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x
《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堰市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题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 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 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 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 的存续提供保障。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 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
2、卜.发展起来:占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 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 发展起来。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 间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 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 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 地理空间。中国现代考占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数个地理空间 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
3、文明:混水、洗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 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 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 体的独特气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 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 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 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 “天下太平”之境。中华文
4、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无论是良渚古城气势恢宏的水坝,还是秦始皇辐射天下的驰道,抑或是隋炀帝沟通南北 的大运河,都是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明初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当我们通过考古工 作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叹于祖先为文明发展所做的努力,更可以坚定我们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是文明 的过往,其成果却昭示了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考占学对此依然 重任在肩。(摘自高逸凡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考占学的未来之路)材料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
5、生文 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 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丰富了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五谷农业 体系和家畜饲养体系。与此同时,来自西亚地区的冶金术经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黄河中游地区 后,与此前仰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诞生了青铜容器铸造技 术,为夏商周王朝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是 如此。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从而
6、 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在自 身基础上发展缓慢,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经由朝 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进入公元一世纪后,日本列岛西部九州地区的一些小国向东汉王 朝朝贡,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由此,中国汉文化传入口本,稻作技术、铜器和铁器的 制作技术陆续被其接受,大大促进了日本古代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大力吸收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理 念,特别是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令中国考古学焕发生机活力,极大提升了中国考古学 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并从中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加之中国具有50
7、00多年文明史,历史文化 精彩纷呈,地下遗迹遗物极为丰富,我们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研究出的成果,远远超过欧美发 达国家应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量,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拥有考古沃土的得天独厚之处。比 如,关于良渚水坝的建筑年代,学术界曾有争论,通过对水坝建筑材料草裹泥中的草茎进 行测年,确定了水坝是在约5000年前修建的。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的法宝。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 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
8、旺盛生命活力。(摘自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诞生的地理空间自成一体又融汇连通,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B.两河流域为古巴比伦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高原与海湾的包围为其文明存续提供保障。C.中华文明对统一的追求,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D.日本列岛的史前文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启示人们,中华文明探源应关注人和周围环境的真实互动。 B.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冲突交流中不断融合,中
9、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就难以形成。 C.从良渚水坝在两则材料中都被提及可推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象。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得远超欧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契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勾勒和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壮阔图景,让人 民群众切实了解到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如何走到今天。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西方学术界的标准,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特点 及其形成原因等
10、,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示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以文 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古埃及文明,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有何不同。(4分).“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 求,都有存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好记性的人瑞士彼得比克塞尔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能背得出整个列车运行时刻表。他把时间都消磨在车站上,整天 观察火车如何进站、出站。他总是呆呆地注视车厢,注意车头
11、牵引力大小和车轮的尺寸。铁 路,这是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乐趣的唯一事物。他能识别每一列火车,知道它从何处开来,又驶向何方;他清楚每一列火车的编号,知 道它挂不挂餐车,带不带邮车。他能随口报出买一张到弗拉乌恩法尔特,到奥而登,到尼特 比普或任何一个小站的车票的票价。他不上馆子,不进电影院,不散步。他没有自行车,没有收音机和电视机。他不读书, 不看报,即使收到信也不拆开信封,他没有时间。他在车站上度日。只有五月或十月,列车 运行时刻表变换的时候,才有几个星期不见他露面。在此期间,他在家中将新的列车运行时刻表第一页审阅到最后一页,每发现一个变更之 处,心中都有说不尽的高兴。然后,他把新的时刻表滚瓜烂熟地
12、背出来。偶尔也会有旅客向他打听某趟火车的开车时刻。这下,他满脸熠熠生辉。而向他打听开 车时刻的人便无法脱身,非得误车不可。他不但告诉别人开车时间,还如数家珍地说出该趟 车的车次,车厢的号码,有可能中转的站名,抵离各站的时刻。可是提问者对这些都不感兴 趣。对此,他实在大惑不解.。倘若有谁在他炫耀完他的真才实学之前置他于不顾,抽身而去, 他就会火冒三丈,口出不逊。他自己却从未乘过一次火车。,坐不坐火车无关紧要。,他这样说道。他认为,有关铁路的一切,他早就了如指掌。“只有记性不好的人才乘火车,“他说,“假如他们有个好记性,就完全可以像我一样记 住各列火车的抵离时间,这样,他们就大可不必为了消磨时间去
13、乘坐火车了。”我试图开导开导他,对他说:“有些人喜爱旅行,喜欢坐火车,他们向车窗外张望,看 看他们都经过什么地方”可是他勃然变色,以为我在取笑他。他说道:“这些都在行车时刻表上印着呢! “也许他们得坐火车赶到什么地方去呢。”“这也不对! ”他说道,“差不多所有的人总要坐火车回来的,有些人甚至早晨乘车去, 晚上又乘车回,他们的记性差到这种程度。”他开始在车站上诟骂旅客。他以为,这样一喊会使旅客败兴。有时他大叫:“你们这群傻瓜,昨天你们不是来过一遭了吗? “乘客一笑置之,他就上前 把人家从车厢踏脚板上往下拖,一面恳求人家听听他的忠告:“我会把切都说给你们听! 你们在十四点二卜七分经过海根多夫,这一
14、点我知道得清清楚楚,你们把钱白白扔在铁路上! 听我说,列车时刻表上什么都有”甚至发展到要打人的地步。他喊道:“谁不听我的,让他尝尝味道! ”这一来站长没有其他办法了,只好明确地向他提出警告:假如再这样行为不端,就禁止 他到站上来。他被唬住了。不来车站,那他就无法活下去。他句话也不说,整天坐在长凳 上,看着火车开进开出,不时耳语般地背诵着一些数字。他的目光尾随着进站的旅客,觉得 怎么也无法理解他们。故事似乎应到此为止。可是,多年以后,这个车站新开设了一个问事处。那窗口后面,坐着一个穿制服的职员, 他对铁路方面的任何问题都能回答。那位好记性的人不相信这一点。他每天都到问事处去, 提出极复杂的问题,
15、来考考那位职员。他问道:“夏季每星期口于十六时二十四分到达吕伯克的那列火车的号码是多少? ”那位职员查阅了一本小册子,给了他答案。他又问道:“要是我从这里乘早晨六点五十九分的火车,什么时候可以到莫斯科? ”那职 员又很快地回答了他。于是,这位好记性的人走回家去,把他所有的列车时刻表一把火烧掉。有一回他又问那职员:“车站前的台阶一共多少级? ”那职员回答道:“这我可不知道。” 他高兴得一蹦老高,在车站上边跑边叫:“他不知道这个!他不知道这个! ”他跑到车站前的台阶旁,数清了台阶的级数,把数字牢牢地印在他的记忆里。此刻,在 他的记忆里,所有关于列车的事都荡然无存了。打这以后,再也不见他在车站露面了
16、。他在城里数台阶,从这一家到那一家,把数字记得牢牢的。现在,他记住了世界上任何 书本上都没有的数据。把全城每家每户的台阶都记住了以后,他来到火车站,走到售票处买了一张车票,生平 第一次登上了火车。他要到另一个城市去数台阶,然后是另一个城市,直至数尽这个世界上 所有的台阶。他想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无论哪个职员也无法从书本上查到的事情。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他”为了锻炼记忆力,火车站的很多东西包括一些琐碎的东西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铁路就是他的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爱好。B.向“他”打听列车时刻的旅客会被他缠住,以致误车;他却乐此不疲,不厌其烦地告 知旅客
17、其他无关的事,甚至对旅客不耐烦他的炫耀大惑不解。C. “他”认为坐火车的人记性不好,不知道火车要经过哪些地方,他还对人们坐火车离 去又回来表示不屑。这说明他其实是个缺乏常识的人。D. “他”骂旅客是傻瓜,并告诉旅客将要到达的站点,想以此使旅客败兴,后来他对旅 客从谩骂发展到动手。他这些荒唐的言行恰恰说明他就是白痴。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标题“好记性的人”是反语,有讽刺意味。小说中“他”的“好”记性,带给别人和 自己的是麻烦。B.作者以荒诞的情节刻画反常的人物,比如小说中的“他”最终掌握了别因人难以回答 的数据而兴奋异常。C.小说中“他的目光尾随着进站
18、的旅客”一句中的“尾随”一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他” 的兴奋、快活心理。D.小说生动有趣的叙述描写和其紧凑有序的情节发展,把一个怪人的故事讲述得如同 传奇一般趣味盎然。8 .小说开头写主人公“他”能背出整个列车的运行时刻、能识别每一列火车、不上馆子、不 进电影院等,有什么用意? (4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赵襄王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教我御,术未尽 也?”对日术己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 致远。
19、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后也“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颐,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郑人闻之日: “颐之忘,将何不忘哉! ”故曰:“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 是以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日:”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日:“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 用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日:“不为而成。“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 为也。右司马侍座而与王隐臼:“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 何名?“王日:”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呜,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 呜,鸣必惊人。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 湖北省 十堰市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 调研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