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附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河源市附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东省河源市附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慧眼识英才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加 了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这个报告会是中国数学界元老俊杰云集的群英会,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并非易 事。陈景润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该组的论文宣读大会在古香古色的北京大学的 一个教室中举行。站在讲台上,陈景润发现,与会的30多位数学家的目光,全系 在他的身上。他,竟然变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鹿,不知如何是好。论文宣读一开始, 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
2、逃遁得无影无踪,头脑一片空白,勉强说了儿句,结结巴 巴,不知怎么表达才好,猛然记起,应当在黑板上写个题目。转身写完题目,说了 一二句,又急匆匆地转身在黑板上演算起来这就是华罗庚极力赞扬的陈景润么?台下的听众开始摇头,接着,嘀咕开了。当 年,陈景润在中学教书,第一堂课也是这样的。思维缜密的数学家,言辞表达委实 太让人感到遗憾,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真是急煞人了。满头大汗,背上更是冷 汗如洗,台上的陈景润开始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他的老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介 绍,但人们仍感到不甚满足。这时,一个魁梧的身影在众人的目光中健步移上台 去,喔,是华罗庚,
3、这位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大人物,颇有风度地向大家笑了 笑,接着,阐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意义和不凡之处,充分评价了陈景润所取得的 成果。对于陈景润的这篇论文,1956年8月24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这次大会时,特 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 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 进。”这个评价客观且不乏冷静,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貌不惊人的陈景润在宣读论文时出了 “洋相”,但他那锐利的进取精神,却使华罗 庚深深地感动了。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没有上过大学, 人等。(答出一个得1分,答出2个得3分
4、;与乙文相同的不得分。)20.不矛盾,。孔子否定的是子路的具体做法,不是子路的仁义情怀;孔子认为臣 下不能以自己的仁义来显示国君的不仁,君臣各有其职分;表现了孔子的处事智慧和政 治才能。(意思对即可)17.试题分析:“何不白于君”大意理解是“为什么不禀报国君”。“见己之德美 矣”的大意理解是“表现自己的美德罢了”。“汝速己则可”大意理解是“你快停止 就可以了”。“信则人任焉”大意理解是“讲诚信别人就会信任他”。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8.试题分析:由原文表述“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可知子路是因为百 姓多匮乏挨饿的。子路的做法,是给百姓恩惠,让
5、百姓感恩,如此符合乙文中“惠则足以 使人”的观点。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9.试题分析:“恭,宽,信,敏,惠”这五个方面还不足以涵盖孔子的“仁”的观点, 因为“仁”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人的修养的各个方面。除此之外,如温良俭让,孝悌之 义,慎终怀远,安贫乐道等等都是仁的内容。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0.试题分析:在甲文中孔子劝阻子路施行仁义,这与孔子一贯的主张不矛盾,是具体问 题具体解决的体现。孔子认为,子路的做法只能显示自己的美德却有损国君的品行,这样 的做法是不合君臣之道的,是违背仁是思想的。孔子明确表示,子路的仁义思想是正
6、确 的,但是他给予百姓恩惠的具体做法是不合适的。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 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 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 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7、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 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 以射为戏,竞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 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 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 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 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到。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8、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 也?余睹李将军惨俊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 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专以射为戏,竞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竞死:竟然因此而死。将兵:将军和士兵。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卧”。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C.饮食与土共之I).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9、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称代前文的“(李)广”。称代前文的“赏赐”。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到”。12 .下列句子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项是()(3分)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得赏赐辄分其麾下专以射为戏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A.B. C.D.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译文:(2)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12、参考答案:D (A项中的“竞死”应翻译为“直到死”。B项中的“将兵”应是“率领军队”的意 思。C项中“曲折”应译为“详细经过”。)13、C ( “饮食与土共
10、之”中“之”受动词“共”的支配(上文中“赏赐”则受动词 “分”的支配),讲的是李广与士卒共饮食的情况,“之”在此处当指前头的“饮食” 一 词,而不是前文的“赏赐”。)14、D (第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面对匈奴大军,寡不敌众,而镇定自 若,出奇制胜的策略,不属于平素治军的范畴。第句“专以射为戏”是讲李广喜欢以射 箭作为消遣的性情,跟治军无关。第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是指李广的自刎使军 士无不悲恸垂泪,足见他深受士卒拥护和爱戴,虽然事件本身不是李广发出的,但某种程 度上也可认为从侧面反映了他“宽缓不苛”的治军之道。)15、(1)这时恰逢天黑,匈奴的军队始终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不敢贸
11、然出击。“会、 怪各1分,句子通顺1分”(2) ”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其”直译为“大 概”“差不多”“恐怕”之类表揣测的语气副词,“之谓”的正确翻译,译为“说的是” 或“是说”。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 “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 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 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土死力。十二年夏,丁外 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12、。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 浦口,闻北都既陷,编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钺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 王色赧欲避。可法日:“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日:“王在素服郊次, 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日:“陛下践昨初祗谒 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 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鹫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 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 法流涕顿足叹日:“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吁胎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
13、 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 法大呼日:“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日:“王 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 ”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践昨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B.陛下践昨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C.陛下践昨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
14、风蒿莱满目/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I).陛下践昨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日/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人的别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 敬。B.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可法以身
15、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 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B.更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钺商量,主 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鸯不驯,史可法以君臣 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 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
16、御,以故得土死力。(2)可法日:“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参考答案:10. CoDo (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11. B (“他与凤阳总督马土英、阮大钺计议”有误,原文是“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 钺计议”)( 1 ) (5分)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 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行”“御”“死力”一处1分,大意2 分)(2) (5分)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 意昭示天下。(“次”“发”“示”每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史可法,字宪之,祥
17、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 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必定昌盛。”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他的屋 舍,生史可法。以孝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 事,历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短小精悍,面貌黑,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部下 同甘共苦。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 的拼死作战。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援救皇上。军队渡江抵达浦 口,听到北都已被攻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
18、大钺计议, 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内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不必躲避,应该正式 接受。”朝拜结束,商议战守之事。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驻扎郊外,调发军队北 征,向天下之人表示必定报仇之意。福王连声答应.史可法祭告凤、泗二陵结束,上疏 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之人为之感动。如果亲自拜谒二 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 福王嘉许而回答他。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鹫不训。史可法开诚布公,以君臣大义 引导他。高杰非常感动醒悟,承奉指挥。高杰率师北征,至IJ睢州,被许定国所杀。部下士兵大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几
19、乎被杀光。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顿足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久报告说叶胎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 奔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城于是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参将拥 抱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我是史督师。”于是杀死了他。史可法 年龄四十多,没有儿子,其妻想为他置妾。他长声叹息说:“王事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 吗!”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家人举袍笏招魂,埋葬在扬州城郭外的梅花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6.仿照下列句式,用“母校”开头造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不能再用例句中 的喻体。(3分)例句:黄河一一在我心灵深处潺潺不息地流
20、淌着。它是一首诗,它是一幅画,它是 一首雄浑的交响乐,响彻天地,震撼八荒。参考答案:6.示例:母校在我青春史册上永不褪色地保留着。它是一座书山,它是一片学 海,它是一张朝气充溢的彩照,亮丽多姿,赏心悦目。8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先生是本专业的泰山北斗,我作为您的高足,能有您水平的十分之一,就很满意了。9 .我们学生太忙,人乂多,无从前往,您若能就教于此,我们感激之至,一定倾耳聆听。C.在公司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你们这些老员工一直效犬马之劳,作为经理,我非常高兴。D.听说你得了病,家父卜分着急,却因不良于行,难以前来探望,所以特地派我来看望。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
21、达。A项,自称“高足”不合适,因为它是表赞美的称 呼。B项,“就教”错,它的意思是向对方求教,本项中不合乎人物身份。C项,“效犬 马之劳”是自谦的说法,不能用于他人。10 依照例句结构,仿写一个句子。例句:大树以挺拔的形象,傲然地挺立在肆虐的风雨中。参考答案:示例:溪流以灵动的旋律,欢快地唱响于幽静的山谷间。试题分析:句子仿写,就是按照试题上所给的句子形式,要求考生再写出一个或几个同样 类型句子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创新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做题时要先 审所给内容的句式结构特点,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在哪句子里用的,同时还要注意所写 的几个句子之间在内容上的有机衔接。首先选择一个具体
22、性的事物,运用拟人的手法,同 时参照例句的句式特点来仿写。例如,溪流以灵动的旋律,欢快地唱响于幽静的山谷间。10.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4分)有许多汉字.通过巧妙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给人某种有益的启迪。例如:“思”勤耕“心”上“田”,“思”想才会获得丰收。乂如:“问”只要开“口”“问”,学习就有“门又如:,偏”一有了“偏”见,常常会把“人”看“扁”了。再如:” O再如: O参考答案:5.答案示例:悟一一用“吾”之“心”去思索,方能有所“悟“忌” 一一 “心”里只有自“己”的人,能不为人所“忌”吗?.“旧” 一一新的东西,过了 “一” “日”就变成“旧”的了.“跌”人一 失”“足”就会“跌”倒
23、.“臭” 一一 “自” “大”多了 “一点”,这种人只会“臭”名远扬.略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老教授对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棵细,你砍哪一棵? ”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 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 ”学生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 ”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 ”学生 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 ”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 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学
24、生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 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 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参考答案: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做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把握好审题立意。我们首先要 读懂材料,材料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整个故事。至于砍那棵树,这只是材料的形式。材料 的关键点在于“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由此我们可
25、 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本题的立意: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做事不能盲目, 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认识自我。自己需要什么,该向哪个方面努力,要有正确的认识。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 划。明确立场,坚持原则。站稳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可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坚持,人生贵在坚持,恒心铸就成功。诱惑。人生有许多诱惑,不能因诱惑而迷失自己我。精湛的数学造诣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全靠自己自学的。当初,只在金坛初中任会计兼 庶务,幸有唐培经、熊庆来、杨武之、郑洞孤、叶企苏等人对他的奖掖和帮助,把 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
26、和逐步的提携,才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的 一代宗师。以己推人,华罗庚把期望寄托在仅此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他曾经对 弟子们说过:“当然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作嘶鸣的科学工作者,但我们应 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僻、偏激、健 忘、似痴若愚,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 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华罗庚极力推荐陈景润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数学所主动和厦大协商,得到了 厦大党委、王亚南校长和数学系的全力支持。1957年9月,陈景润正式调到北 京,进入全国最高研究机构,揭开了他生命史上坎坷而最辉煌的一页。进京以后,
27、陈景润仍然保持那种孤雁独翔式的科研方式,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 马去叩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充分理解陈景润这种难以移易的独特个性,他身为研 究所所长,给了陈景润充分的自由天地。对于这一切,陈景润感激不尽。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陈景润在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的日子里,依然牢记着华罗庚 当年对他的厚爱之心。华罗庚于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讲学时,心脏病突发而不 幸去世,陈景润闻讯悲痛万分。后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数学大师,人们在中关村 数学研究所门前的院子里竖起了一尊华罗庚铜像。在铜像揭幕仪式上,已是病重住 院的陈景润,眼睛睁不开,坐着轮椅,坚持到这里向尊敬的恩师表示感激之情。他 终于来了,他把
28、绵绵的思念和无限的崇敬,永远留在了这里。(节选自沈世豪陈景润,梢有改动)(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参加了“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他 的论文,这才使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B.陈景润虽然思维缜密,勇于探索,但却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语言表达能力 太差,这使他的研究成果经常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C.虽然陈景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华罗庚胸怀宽广,看重的是陈景润的数学 才华和进取精神,极力推荐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D.陈景润在科研方式上习惯于独往独来,孤雁独翔,单枪匹马,华罗庚很赞赏他 的这种科研方式,给了他充分
29、的自由天地和大力的支持。E.陈景润知恩图报,即使自己重病住院,坐着轮椅,也坚持参加华罗庚铜像揭幕 仪式,以表达他对华罗庚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2)文中介绍华罗庚的出身、简历及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的提携和帮助,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陈景润身上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4)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的数学天才,并且推荐他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大 力支持陈景润的研究,使陈景润后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请你就对“发 现”、“推荐”、“支持”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8分)参考答案:(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
30、B、D不给分。(2)使读者对华罗庚的身世和经历有了基本了解:说明了他极力推举陈景润 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根源;赞扬了两代数学大师帮助和提携新人的无私精神。(3)热爱数学,锐意进取,思维缜密;知恩善报,对恩师非常尊敬和感激;习惯于单枪匹马地进行自我研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4)观点一:善于发现、慧眼识才,是人才成功的前提。华罗庚能够慧眼识英才,发现陈景润的非凡之处;华罗庚的及早发现,为陈景 润的钻研提供了动力;遇上华罗庚,是陈景润成功的重要因素。观点二:即使不完美也敢于推荐,是人才成功的起点。在陈景润出了“洋相”时,充分评价他取得的成果;能够看清陈景润的主流精 神,不为小的缺点所遮蔽;极力推荐,主动
31、协调关系,使陈景润物尽其用,人尽 其才。观点三:大力无私的帮助,是人才成功的根本。尊重陈景润的独特个性和科研方式;尽力为陈景润的科研提供自由和方便; 华罗庚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是陈景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 划,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 时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 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 治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张骞
32、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 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 域。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 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 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 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 箫萧愁杀人”的佳句。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 的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
33、、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 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 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 难达法问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个 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 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 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 平等与文化融合
34、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 的主流观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 民族融合的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 “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 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 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 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 汉代以来
35、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 的地域。1 .下列有关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是 其主流观念。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对西藏的正确治理,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 的自然延伸的地域。C、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I)、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人随之进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 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
36、,说明了中华传统文 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各民族普 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C、“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 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道教术语表明不同宗教用语在西域同存共处,体现 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E、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文 化认
37、同政策的有效性。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儒 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广泛传播。D、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 于我们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参考答案:1、B解析:A JI,张冠李瞅 原文说“这种艮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 ;C项,“迅即”信,第 二段说“偌学文化日渐成为“,可见并和一蹴而就;D项,时间膜序楼误。原文是“陵若大批汽人进入西修,双文化也法之 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信学也传入西域”必2、C解析:C II,张冠李戴.根寤第四段,“华夷一家
38、”的恩授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3、C解析:C项,时倒因果.原文说的是因为以儒家思整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城社会的广泛传并,铁劲苜说 名将奖学叫力 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暮悲风,雨丽愁杀人”的佳句.“略3.文学类文章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T9题。梦里炊烟诗中境王民选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 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 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 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
39、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 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 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 也像炊烟一样上升!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渲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 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 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 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 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 轻烟,也耍魂归故里”,
40、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 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 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地,并挨个儿挠醒生 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曼妙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 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 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着天幕,要为赶 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 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炊烟中,氤氤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
41、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 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挈带。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 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 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 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 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 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 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 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
42、缕或浓或淡、时 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 垂挂的烟霞帐,一幅多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 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 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 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 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啊!(有删改).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的含义。(8分)“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 一
43、句 中加点的词“人间情”“烟火味儿”分别指什么? (4分)“炊烟所渲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 绕。”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一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6分)17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 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 ”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种“使命”。(9分)参考答案:18 .“人间情”指炊烟中蕴含的诗情、气韵,“烟火味儿”指生活气息、生活趣 味。(4分)缭绕的炊烟,凝聚着浓郁的乡情、乡思、乡韵,在游子的心灵世界中,形成 了
44、一种难以割舍的牵系,挥之不去。(4分).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总写对“炊烟”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挈全篇; 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6分)19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炊烟”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的意义所在;其次, “炊烟”作为农耕文明与劳作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我们须臾不能将 其割舍;再次,要唤醒人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以勇敢担当神圣使命的姿态和美好的 情感,将“炊烟”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发扬光大。(9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甲文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其民修沟渎。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笔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
45、止之。子路忿不悦,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 灾,故与民修沟渎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 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縻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 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汝速己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 矣。”(选自孔子家语?致思)乙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 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 人。”(选自论语?阳货)17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何不白于君()见己之德美矣()汝速己则可()信则人任焉()18 . 子路给百姓“一箪食,一壶浆”的原因 是(用自己的话回答),子路的做法符合乙文 中.”这句话。(2分)19 .在乙文中,孔子论及“仁”的五个义项,从你所学的论语章节来看,你认为 这五个义项能不能涵盖“仁”的全部内涵?如果不能,请你再举出几个义项。(3分)20 .论语中孔子谈的最多的是“仁”,平时也教弟子为善行仁,但在甲文中却劝 阻子路施行仁义,这是否与孔子一贯的主张矛盾?请试作分析。(4分)参考答案:17 .禀告、报告同“现”,表现停止信任18 .百姓缺粮挨饿(或劳动辛苦)惠则足以使人19 .不能。如孝悌;克己复礼;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安贫乐道;己所不欲,勿施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