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教案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三.doc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教案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教案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三.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设计前面几节课研究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从而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探究了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从而确立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这一节和下一节我们来探究功与物体动能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但我们还不能一下子就探究到功和物体动能的关系,我们先来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特别应该明确的是:本节课题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中物体速度变化不是指速度的变化量,而是指速度相关量的变化量。具体讲,可能是速度一次方的变化量,也可能是速度二次方的变化量、速度三次方的变化量,还可能是速度二分之一次
2、方的变化量。所以我们探究的方向是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的关系,这样,我们探究起来才不会误入歧途。既不会只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偏离探究方向;又不会狭隘的直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二次方变化的关系,功与物体速度三次方、二分之一次方变化的关系也要探究。要看看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到底是什么关系。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 1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2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3 3、情感态度与价值
3、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本课剖析:本课剖析:地位与作用:本节是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基础,要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体会功对物体的作用。本节的内容对于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非常重要。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法。 思路方法思路方法(1)在实验探究活动前,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研究探索的思路,提出研究的方法;(2)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要围绕分析论证实验预案、确定完善课本方案并在实验操作中
4、改进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这条主线进行;(3)在实验探究活动后,要善于总结,理出方法;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必将对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学仪器、器材准备:教学仪器、器材准备:钉有 2 个长直铁钉的长木板(附木块),小车(300g)相同的熟胶+-橡皮筋 6 根(附:细线若干),j01207 火花式打点计时器(附:220v 交流电源、备用墨粉纸盘、平直纸带若干)(也可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计算机(附:大屏幕)。第六节第六节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阅读教材,提出方法阅读教材,提出方法(1)实验装置:见右图。配套器材:课本方案
5、装置(2)实验思想方法:倍增法。虽为变力做功,但橡皮条做的功,随着橡皮条数目的成倍增加功也成倍增加。这种方法的构思极为巧妙。历史上,库仑应用类似的方法发现了著名的库仑定律。当然,恒力做功时,倍增法同样适用。(3)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作出功速度(W-v)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学生思考,提出预案学生思考,提出预案(1)学生提出多种设计预案,在课上展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课本方案、气垫导轨加数字毫秒计方案、铁架台打点计时器自由落体方案等。 (2)教师针对各种设计预案,进行分析:主要从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略。师生研讨,初定方案师生研讨,初定方案1 1、制定
6、基本的实验方案:(、制定基本的实验方案:(师生互动)互动以下面几个问题为中心展开:(1)探究中,我们是否需要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不需要。因为实验是以倍增的思想方法设计,若橡皮筋第一次做功为 W,则橡皮筋第二次做功为 2W,、橡皮筋第 n 次做功为 nW。且实验巧妙地将倍增的物理方法应用于变力做功。(2)为了达到各次实验中橡皮筋做的功成倍增加,即实现倍增,对各次实验中橡皮筋的伸长量有什么要求?你想出了什么办法?各次实验中橡皮筋的伸长量必须相同。若使小车在橡皮筋的变力作用下产生的位移相同,就要有相同的运动起点。具体方法是:以第一次实验时小车前(或后)端的位置为基准,垂直运动方向在木板上作出一条水
7、平线。以后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时,小车前(或后)端仍以此位置为基准(均从静止)运动。(3)小车获得的速度怎样计算?小车在橡皮筋作用结束后,做匀速运动。找出纸带中点距相等的一段。求出点距相等一段的平均速度,即为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即小车加速后获得的速度。(4)是否一定需要测出每次加速后小车速度的数值?可以怎样做?不一定需要。(当然,也可以测出每次加速后小车速度的数值)设第一次小车获得的速度为 v,小车在第一次、第二次、第 n 次实验中的速度为: 若令则即,2 21 1TxvTxvTxvn n ,1vv ,12 12 2vnvxxvvnvxxvnn n 小车在第二次以后实验中获得的速度可以用第一次实验
8、中获得的速度的倍数来表示。(5)实验完毕后,用什么方法分析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图像法。(6)如何在坐标纸上建立两轴物理量?如何确定适当的标度?纵坐标表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横坐标表示小车获得的速度。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 W 为纵轴的单位长度(必须用),可以用第一次实验时的速度 v 为横轴的单位长度(也可以根据各次实验中的最大速度值、坐标纸的最大格数来确定),作出 W-v 曲线,即功速度曲线。2 2、确立基本的实验方案,设计初步的实验步骤:、确立基本的实验方案,设计初步的实验步骤:A.先将木板置于水平桌面,然后在钉有钢钉的长木板上,放好实验小车。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一端,将
9、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纸带一端夹紧在小车的后端,打点计时器接电源。C.过两钉中垂线上的适当位置作两钉的平行线,交中垂线于 O 点,作为小车每次运动的起始点。D.使用一根橡皮筋时,将小车的前端拉到 O 点,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打点,释放小车,小车离开木板前适时使小车制动,断开电源,取下纸带。重复本项前面的过程,选出点迹清晰的纸带。(求出小车获得的速度。暂不求)E.换用同样材料、粗细、长度的两根、三根、六根橡皮筋,依照 D 项的方法,分别进行实验。(得出各次实验中小车分别获得的速度。暂不求)F.以功为纵轴(第一次橡皮筋做的功为纵轴的单位长度),以速度为横轴(第一次小车的速度为横轴的单位长度)
10、,建立坐标系,用描点法作出图像,看看是否是正比例图像,若不是,功与速度的哪种相关量(的变化量)是正比的,功就与速度的这种相关量(的变化量)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教师指导1 1、学生按确定方案开始初步实验。、学生按确定方案开始初步实验。(首先完成实验操作方案的前四步)2 2、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操作的技巧,针对问题,完善实验操作。、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操作的技巧,针对问题,完善实验操作。(1)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补偿?可以采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具体操作是:使木板略微倾斜,将小车(车后拴纸带)放到木板上,轻推小车,小车运动,观察纸带的点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物理 人教版 必修 教案 探究 物体 速度 变化 关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