计略5 简答题1.题目:库仑定律2.内容: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3)讲清楚库仑定律。参考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两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体会自然界规律的多样性和统一美。教学重难
17、点:库仑定律及其理解与应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 定的认识。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库仑定律的学习。二、新课讲授活动一:演示实验,初步感知教师演示带电体与带电小球的相互作用实验,并提出问题:问题一:带电体与小球间的作用力随距离的不同如何变化?问题二:在同一位置增大或减小小球所带的电荷量,作用力又会怎样变化?学生观看现象后自由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总结影响带电体间作用力的因素。活动二:学生讨论,推理库仑定律教师提问:电
18、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自由讨论后,分组进行分享猜想:预设1: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间距离有关。预设2: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量有关。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已经学习过的万有引力定律,猜想电荷间作用力规律,学生分享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顺势引出库仑定律,并介绍库伦和类比法。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库仑定律内容,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学生讨论之后,自由回答,教师评价并总结其适用条件。教师讲解点电荷,并引导学生说出已学理想化模型。三、归纳总结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四、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统一场理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物理专业面试 2021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高中物理 专业 面试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