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ppt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ppt(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教 师师 资资 格格 证认定辅证认定辅导导 教教 育育 心心 理理 学学 李梅李梅 第十章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司马光: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多才少为君子;德少才多为小人;德才均无为愚人。三岁见大,七岁见老。行为规范、习惯的塑造、态度的形成、品德的完善,应从娃娃抓起。品德的形成有其内在规律。第十章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命题分析与预测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命题侧重考查的知识点大致有:态度与品德的结构;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
2、;品德和态度的关系等。考生应将本章作为重点复习章节准备。本章有四节内容,评价目标: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二)态度的结构
3、(认知、情感、行为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不同的人可能不一样)2、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有的人理智、有的人情绪化明显)3、态度的行为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例例1:态度包括三个成分,即态度的认知:态度包括三个成分,即态度的认知成分、与态度的行为成分、与态度的行为成分。成分。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4、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例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是。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艰巨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
5、,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1、道德认识(核心)2、道德情感(重要组成部分)3、道德行为(重要标志)例: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原则;D道德行为。2、在品德的心理结构各成分中()是个体品德的核心。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ABDA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联系:二者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认知、情感、行为)区别:二者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范围大)二者的价值内化程度不同态度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品德)。第二节第二节 中中小学
6、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第二节第二节 中小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自律阶段: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1)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在
7、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修改、提炼和扩充。皮亚杰用编成的对偶故事,与儿童谈话来研究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柯尔伯格则认为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推理过程,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09岁)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或准则。儿童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厉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力取向阶段2、习俗的水平(915岁)这是在小学中年
8、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了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
9、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例1: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道德发展的()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普遍伦理水平答案:B二、二、中小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心理学 教育 心理学 第十 态度 品德 形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