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理测试命题质量分析优秀PPT.ppt
《第四章地理测试命题质量分析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地理测试命题质量分析优秀PPT.ppt(8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地理测试命题质量分析第四章地理测试命题质量分析第一页,本课件共有88页地理测试命题工作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做好地理测试命题质量分析工作,对正确认识、评价地理测试结果,为以后的命题工作提供必要的经验,教训等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页,本课件共有88页第一节 试题质量的初步评价评价试题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考试之后所得的原始卷面分数进行必要的处理、分析,转化为一种比较直观的形式,以对试题质量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下面就地理测试命题质量分析实践中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结合实例作详细的介绍。第三页,本课件共有88页一、测验分数的分布状态一、测验分数的分布状态描述测验分数的分布状
2、态通常用频数直方图或频数多边图描述测验分数的分布状态通常用频数直方图或频数多边图来表示。来表示。所谓频数,是指在某分数段中出现测验分数的次数,通过对测验分所谓频数,是指在某分数段中出现测验分数的次数,通过对测验分数分布状态的描述,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试题的质量水平。数分布状态的描述,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试题的质量水平。其具体方法与步骤分别如下:其具体方法与步骤分别如下:1 1用频数直方图描述测验分数的分布状态用频数直方图描述测验分数的分布状态第一步第一步 求全距。求全距。全距是指要处理的所有测验分数中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全距是指要处理的所有测验分数中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一般用一般用R R来表示
3、,即来表示,即R=R=最高分数一最低分数最高分数一最低分数全距主要是反映全部测验分数的分布范围,而不能提供这些分数全距主要是反映全部测验分数的分布范围,而不能提供这些分数的数据变异情况。的数据变异情况。第四页,本课件共有88页第二步第二步 定组数。定组数。组数一般根据全距组数一般根据全距R R和测验分数的个数和测验分数的个数n n来确定的,用来确定的,用I I表示。表示。R R值越大,测验分数的个数值越大,测验分数的个数n n越多越多,组数就会越组数就会越多。一般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组数:多。一般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组数:第三步第三步 定组距。定组距。组距即为全距组距即为全距R R与组数与组数I
4、I相除后取整,用相除后取整,用ZRZR表示:表示:ZR=R/IZR=R/I第五页,本课件共有88页第四步第四步 确定组限。确定组限。根据组距和全距确定每组的上限和下限根据组距和全距确定每组的上限和下限,通常约定通常约定每组只含下限、不含上限,即每组都是左闭右开每组只含下限、不含上限,即每组都是左闭右开区间。在实际计算中要取分点值比原分数的有效区间。在实际计算中要取分点值比原分数的有效数字多一位的组实限,以避免分点值刚好是某个数字多一位的组实限,以避免分点值刚好是某个分数的值。分数的值。第五步第五步 求组中值。求组中值。即求每组的中点值,用即求每组的中点值,用M M表示,其方法为:表示,其方法为
5、:M=M=组实际下限组实际下限+0+05ZR5ZR第六步第六步 列频数分布表,统计落在每个组中的测列频数分布表,统计落在每个组中的测验分数的个数验分数的个数,即每个组的频数,将其填入频数分布即每个组的频数,将其填入频数分布表的相应位置。表的相应位置。第六页,本课件共有88页第七步第七步 根据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直方图,其方法是:根据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直方图,其方法是:在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以横坐标表示测验分数,从左在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以横坐标表示测验分数,从左到右标出各组分数的组中值;用纵坐标表示频数,从到右标出各组分数的组中值;用纵坐标表示频数,从上到下等距地标出频数数值;分别以各组的组距为底上
6、到下等距地标出频数数值;分别以各组的组距为底边,以组中值作为底边的中点,频数为高,对每组作边,以组中值作为底边的中点,频数为高,对每组作矩形。矩形。由这一系列矩形组成的图即为频数直方图。由这一系列矩形组成的图即为频数直方图。第七页,本课件共有88页 2用频数多边图描述测验分数的分布状态 编制频数多边图与频数直方图在前六步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在第七步进行的具体绘制方法上有些区别。绘制频数多边图时,要以各组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对每组分别进行描点,然后把相邻两点用直线相连即可。图形左右两侧应引至外侧一组的中点,并与基线相接。第八页,本课件共有88页下面以实例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具体操作过
7、程:下面以实例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例例】某班级的某班级的4545名学生进行一次地理测验,测验的原始名学生进行一次地理测验,测验的原始卷面分数如表卷面分数如表4 41 1。要求分别用频数直方图和频数多边图对。要求分别用频数直方图和频数多边图对其进行处理,以对测验命题质量作一个初步的鉴定。其进行处理,以对测验命题质量作一个初步的鉴定。第九页,本课件共有88页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第一步求全距第一步求全距R R。R=R=最高分数一最低分数最高分数一最低分数=95-54=41=95-54=41第二步第二步 定组数。定组数。n=45n=45I8.5I8.5对对I I取整,组
8、数取整,组数I=9I=9第三步第三步 定组距。定组距。ZR=R/I=41/9ZR=R/I=41/9 4.64.6对对ZRZR取整,组距取整,组距ZR=5ZR=5第十页,本课件共有88页第四步第四步 确定组限。确定组限。根据约定,每一组都是左闭右开区间,因此,第一组的下限为根据约定,每一组都是左闭右开区间,因此,第一组的下限为5454,上限,上限为不满为不满5858,第一组要想包括,第一组要想包括5858,则实际组限为,则实际组限为53535 558585 5;第二组的下限;第二组的下限为为5959,上限为不满,上限为不满6363,实限组限为,实限组限为58585 563635 5。其他各组依类
9、推,结果。其他各组依类推,结果见表见表4-24-2中的第一栏中的第一栏“组别组别”和第二栏和第二栏“起止点起止点”所示。所示。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88页第五步第五步 求组中值。求组中值。M=M=组实际下限组实际下限+0+05ZR5ZR 第一组的组中值为第一组的组中值为53535+55+52=562=56 第二组的组中值为第二组的组中值为58585+55+52=612=61 第三组的组中值为第三组的组中值为63635+55+52=662=66 第四组的组中值为第四组的组中值为68685+55+52=712=71 第五组的组中值为第五组的组中值为737354+554+52=762=76 第六组的组
10、中值为第六组的组中值为78785+55+52=812=81 第七组的组中值为第七组的组中值为83835+55+52=862=86 第八组的组中值为第八组的组中值为88885+55+52=912=91 第九组的组中值为第九组的组中值为93935+55+52=962=96 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88页第六步第六步 列频数分布表。列频数分布表。根据表根据表4 4一一l l的测试分数表,对照每组的组限计算出每组段所包的测试分数表,对照每组的组限计算出每组段所包含的分数个数,并填入表含的分数个数,并填入表4 42 2中的第三、四栏,表中的第三、四栏,表4-24-2即为频数即为频数分布表。分布表。第七步根据
11、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直方图和频数多边图,如图第七步根据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直方图和频数多边图,如图4-14-1和图和图4-24-2所示。所示。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88页3 3测验分数分布状态的分析测验分数分布状态的分析 原始测验分数用图表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得到多种分布曲原始测验分数用图表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得到多种分布曲线经常会出现的曲线形态见图线经常会出现的曲线形态见图4-34-3所示的几种情况。这些分所示的几种情况。这些分布曲线比较直观地、形象地反映了测验分数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布曲线比较直观地、形象地反映了测验分数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通过分析,可以对试题质量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下面分别度通过分析,可
12、以对试题质量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下面分别对各曲线所反映的试题质量情况作初步解释。对各曲线所反映的试题质量情况作初步解释。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88页曲线曲线(a)(a)表示测验分数频数呈正态分布,表明在高分段和低分表示测验分数频数呈正态分布,表明在高分段和低分段的人数明显少于中间分数段的人数,说明试题设计比较合段的人数明显少于中间分数段的人数,说明试题设计比较合理,试题难度、区分度分布正常;理,试题难度、区分度分布正常;曲线曲线(b)(b)呈正偏态分布,低分段出现的人数明显偏多,说明难度呈正偏态分布,低分段出现的人数明显偏多,说明难度偏高的题目多,试题难度过高;偏高的题目多,试题难度过高;曲线曲
13、线(c)(c)呈负偏态分布,高分段出现的人数偏多,说明难度偏低呈负偏态分布,高分段出现的人数偏多,说明难度偏低的题较多,试题难度偏低;的题较多,试题难度偏低;曲线曲线(d)(d)呈高峰形的正态分布,中间段分数出现的人数特别集呈高峰形的正态分布,中间段分数出现的人数特别集中,学生之间的差距没有拉开,说明中等难度的题目比例过高,中,学生之间的差距没有拉开,说明中等难度的题目比例过高,试题区分度较差;试题区分度较差;曲线曲线(e)(e)呈平峰形的正态分布,各分数段出现人数的差异较小,说明呈平峰形的正态分布,各分数段出现人数的差异较小,说明试题中不同难度题目的比例比较接近;试题中不同难度题目的比例比较
14、接近;曲线曲线(f)(f)呈双峰形分布,高分段和低分段出现的人数多,而中间分数呈双峰形分布,高分段和低分段出现的人数多,而中间分数段的人数偏少,说明难度过高和过低的题目偏多,而中等难度的题段的人数偏少,说明难度过高和过低的题目偏多,而中等难度的题目偏少,试题难度梯度大。目偏少,试题难度梯度大。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88页 从图从图4 41 1和图和图4 42 2所示的例子来看,学生测验分数的所示的例子来看,学生测验分数的频数直方图和频数多边图来看,基本上呈一种负偏态分布频数直方图和频数多边图来看,基本上呈一种负偏态分布状态,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学生测验分数的影响,这次状态,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学
15、生测验分数的影响,这次测验试题的总体难度是偏低的,中等程度的学生和程度较测验试题的总体难度是偏低的,中等程度的学生和程度较高的学生没有拉开距离。高的学生没有拉开距离。当然,以上的这种分析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是以不当然,以上的这种分析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是以不考虑影响学生测验分数的其他因素为前提。考虑影响学生测验分数的其他因素为前提。而在实际测验过程中,影响学生测验分数高低而在实际测验过程中,影响学生测验分数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完全由命题质量所能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完全由命题质量所能决定的,如出现平峰形的分布曲线时,可能并不是由于易、的,如出现平峰形的分布曲线时,可能并不是由于易
16、、中、难三类题目的比例比较接近,而是因为参加测验中、难三类题目的比例比较接近,而是因为参加测验的学生相互之间的水平差异明显。的学生相互之间的水平差异明显。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参照其他参数对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参照其他参数对试题质量作出具体的分析和解释。试题质量作出具体的分析和解释。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88页 二、平均分二、平均分 平均分是地理测验统计中最为常用、方便的指标平均分是地理测验统计中最为常用、方便的指标之一,它是一组测验分数的之一,它是一组测验分数的“代表值代表值”,能在一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测验分数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对不程度上反应测验分数的集中
17、趋势,也可以用来对不同组测验分数之间进行比较。同组测验分数之间进行比较。依据平均分的高低可以对试题的总体难度作出一个依据平均分的高低可以对试题的总体难度作出一个初步的评判,如果平均得分比较高,试题的整体难度初步的评判,如果平均得分比较高,试题的整体难度可能偏低,若平均得分比较低,则试题的整体难度可可能偏低,若平均得分比较低,则试题的整体难度可能偏高。能偏高。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算术平均分和加权平均分。算术平均分和加权平均分。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88页1 1算术平均分算术平均分 算术平均分就是一组测验分数的总和与分数个数相算术平均分就是一组
18、测验分数的总和与分数个数相除所得的商,如果用除所得的商,如果用 表示算术平均数,表示算术平均数,n n表示测验分表示测验分数个数,数个数,表示第表示第i i个测验分数,那么算术平均分可个测验分数,那么算术平均分可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88页【例例】对表对表4 4一一l l所示的地理测验分数求算术平均分。所示的地理测验分数求算术平均分。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得: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得:=1/45(73+71+87+88+67+=1/45(73+71+87+88+67+74+73+86+81+80)+74+73+86+81+80)=77=777 7分分即在这次地
19、理测验中即在这次地理测验中454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名学生的平均分为77777 7分。分。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88页 2 2加权平均分加权平均分 在同一次地理测验中,如果已经知道各个被试组测在同一次地理测验中,如果已经知道各个被试组测验分数的算术平均分,要求计算所有考生的平均分时,验分数的算术平均分,要求计算所有考生的平均分时,则需要用加权平均分来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则需要用加权平均分来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的式中的 表示加权平均分,表示加权平均分,n n表示被试组个数,表示被试组个数,代表第代表第i i个被试组测验分数的算术平均分,个被试组测验分数的算术平均分,为对应于为对应于 的权重系
20、数的权重系数(简称权简称权)。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88页 【例例】某学校对高一年级某学校对高一年级6 6个平行班进行了一次地理个平行班进行了一次地理测验,测验,6 6个班级的学生数和算术平均分如表个班级的学生数和算术平均分如表4-34-3所示,所示,求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的平均分。求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的平均分。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88页三、标准差三、标准差在分析试题质量时,不仅要知道平均分,以了解测在分析试题质量时,不仅要知道平均分,以了解测验分数的集中趋势,而且还需要对测验分数的离散验分数的集中趋势,而且还需要对测验分数的离散程度进行描述。因为,当一组测验分数的离散程度程度进行描述。因为,当一组
21、测验分数的离散程度比较大时,则对应的平均分的代表性就比较小,反比较大时,则对应的平均分的代表性就比较小,反之则比较大。用来表示测验分数离散程度的特征量之则比较大。用来表示测验分数离散程度的特征量数很多,如全距、平均差、四分差、方差、标准差数很多,如全距、平均差、四分差、方差、标准差等等,其中比较常用的是标准差。下面就标准差的等等,其中比较常用的是标准差。下面就标准差的计算方法结合实例作简要说明。计算方法结合实例作简要说明。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88页例如,表例如,表4-44-4是两组学生在同一次地理测验中所得的分数,是两组学生在同一次地理测验中所得的分数,要分别计算它们的标准差。要分别计算它们
22、的标准差。即第一组的标准差为即第一组的标准差为21213939,第二组的标准差为,第二组的标准差为2 24040,由此可,由此可见,尽管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平均分近似相等,但第一组测验分数见,尽管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平均分近似相等,但第一组测验分数的离散程度要比第二组的离散程度要大的多,也就是说用平均分的离散程度要比第二组的离散程度要大的多,也就是说用平均分来反应测验分数的集中趋势时,第二组更具有代表性。来反应测验分数的集中趋势时,第二组更具有代表性。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88页第二节第二节 试题的信度试题的信度一、相关系数一、相关系数 在地理教育测量中,经常需要考虑某两个变量之间在地理教育测量中,经
23、常需要考虑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联系程度,这种关系或联系程度称为相关。的关系或联系程度,这种关系或联系程度称为相关。如果一个变量增大如果一个变量增大(或减小或减小)时,另一变量也会时,另一变量也会增大增大(或减小或减小),则称这两个变量为正相关;,则称这两个变量为正相关;反之,如果一个变量增大反之,如果一个变量增大(或减小或减小)时,另一个变量时,另一个变量会减小会减小(或增大或增大),则称为负相关;,则称为负相关;如果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则称如果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则称为不相关。为不相关。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88页当两个变量为相关时,并且每一对变量所确定的点在当
24、两个变量为相关时,并且每一对变量所确定的点在直角坐标系中都分布在某一条直线上、直线的附近或直角坐标系中都分布在某一条直线上、直线的附近或直线的两侧那么就称这两变量间存在线性相关。直线的两侧那么就称这两变量间存在线性相关。描述这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量就是相关量数,叫做相描述这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量就是相关量数,叫做相关系数。关系数。相关系数是表明两个变量间相关程度的一个指标,取值相关系数是表明两个变量间相关程度的一个指标,取值介于介于1 100001 10000之间之间(包括一包括一1 10000和和1 10000在内在内)。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88页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变量之间的相
25、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当两个变量呈线性相关,并且关程度越高。当两个变量呈线性相关,并且都是正态连续时,可以用积差相关系数来表都是正态连续时,可以用积差相关系数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其具体计算公式示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如下:式中的式中的 代表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代表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x x、y y分别表示两分别表示两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所取的一系列值,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所取的一系列值,n n表示每个变量取表示每个变量取值的个数。值的个数。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88页【例例】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一次以主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地理 测试 命题 质量 分析 优秀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