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戒幢佛学研究所_戒幢佛学与心理治疗论坛演讲稿.docx
《2023年戒幢佛学研究所_戒幢佛学与心理治疗论坛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戒幢佛学研究所_戒幢佛学与心理治疗论坛演讲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戒幢佛学研究所_戒幢佛学与心理治疗论坛演讲稿 成为自我与放下自我 -第四届戒幢佛学与心理治疗论坛演讲稿 张天布 主持人(徐均):大家下午好!今天由张天布老师做成为自我与放下自我演讲。张天布老师在合肥精神分析大会住持了两场佛学与心理治疗的主题工作坊,很受欢迎。张老师在这方面有许多心得,大家看他的论文听他的演讲就知道了。现在我们欢迎张老师。 张天布: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下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思考。徐均老师和在座的各位在佛学方面有很高的修行,在心理治疗方面也很深入。太多的理论我们就不占用宝贵的时间,主要是一些思考的分享。可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跟大家交流,进一步学习
2、。 本次发言的题目叫成为自我和放下自我。看似矛盾,实则一体。我的思路从精神分析和佛学两个视角,对着看。大家知道精神分析目前已被大家接受,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起源于临床,但是后来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已经超越了临床,变成了对人性的探索,对心理的基本问题的思考。佛学也是一样的。普通大众能够感受到的佛学的作用是什么?是我们心有烦恼的时候可以到庙里去烧个香,求个安抚,实际上也带有治疗的功效。这个治疗的功效从实用的角度看,精神分析与佛学都有,但从两个学问探索的目标来看,不仅仅限于治疗,更多是对生命对人性更深刻的本质的探索。 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我在应用精神分析做治疗的时候,因为它本身的来自于
3、西方的话语体系,刚开始可以照猫画虎的做,到后来就觉得用这样的语言方式跟我们的来访者交流的时候还是多少有一些不接地气。来访者需要我们把学问理论转换成生活化的语言,交流更容易。当我们做这样一个具体一点本土一点的语言的时候,我们要用一种接近于我们生活习惯的那样一种情感和方式去跟他们谈话。而我们每个人的背景文化里头的思维和情感,很多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这样的话,我就自觉不自觉地想,如果把这个放在佛学的语境里,又是怎么说的。我就开始做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发现两者之间有些地方能够挂上钩,搭上界。这样就引导我开始关注。 不管心理治疗还是佛家,我们有一个问题,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对于自我的看法。比如说(会场电
4、话铃声响起)如果我来问:刚才谁的电话响了?如果是你的,你会说是我的电话响了,对不对?好。我继续问:谁在回答我的问题?你会说:我。那你是谁呀?你这时候可能会说,我是张三,我是李四。我继续问:张三是谁呀?张三是张三他爹的儿子。(众人笑)张三是张三媳妇的老公。你会发现关于我的回答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当你说你是谁的老公,谁的儿子,谁的朋友,谁的同学的时候,你是借助于关系中的位置来让我们知道你是谁。 那如果没有了这个关系呢?我继续问,那你是谁呀? 我就是双11的时候一口气买了三万块钱东西的那个人。这个时候你是谁呀?你借助于什么来向我或者你自己证明你的存在呢?你的权力,你的控制感,你感觉到你的存在。继续问:
5、你三万块钱都买了啥了?我三万块钱全买了衣服。你穿着这衣服啥感觉呀?很美,很漂亮,很舒服!我再问:是谁穿着这衣服有舒服的感觉?还是我,对吧?(对)。这个是借助于快乐的体验来证明我的存在。那你三万块钱的衣服换来换去换烦了,还不满足你对非常漂亮、完美的需要。怎么办呢?不换了,所有的衣服都不能满足我的那种期待。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脱光。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走走看,你还在场吗?(听众:在场。)在场?没丢掉?(听众:嗯)这个时候的你又是谁呢?你怎么向自己证明我呢?噢,我是一个跟树木石头不一样的,一个光溜溜的人。这个时候你是找到另一个参照系来证明自己。 你在回答我是谁的时候,一方面非常非常努力地想从内在的
6、感受体验来告诉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借助于外在的参照系来证明你。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方面变成一个主动寻求我的人,另一方面又是被寻求的对象。我是一个被我自己来认识的对象。所以你说你要成为自我,你要放下自我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在形成我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很多关于我在找我的功能,找我自己心理的功能。但是这个心理功能有不同的成分。 所有的你,都必须有一个载体。问光溜溜的人你是谁,石头不会发出声音说那是我?说话的不是石头,是光溜溜的人发出的声音。所有的我必须有一个载体,就是我们的身体,是生物学的存在,一具臭皮囊。最最基础的我,回答我的最重要的部分。这叫身我.身我里面有一个非常精细的运行体系,完成生理功能,它的
7、循环呀,代谢呀等等。各系统认真的运作,你才是完整的。如果哪一个系统卡住了,我就是生病了,出故障了。 人的身体出故障仅仅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吗?当然不是。与此同时有感受上,情绪上的变化。这时我们的医学专家,在生物层面工作的专家们发现,本来想做手术的病人,手术前紧张的不行,没法开刀,吓得哆嗦,第一针都打不进去。外科医生自然就会想到让他去心理科会诊。说明单纯的生物模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得借助于心理模式。心理上的我又分了不同的层次。普通心理学研究感觉知觉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行为,用科学的方法把我们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分解开来,挨个去探索发现。这个工作大部分体现出心理的我。称为心我。Psychologica
8、l self. 是不是弄明白了这个心理上的我就对人有保护,就能做手术了呢?好像还不行。我们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有些大学的心理系的学生心理出了问题,他们的老师不给他们做咨询。你跟他们说,你们老师不是做心理学吗?你去找老师给你做咨询。他们说,我们老师做的是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心理学分的太细,以至于进入临床整合这一部分不好用了。我们就想,临床整合也是心理学,怎么跟前面的心理学就不一样?更侧重什么,更侧重一个人心理功能的整合性。就是更关注一个人的整体性,而不是被细化的研究的具体的心理现象。这种整合性就是俗语讲的看一个人的精气神.当一个人整合好的时候,他的精气神很足,看起来精神矍铄,
9、做起事来聚精会神.当一个人整合不好的话,我们说失魂落魄,魂飞魄散.这让我们体会到整合性的问题。整合性单纯用心我解释,似乎还不够。所以我想用另外一个词,更恰当一点,叫做神我.就是精气神的神我,这个神我可能就是精神医学、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包括传统文化里的,比如王阳明的心学等等所说的我.在神我功能上工作的时候,大多数更能体现出来整合性和人文观。 在身我心我神我的基础上,我们稍稍再往前走一点,好像还有灵魂的灵我.这个灵我是一个超乎心和身之外的,跟自我无关的。我个人相当陌生。我只能尊重它,我不能轻易评价。它更多是由宗教来回答的。 佛教是宗教吗?佛教的基本理念和内涵里,又有和宗教不太一致的地方。宗教的定
10、义里,要有四个元素。一有教头崇拜的偶像,二有教理即教法,第三个有场所,第四个有信众。佛教恰恰缺第一个,没有教头。释迦摩尼说谁说我是佛,谁在污蔑我.从一开始佛教的理念就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封闭的体系里。这就牵涉到我们对佛教、佛法的理解。佛教基本的目的、方法、理念,最根本的宗旨,是让我们向内求证。在修行的过程中,通过内证的方式去体会到自然存在的、因缘际会中产生的我的空性,空我,也就是无我。向内求证到空性的无我,是通过内证的方法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把智力活动放下来,去修行。但是我们还放不下。我现在给大家讲解这不是修行,我得使劲用智力活动的结果,努力地做个铺垫。这样一看,我们从身我,到心我,然后到神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戒幢 佛学 研究所 心理治疗 论坛 演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