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三].pdf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三].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三 1.国士是指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也可以指有力量的勇士。2.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尚书,副长官为左、右侍郎。3.下车意思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4.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5.闾里,乡里,指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按照匠人营国制度,居住区可分为国宅和闾里。6.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帽子。7.公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爵位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8.河北,省名。与
2、鸿门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北”意同。9.嘉靖是年号。明清两朝,大多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10.古代官职的升迁任免大多由吏部掌管,有专门的词语表示。如“擢”“加”“拜”是古代表示官职升或降的词语。11.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春秋战国时期设有御史,秦以御史监郡,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叫纠弹。12.保甲是旧时代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甲设甲长。13.知府,也称太守,州府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
3、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14.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可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15.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国家也不可以强召丁忧的人为官。16.谥,谥号,是古代君主、后妃、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中肯评价的称号。17.“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18.丁忧是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
4、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子女按礼须守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19.六论,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20.“记注”、“知制诰”都是官职。唐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诏令。21.建武,是东汉开国皇帝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东汉的第一个年号。光武,是刘秀死后的谥号,后人常用“光武”来指代刘秀。22.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23.“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24.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其作者
5、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25.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是对动荡局势下皇帝离开京城的讳称。26.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政府高官的名称,唐时称六部的正职为尚书。27.大赦,是赦免的一种,是指古代帝王以施恩为名,使特定犯人免于惩处的制度。28.职贡,古代称藩属或外国按时向朝廷进贡。不修职贡意味着对朝廷不忠。29.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格未壮,所以称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30.太宗: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叫庙号。如“太宗”和“康熙”都是庙号。31.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如“累迁”、“以功迁”。有时也指贬谪、放逐
6、,如“迁谪”。32.寅、巳:古代的纪时法有天干和地支纪时法。“寅”“巳”采用地支纪时法,寅指三时到五时,巳指九时到十一时。33.礼记学记 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党庠、遂序、国学指各级各类学校。34.井田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35.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36.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合称唐宋八大家。37.阳、阴:山的南
7、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38.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39.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40.桐城,地方,“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41.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42.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魏国等六个诸侯国。43.“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44.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
8、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45.“龆龀”指儿童换牙,文中指的是进入童年时期。古人常用生理特征来代指年龄,如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46.“鳏”是对无妻或丧妻者的称谓,文中指的是丧妻。古代有“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的说法。47.“昆弟”即“兄弟。”“昆”指哥哥。“昆弟之好”指兄弟般的情谊。48.“七十岁”被称为“古稀”,“六十岁”被称为“花甲”,“八十岁”被称为“期颐”。49.“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因放榜之日桂花飘香,又称“桂榜”。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
9、师举行的会试。50.“休致”指官吏年老辞官,后泛指辞官,“致仕”、“悬车”、“乞骸骨亦有此意。原品休致指享有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退休。51.“丁内忧”指遭父母丧事。源于汉代,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孝,不准为官,如国家因特殊原因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52.“户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六部之一,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其他还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53.州,地方行政区域的一级,相传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到宋时州已很多。54.宣和二年,这是年号纪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55.郡守,官名,指一郡之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56.京畿,指国都及其
10、附近的地区。唐朝将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和畿县,统称京畿。57.谏议大夫:秦代设置郎中令之官,专掌议论,东汉起改称谏议大夫。唐宋时期分为左、右谏议大夫,专掌朝政阙失的讽喻规谏,甚至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58.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59.庠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国家最高学府,或泛指学校教育事业。60.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61.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或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和现代“公车”含义
11、不同。62.微行,旧时谓帝王或有权势者隐匿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简言之,就是“微服私访”之意。63.社稷,原为谷神和火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每年都要祭祀此二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64.对策,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的考试方式。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65.行台,也叫行台省,是魏晋至金代御史台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66.京师,出自大雅公刘“京师之野”,后世因以泛称国家的都城。67.朔可指朔方,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中的“朔”即“北方的”。68.郊,指古代都城以外,百里以内的地方,郊迎指出迎于郊以示敬重。69.永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元年指的是帝王
12、改换年号的下一年。70.六军本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后来泛指禁军,其具体组成部分各朝代并不一致。71.北狩本意是到北方狩猎,但有时用作婉词,如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到北方,也被称作北狩。72.谥武靖,即人的谥号为“武靖”。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73.“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74.“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75.“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文化 常识 知识点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