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五四制)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五四制)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五四制)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省泰安新泰市(五四制)2022-2023学年九年级 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表述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无误的一项是()A.不要轻觑(qu) 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 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mo)下持久的人质。 8. “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nU)地苦!”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cha ng),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C.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ni)于文字。必须驱遣(qian)我们的想象,才能 够通过文字
2、,达到这个目的。D.那索似有千钧(jtin)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锚(zl)铢之 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 无意义的忸怩做态。B.有人说:山穷水尽,走头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C.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蒿荆棘之中,成为鸟 兽栖聚之地。D.我看见婵娟被人虐待,我看见你铤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结果,你是被人押 进了龙门,婵娟她也被人押进了龙门。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从容不迫跨上角框,首领
3、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猛一送,只觉耳边 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B.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不置可否,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 前方。C.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 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设身处地,长期观察。 D.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 勇无畏的伟大精神;引出下文(或引出石鼓镇及石鼓镇纪念馆,进而引出红军渡江等历 史的回忆);为后文表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势不可挡的革命气势做铺垫。(4 分,答出两个要点,意思相近即可。)26 .与自然段内容相照应;通过
4、今昔对比,突显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表达作者的 欣喜之情。(4分,打出两个要点,意思相近即可。)27 .不好,(1分)文题“像雪山一样高峻”耐人寻味,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能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突显主题(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美);用雪山烘托红军将士高大的形 象,高度赞美红军将士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不怕牺牲、坚定乐观的革命精神, 表达作者的崇敬(敬仰)之情。(两个要点,2分)“参观石鼓镇纪念馆”只交代地点和 事件,不能突显主题(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美),不能达到原文文题的表达效果。(1分)(4分)八、28.【评分】从内容、表达、文面三个方面综合评分。可分为四类卷。卷面整洁, 书写规范,主旨鲜明,内
5、容具体,语言有文采可评为一等。特色评分:感情真挚、立 意新颖、结构严谨、语言富有个性等方面有一项非常突出,其余方面也无明显缺陷的 作文可评为一等。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材料新颖,语言富有文采,在所有作文 中相对完美的文章,可以给满分50分。项目类别表达(25 分)内容(20 分)书面(5分)总分(50 分)一类2025分1620分45分4050 分二类1519 分1216 分34分30-39 分三类1115分711 分23分2029分四类11分以下6分以下2分以下19分以下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当橘红色的火箭尾焰划破茫茫夜空,神舟十五号载人飞
6、船在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 火箭的托举下,如白色巨龙一飞冲天。B.据调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主要是户外运动时间偏少,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 C.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是以白衣天使为代表的广大抗疫斗士以 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D.洪水冲走了我们的房屋、庄稼、汽车和财产,但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定能 战胜任何困难,重建美好的家园。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 象。B.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C.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
7、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 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D.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6.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记事、记游、状物或表达情感,如礼记桃花 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A. “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后来泛指文章辞藻;“非丝非竹”中的“丝”指的是管乐器。C.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 现普通土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D.写诗不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更多的时候是二者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二、
8、(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T0题。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 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 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 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 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 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
9、或者不喜欢读 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 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 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A)而读书 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 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 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 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 透,懂得其中的真理,
10、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B)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 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 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 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 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 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 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
11、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C)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 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D)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 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 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 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7.如何对待“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A.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B.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
12、虚心学习。C.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D.读书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8 .对第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和表达内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举例论证,告诉我们读书要虚心,要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9 .对比论证,阐述了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的道理。C.比喻论证,阐释了要学习得好,就要有虚心的学习态度的道理。D.道理论证,告诉我们读书要牢记列宁的正确言论,才能有真正收获。10 选文中有四处(),“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 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这句话放在哪一处最合适,对 此判断正
13、确的一项是()A.段(A)处 B.段(B)处C.段(C)处 D.段(D)处11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立论文,阐述了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看法,行文自然流畅。B.第段“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这句话为后面的观点做铺 垫,体现出作者思维的缜密性。C.第段主要用诸葛亮“务于精熟”比徐庶等人“观其大略”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 有力地证明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D.第段引用陆象山的话做事实论据,指出“未晓处且放过”实际上与“不求甚解” 有相通之处。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T4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
14、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 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 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 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 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软裂而 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
15、佩刀, 右备容臭,降然若神人;余则缰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 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 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履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 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 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
16、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 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12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余/因得/遍观群书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不敢稍逾约(超过) B.主人日再食(供养,给吃)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着) C.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破旧的衣服) 撰长书以为贽(志向) D.门人弟子填其室(挤满)援疑质理(询问) 13.下列对文章
17、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写了作者嗜学的情形:其一是成年中举以前,借书而读。其二是成年中举以 后,外出游学。B.第段叙述由现实转到回忆,写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生活衣食无忧等,比起 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苦来,不可同日而语。C.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 的歪曲,从正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D.作者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经历和学习态度,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 为德才兼备的人。14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赠序,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点。B.善用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泰安市 新泰市 五四 2022 2023 学年 九年级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