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教案-语文五年级下册.docx
《9 古诗三首 教案-语文五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 古诗三首 教案-语文五年级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但、古诗三首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教学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要求(重点)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难点)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难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2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3 .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占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课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谁愿意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
2、家听?2 .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3 .教师评议,相机把古诗分成两组。(出示课件1)L济件1田园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村居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设计意图:通过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 引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课文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4 .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板书:从军行)5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跟读古诗。6 .理解古诗题目。(出示课件2)“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7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王昌龄(?一756?),唐代著名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江宁丞,天宝
3、 初贬龙标尉,故世称“王江宁” “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宫怨闺情之作,尤擅七绝。有集、 已佚,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二初读古诗,理解词语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2 .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 .学生熟读古诗。2 .借助注释,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3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 .学习第1句诗。(出示课件4)青海长云暗雪山。(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2)读了这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从“暗”字中你读出了什么?(荒凉, 阴沉)(板书:青海暗雪山)雪山景色的(3)出示雪山景色的图片。(出示课件5) L
4、1_学生欣赏雪山景色的图片。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以及看后的感受。(4)学生想象场景,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边塞一带 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5)全班齐读。2 .学习第2句诗。(出示课件6)孤城遥望玉门关。孤城遥望玉门关。(1) “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2)为什么第1、2句诗特别提及“青海”和“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 形势有关。青海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地点,而玉门关外是敌人的势力范围)F课件7有关玉门关的(3)出示与玉门关有关的图片及文字。(出示课件7)图工
5、字指名回答: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的戈壁 滩匕看起来是那么荒凉、孤寂、冷清)(4)这句诗中的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城“孤”,有萧索、荒凉之感。背景的辽阔,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孤单和渺小。“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 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板书:孤城 玉门关)设计意图:以“孤城”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荒凉的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 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
6、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5)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孤城与玉门关遥 遥相对)(6)指导朗读: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读出戍边将士的孤独和思乡 情深。(7)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清和寂寞 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呢?3 .学习第3、4句诗。(出示课件8)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从“黄沙百战”中你能想象到什么画面?(想 象到将士们在边塞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中,无数次奋勇杀敌的场景;想象到将士们身上的盔 甲
7、已经被塞外风沙磨得破旧不堪的样子)作者在这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戍边时间之 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激烈,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2)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战斗之艰苦、激烈,在这漫长的时间 里有一系列“白骨乱蓬蒿”式的壮烈牺牲)(板书:百战 穿金甲)(3)尽管金甲被磨穿,但是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被消磨,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 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 终不还)(4)教师小结:“黄沙百战穿金甲” 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写得愈发突出,“不 破楼兰终不还” 一句便显得愈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5)学生想象诗
8、句所描绘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将士们在塞外 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决不返乡)(6)指导朗读:语速稍稍加快,语调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以及诗人对边 关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4 .教师总结: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把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 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将边关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是边 塞诗中的佳作。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 .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将士,你想说些什么?假如你是戍边将士的孩子,你想对父亲 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2 .背诵并默写从军行。3 .搜集
9、并阅读其他边塞诗。课后反思古代战争的残酷、将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 课下拓展活动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诗人当时的感 受。教学目标1 .认识“仞、岳” 2个生字,会写“仞、岳”等4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3 .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 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教具准备课件。数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 .谈话激趣:唐、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较为繁荣的两个朝代,无数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 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宋,走进诗人陆游的心里,去感受他的情
10、怀。2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9)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毕生力主抗金,盼望收复失地。其诗、词、文均有成就,尤以诗作数量极丰, 风格多样,各体兼备。许多作品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不少描写山水风光、抒写个人情怀的诗 篇亦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有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渭南文集五十卷等。3 .导入题目:陆游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年少时就立下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他在68 岁时写下的这首诗的情怀。(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齐读古诗题目
11、。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和诗人简介引发交流,导入新课,加深学生对诗人的认识,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4 .理解古诗题目。(1)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2)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感)说说自己对题目中关键词的理解。(感想、感受、感慨) 从题目中,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吗?(凉)(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 面吹来的凉风十分伤感)5 .谈话过渡:诗人仅仅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导书写。“仞”:左窄右宽,注意右半部分是“刃”。“摩,“遗”:半包围结构,注意字的间
12、架结构。2 .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 .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2 .借助注释,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3 .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学生总结诗意。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4 .学习前两句诗。(出示课件10)一件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D这里的“河”指哪条河?(黄河)“岳”指什么?(华山)(2)你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三万里” ?(“三万里”形容黄河很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 指)(板书:三万里河)你又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五千仞”的?(“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 山雄伟、高大)(板书:五千仞岳)(3) “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教案-语文五年级下册 古诗 教案 语文 年级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