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态度和品德的学习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态度和品德的学习优秀PPT.ppt(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章态度和品德的学习第一页,本课件共有18页 l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l一、态度的性质l(一)态度的定义态度的定义l(二)态度的构成态度的构成第二页,本课件共有18页态度的定义与构成成分态度的定义与构成成分 教育心理学认为,态度(attitude)是一种学习结果。它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调节)因素或一种调节机制,以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行为的选择性与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态度构成有三个成分:l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信念)。l情感成分是核心或调节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情感)。l行为倾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倾
2、向或(意向)。个体的态度是这三个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第三页,本课件共有18页认知成分行为倾向成分情感成分态度是由三个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第四页,本课件共有18页态度的特征与功能态度的特征与功能 态度的主要特征:l社会性、价值性、针对性和概括性。态度的基本功能:l价值表现的功能。l调节功能(中介功能)。l过滤功能。第五页,本课件共有18页品德概念与品德构成品德概念与品德构成 品德(moral)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品质。品德构成有三个成分:l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道德观念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l道德情感是指个体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
3、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l道德意志l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衡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量品德的重要标志。个体的品德表现是由这几个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第六页,本课件共有18页态度与品德的联系与区别态度与品德的联系与区别l联系:态度与品德心理结构上是同质的。1 可以表示外在价值观念在个体身上内化的结果;2 是个体长期学习、社会实践形成的;3 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这三个基本成分。l区别:1 价值观内化不同,只有价值内化到最高水平的态度或成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稳定的态度才是品德。2 涉及范围不同,只有涉及社会道
4、德规范那部分的态度才是品德。第七页,本课件共有18页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偶故事)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偶故事)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一一)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皮亚杰认为开始的。皮亚杰认为5岁以前是岁以前是“无律期无律期”,顾不得人,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来考虑问题。第八页,本课件共有18页(二二)权威阶段权威阶段这一阶段这一阶段(68岁岁)
5、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称该时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第九页,本课件共有18页(三三)可逆性阶段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这一阶段(810岁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准则对他们来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
6、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有人称该时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第十页,本课件共有18页(四四)公正阶段公正阶段 这一阶段这一阶段(1112岁岁)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认识脱胎
7、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8页二、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两难故事)二、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两难故事)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一)前习俗水平(一)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8页(二)习俗水平(二)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
8、向。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三)后习俗水平(三)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18页(四)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意义(四)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意义道德认知理论为言语教学法提供了启示。言语教学法采取的形式通常是课堂讨论。科尔伯格(1975)认为,教师应提供一些情境,一个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中和儿童一起讨论道德困境问题。他认为,这类讨论可以激发儿童进入新的阶段。科尔伯格(1969,1975)还认为,通过向学生提供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使他们以矛盾的道德观点来看种种情境,可以促进道德发展。第十四页,本课
9、件共有18页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认同认同内化内化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18页态度与品德形成的过程和条件态度与品德形成的过程和条件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杜拉(A.Bandura)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后又将该理论发展为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称为社会认知论。态度与品德形成的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以旁观者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这里主要道德行为表现,由此形成相应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社会化过程。导致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两类学习:观察学习(注意,保持,生成,动机)观察学习(注意,保持,生成,动机)亲历学习亲历学习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18页态度和品德形成(学习)的条件态度和品德形成(学习)的条件 1 榜样人物及其行为结果;2 强化和惩罚;(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3 个人的信念 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18页 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有效的说服建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罚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18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