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用书配套教案汇编.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用书配套教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用书配套教案汇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1庄子二则第1课时北冥有鱼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2 -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3 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吗? 大鱼海棠的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 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 孩的灵魂“鳏”的奇幻故事,该片荣获了许 多大奖,其画面、音效都是我国动画电影中 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看看 “鲸”到底是何物!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庄子及庄子的艺 术特色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学 派的重要代表,与
2、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33篇, 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 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 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 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 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庄子的主要主 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天人合一” “清静 无为,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 界。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 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则汪 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 也J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4 重点字词梳理。北冥(ming)鲸鹏(kun)技 (tuan)徙(xi)齐谐(xi6)正色邪(y6) 2 .
3、通假字。北冥有鱼(“冥”同“溟”,海)3 .词类活用。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4 .文言句子翻译。(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明确:这只鹤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 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 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明确: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 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 罢了。目标导学三:理清结构,体会文章情感1 .合作探究,文章层次分析。明确:形体硕大无比第1层:描述稣鹏形象|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第2层:鹤鸟南飞有所待:以“野 马,“尘埃
4、”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2 .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 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23马说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2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3 .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 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 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 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 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 而对它淌眼
5、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 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 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 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 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 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散 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 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 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 “文”,又称“韩文公”。2 .背景资料。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 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6、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 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产足三及门, 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 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 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 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 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 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3 .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 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 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 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 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 师说等。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7、1 ,自读课文,梳理字音。祗(zhi)骈死(piWn)食 马者(S1)槽板cWo 11)外见(xiOn) 2 .听朗读音频。3 .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4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 导,疏通文章大意。5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 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 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 封建统治者摧残人
8、才的愤慨之情。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情感1 .托物寓意。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 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 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 不识人才的统治者。2 .主旨情感。(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 要?为什么?明确: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 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 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 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样对待 千里马那样的人才?明确: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埋没、摧残人 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 的处境。主张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
9、施展才 能的空间和条件。3,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 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 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 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 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 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 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不以千里称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安 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明确: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 痛惜之情;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 无知;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 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表示 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表示 感叹语气,其间
10、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 者的辛辣嘲讽。4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 .个性表达。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 “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示例: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 的才能。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三、板书设计托物寓意亮观点 伯乐: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痛惜1(决定)I摆现象千里马:人才愤懑1 1(埋没)揭本质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嘲讽怀才不遇思伯乐壮志难伸盼明君可取之处从诵读入手,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然后疏通文义,为理 解内容做好了铺垫。最后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次训练朗读,把 握朗读语气,让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不足
11、之处未能详尽地介绍韩愈的人生经历,学生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难以对他的“不平则鸣”有深刻体会,宜在课后补充相关知识并强化 训练。24唐诗三第1课时石壕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 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经济繁荣的时代,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 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资料链接:安史之乱见相应教学资源 (官网可下载)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把握情感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 读出情感。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 文大意。目标导学二:研读,质疑释难1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
12、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 容。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 老妇人的“致辞”。诗的前四句写“致辞” 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 走。老妇致辞又可分为两层:816句写老 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写老妇人主 动请求从军。2 -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 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 说的?明确:一是服役惨景;二是家中困境; 三是被迫应役。3 老妇人是心甘情愿去应征吗?从哪 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提示:抓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 苦! ” ,了解“一何”的含义,体会“呼” “怒”中吏的凶狠和“啼” “苦”中 妇的凄苦。挖掘“夜久语声绝”
13、中“夜久” 隐含的内容,老妇长时间地苦苦哀求,最终 还是被无情拒绝。教师小结:并非自愿,因为保护丈夫、 儿媳、小孙心切,故作恳请,老妇之凄苦可 见一斑,亦可见差役之冷酷。4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 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为什么不写差吏的 话?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 合”的写作手法,差吏的话可以推测出来。5这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 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 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 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板书设计石壕吏差吏夜捉人老妇哭诉苦难老妇自请服役战乱灾难官吏横暴忧虑时局可取之处紧扣文本特点。教学中紧
14、扣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 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不足之处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学生难以深刻体 会到社会情形下的辛酸苦痛,教学中需要扩展更多的资料,采取 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深层的理解。第2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n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1 ,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2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n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 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 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 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15、,恰恰 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 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 的生活,甚至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 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一一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被称为 “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 诗篇,其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 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等。2 .背景资料。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
16、了成 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 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 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 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 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 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 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 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 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 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 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
17、个黄河中下游,一 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 体裁及内容1 .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 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 十四句;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押韵, 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顺序 内容手法 意境悲惨凄苦推己及人可贵品质2 .介绍歌行体。3.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 给每段拟写八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 杂心情。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 痛)(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4)愿现广厦,大庇寒土。(忧
18、国忧民) 总结:第1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 第2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3段写遭 受夜雨的痛苦;第4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 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 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 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 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 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第1段赏析:1 .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 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明确:作者用“怒号” 一词描写秋风, 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 又用一 “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 和无情。2 .作者
19、用一系列动词,如 “飞” “洒” “挂飘转”“沉”等来描写 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明确:一个“飞”字和一个“洒”字, 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 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 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 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 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 奈何。3 2段赏析: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 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 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 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 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 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 于严重了
20、?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 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 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 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 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 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 成人民贫困。4 3段赏析: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 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 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 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 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 遇的窘困。5 4段赏析:1 .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
21、何由彻” 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 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 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2 .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 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 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 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O三、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风起秋风卷茅时(2)茅飞群童抱茅A现实(实
22、)间(3)屋漏夜雨难眠J (4)愿望广厦千万间 理想(虚)大庇天下寒土可取之处1 .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2 .能够结合背景知识,及时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情感。不足之处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未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过多的以教师的 讲授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第3课时卖炭翁一、导入新课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 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 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 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 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 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 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 新乐府诗卖炭翁。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
23、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 .作者、作品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晚年 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首“为事” 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 中的杰出诗篇。2 .讽喻诗有什么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 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 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 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 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 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 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和抨击。3,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 是宫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语文 年级 下册 第六 单元 教用书 配套 教案 汇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