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常见》ppt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心电图常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电图常见》ppt课件.ppt(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各心肌梗死及各 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襄阳市中医医院心电图室襄阳市中医医院心电图室一心肌缺血一心肌缺血二心肌梗死二心肌梗死三心律失常三心律失常一一心肌缺血与心肌缺血与ST-T改变改变(一)概念:冠状动脉血流量相对或绝对减少,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心肌消耗其糖原储备进行无氧代谢时,称为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狭窄是心肌缺血的最重要原因。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取决于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缺血的发生部位。(二)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心肌缺血时,心室肌复极过程发生变化,心电图上表现为缺血性缺血性T波波改变和(或)损伤性和(或)损伤
2、性ST段段改变。若心内膜下心肌层缺血,则T波高耸直立;若心外膜下心肌层缺血(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则T波倒置(T波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称为冠状T);若心内膜下心肌损伤,则ST段降低;若心外膜下心肌损伤(包括透壁性心肌损伤),则ST段抬高。A.正常ST段;B.由于Ta(Tp)的加大而引起的假性ST段下移;C.单纯J点下降;D.ST段倾斜型下移(计算下移程度时应计算其最低处至等电位线的距离);E.ST段水平型下移;F.单纯的T波倒置;G.ST段弓背状抬高;H.ST段抬高呈单向曲线(三)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征主要是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征主要是ST段改变和(或)段改变和(或)T波改变
3、,多表现为心绞痛。波改变,多表现为心绞痛。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时,缺血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时,缺血部位的导联常显示部位的导联常显示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0mv)和(或)和(或)T波倒置;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常波倒置;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常出现持续和较恒定的出现持续和较恒定的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0.05mv)和(或)和(或)T波低平、负正双向、倒置;变异型波低平、负正双向、倒置;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为主要因素)多引起暂时性的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为主要因素)多引起暂时性的ST段抬高,并常伴有高耸段抬高,并常伴有高耸T波和对应导联的波
4、和对应导联的ST段压低,这段压低,这是急性心肌缺血的表现,如果是急性心肌缺血的表现,如果ST段持续的抬高,提示可段持续的抬高,提示可能发生能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但应注意,心电图上的。但应注意,心电图上的ST-T改变并非改变并非心肌缺血所特有心肌缺血所特有,还可见于许多其他情况,如:心肌炎、,还可见于许多其他情况,如: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心尖肥厚型)、脑血管意外、肺动脉心包炎、心肌病(心尖肥厚型)、脑血管意外、肺动脉栓塞、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以及继发性复极异常等。栓塞、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以及继发性复极异常等。因此,遇到因此,遇到ST-T改变的心电图,在做出心肌缺血的诊断改
5、变的心电图,在做出心肌缺血的诊断时,必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非缺血性时,必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非缺血性ST-T改变相鉴别。改变相鉴别。二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一)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1.早期(超急性期)急性心肌梗死数分钟后,首先出现短暂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高大的T波波,随后ST段上斜型抬高,个别出现QRS波群振幅增高,但尚未出现异常Q波。此期心肌仍处于可逆阶段,若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不发生心肌梗死。2.急性期(充分发展期)此期开始于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是一个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R波降低,Q波变深、变宽(QRS波群呈QR或QS型),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甚
6、者呈单向曲线,然后ST段开始缓慢下移,T波由高耸逐渐下降,多呈对称性倒置。此期坏死型坏死型Q波、损伤型波、损伤型ST段抬高和缺血型段抬高和缺血型T波倒置波倒置可同时并存。3.近期(亚急性期)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此期以坏死和缺血图形为主要特征。抬高的ST段基本回至基线,坏死型段基本回至基线,坏死型Q波持波持续存在,缺血型续存在,缺血型T波倒置由深逐渐变浅波倒置由深逐渐变浅。4.陈旧期(愈合期)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后3个月以上,坏死坏死的的Q波多持续存在波多持续存在,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近年来,由于临床上的溶栓、介入治疗的应用,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及时再通,大
7、大缩短各期的进程,可不呈现上述典型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此外,若梗死范围局限、多部位梗死或梗死区位于心电图常规导联记录的盲区,也可产生不典型的心肌梗死图形。(二)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下壁:aVF (应描记十八导联)前间壁:V1V2 V3 前壁:V2V3V4 前侧壁:V4V5V6 高侧壁:aVL 广泛前壁:aVLV1V2V3V4V5V6 后壁:V7V8V9 (V1导联的R波增高)右室:V3RV4RV5R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I、III、aVF导联导联ST段抬高,前壁段抬高,前壁V1-V4、I、aVL导联导联ST段下降。冠脉造影发现梗死面积较大段下降。冠脉造影发现梗死面积较大,常伴
8、有左前降支病变和前壁缺血常伴有左前降支病变和前壁缺血。急性下壁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前壁前壁心肌梗死,前壁ST段呈墓碑型抬高段呈墓碑型抬高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巨R形形ST段抬高段抬高(三)等位性Q波:“等位性Q波”是指心肌发生梗死时,因某种原因未形成典型的病理性Q波,而形成各种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1.临界性Q波或q波:左胸前导联的q波未达到病理性Q波的标 准,但宽度和深度超过下一个胸前导联的q波,即qV3qv4或 qV4qv5或qV5qv6;右胸v1v2导联呈qrS或v1-v3导联均出现q波,排除右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后,多提示前间壁心肌梗死。2.进展型Q波:同一
9、患者相同体位动态观察,出现Q波进行性增宽或加深,或原无Q波的导联新出现q 波,并能排除间歇性束支阻滞或预激综合征。3.Q波区:面向梗死区的导联周围(上下或左右)可记录到Q波。4.R波振幅减低:v1-v4导联的R波递增不良;两个连续胸导联的R波振幅相差50%;同一导联的R波振幅进行性减低;R RaVF振幅0.25mv,伴Q存在考虑下壁梗死的诊断。5.QRS波起始部的切迹顿挫:指具有定位意义的相应导联中QRS波起始后40ms内R波中出现0.05mv的负向波,多与小面积梗死有关。6.对应性R波增高:Rv1 Rv2增高,伴ST压低T波高耸,提示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四)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ST段抬高还
10、可以见于急性心包炎、早期复极综合征、变异型心绞痛等,根据有无异常Q波,ST-T的动态演变过程,结合临床症状及血清心肌酶学的改变,可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感染或脑血管意外时,可出现短暂的、无典型演变过程的Q波或QS波;顺钟向转位、左心室肥大及左束支传导阻滞时,V1、V2导联可出现QS波;心脏横位可导致导联出现Q波,但导联通常正常;预激综合征的负向波在心电图上可以表现为异常Q波,容易误诊为心肌梗死,或者其QRS波初始向量有改变时(如正向波),可以掩盖真正心肌梗死存在的异常Q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可以掩盖心肌梗死图形的表现,新近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当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五)急性心肌梗死伴束
11、支阻滞:1前壁心肌梗死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前壁心肌梗死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是心梗早期病死率和总是心梗早期病死率和总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前壁心梗即使束支阻滞是暂时的也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前壁心梗即使束支阻滞是暂时的也是高危的信号,是发生室颤的重要先兆。是高危的信号,是发生室颤的重要先兆。2新出现的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新出现的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常表明心肌广泛受损,是急性常表明心肌广泛受损,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主要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心肌梗死后发生主要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3交替出现的完右阻滞和完左阻滞交替出现的完右阻滞和完左阻滞 是危险性很高的不稳定型是危险性很高的不稳定型束支阻滞,易发展为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电图常见 心电图 常见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