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县域经济排名]浙江经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浙江县域经济排名]浙江经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浙江县域经济排名浙江经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崛起的新跨跃,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入学习浙江和经验的重大决策。通过赴浙江实地参观考察,听取经验介绍,感受颇深,启发很大,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有助于快速推动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浙江经验所带来的启示 近几年,浙江、两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发展经验,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以下启示: 1、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推进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有道理,又好又快发展才是真道理。从1978年到20xx年,浙江省经济总量从124亿元增加到13
2、438亿元,从全国第12位跃居到第4位,年均增长率达13.1%。人均gdp从331元增长到27552元,年均增长11.8%,人均gdp均居全国之首,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省份。而市近四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实现了市财政总收入三年翻一番,县区财政收入每两年翻一番,经济开发区财政收入每年翻一番。浙江省、市的这些变化关键是发展,不管东南西北风,始终咬住发展不放松。 2、必须始终坚持把强攻工业作为推进经济跨跃式发展的第一措施。经济的迅速崛起,关键是工业的快速发展。浙江原来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8.1:43.3:
3、18.6转变为20xx年的6.5:53.5:40,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在工业发展中,浙江省大力培育和发展“块状”经济。目前,浙江“块状经济”总产值超过1.8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9。20xx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有360个,其中超300亿的有14个。可以说发达的“块状经济”造就了发达的县域经济。近些年,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注重以工业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促进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引进工业大项目。20xx年至今,市共引进工业项目926个,今年仅单个投资百亿的项目就有3个,投资超50亿元的1个,还有一批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在工业大项目的拉动下,市在20x
4、x年实现工业三年翻番的基础上,今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将突破500亿元,再次实现三年翻番。 3、必须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作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第一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浙江始终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把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探索走出了一条城乡区域联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20xx年全国百强县名单中,浙江上榜县有30个,连续3年位居全国之首;20xx年底公布的全国千强镇名单中,浙江有266个,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20xx年,浙江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265元和7335元,均居全国
5、第3位。同样,市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道路,切实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各项工作,使得农村和城市的差别明显缩小,呈现出工农城乡双赢的喜人局面。近几年,市渝水区、分宜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都在50%以上,预计今年均能完成6.5亿元。全市26个乡镇,年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的就有23个,占乡镇总数的88.5%,其中超3000万元5个,预计今年超亿元的有3个。 4、必须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作为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前提。一个地方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放在首位。浙江经济发展史,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冲破“左”的思想,坚持从实际出
6、发,敢担风险,勇于创新创业的一部创业史。在改革开放初期,当人们还在猜测观望时,浙江人却已经开始“先吃第一口,先迈第一步”了。在这块自然资源并不优异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经济建设中的诸多“第一”:第一批个体工商执照发放,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等等。市在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方面在全省没有明显的优势,但他们坚持事在人为,因地制宜,奋发有为,聚精会神,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加快发展,终于赢得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二、存在的不足与差距 虽然近几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但是与浙江、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不大。
7、以市分宜县为例,人口跟我县差不多,国土面积比我县少300多平方公里,去年该县实现财政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46.8%,基本实现两年翻一番,今年预计将达到6.5亿元,而我县去年财政收入只有2.37亿元,同比增长25.8%,均仅为分宜县的一半。 2、支柱产业不强。目前,我县工业园区初步形成的“ 纺织服装、新型材料、竹地板、农产品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但其生产均为初级产品,产品单一且附加值低,与之配套的企业不多,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没有形成一条比较完整产业链的“块状”经济。 3、全民创业氛围不浓。与浙江相比,我县的“民本经济”还远未形成规模,无论全民创业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
8、创业者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严重,第二次再创业的愿望不强,竹木加工、砂轮等传统产业发展不快,全民创业的热情还没有真正激发起来。 4、城乡差距不小。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品位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而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村面貌变化不大。去年,我县县本级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0%,而18个乡镇场财政收入总和仅占30%,超千万的乡镇只有1个,超500万元的仅3个。 三、学习浙江、的主要发展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借鉴浙江、的成功经验,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步伐完善发展举措,突出工作重点,实现在新的起点上的新跨跃。 1、以
9、引进大项目为重点,全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无项目,无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关键在招商引资、动力在招商引资、潜力还在招商引资,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点。一是突出大项目招商。没有大项目的支撑,招商引资势必难有大的作为,只有引进大项目,才会产生大效益。坚持把外引世界500强,内引国内200强,作为坚定不移的目标,力争引进一批上市公司、品牌企业、外资企业等投资超亿元甚至超10亿元、超100亿元的大型战略投资项目。二是突出建好工业园区。高起点完成工业园区整体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重点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厂、管道煤气、22万伏以及城北11万伏变电站等重大基
10、础设施建设,增强工业园区的发展后劲。三是突出优化发展环境。继续重点解决园区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用电、用水等生产要素的配套服务问题,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努力创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发展环境,积极促成落户企业新上二期、三期项目。 2、以培植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块状经济。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的显著特点。要深入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积极实施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围绕做大产业龙头,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全力做强“四大”块状经济。一是做大纺织服装产业板块。紧紧抓住园区被授予“全省纺织产业基地”的契机,鼓励金源纺织或引进企业发展织布、成衣、服装辅料等生产项目,力争在“十一
11、五”期末把园区建成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二是做大新型材料产业板块。加快赣锋锂业和大华无碱池窑玻纤的建设,通过鼓励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以及努力引进一批新型材料生产企业,力争在“十一五”期末把园区打造成全省新型材料制造基地。三是做大竹木地板产业板块。依托我县丰富优质的毛竹资源,重点瞄准外地竹木产业龙头企业、全国知名企业,加大跟踪洽谈力度,力争引进1-2家大型龙头企业,加大全县竹地板企业整合力度,实现强强联合,组建竹木集团公司,同时大力发展竹木复合地板、实木复合地板,提升奉新竹木地板的品位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做大农产品加工板块。重点围绕中绿食品、快乐园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继续推进公司+
12、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原料问题,促其做大做强。 3、以推广家庭纺织业为重点,着力推进全民创业。“民本经济”是以民为本、立足全民创业、着眼民众富裕的经济。这是浙江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浙江经济长盛不衰、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分类扶持全民创业。一是在平原乡镇重点发展以家庭织布业为主的全民创业。借鉴浙江诸暨模式,依托我县的纺织产业优势,出台优厚优惠政策扶持,重点发展以来料加工为特色的家庭提花布纺织。按照先试点后逐步铺开的原则,依托工业园区天顺纺织公司,推行“公司+农户”或“公司+中介人+农户”等发展模式,今年先在赤田、赤岸、干洲、冯川等四个乡镇选择靠近
13、工业园区、在公路两旁附近、群众基础较好的村组进行试点,力争发展织机200台以上。二是在丘陵乡镇重点发展以花卉苗木业、猕猴桃、椪柑为主的全民创业。通过做优奉上线百里万亩花木长廊,做大赤岸山口万亩猕猴桃基地,培育椪柑产业,力争达到人均1亩果木。三是在山区乡镇重点发展以毛竹生产为主的全民创业。按照“谁造林、谁所有”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长防林、日元贷款造林项目,发动林农利用荒山荒坡,进一步扩大竹林面积,力争达到人平10亩竹。四是在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借鉴江苏昆山、福州空港以及兄弟县市模式,兴建一批工业标准厂房,用于推动全民创业。首期14幢5万平方米的工业标准厂房,力争在明年春节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引
14、导农民、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外出务工人员等人群租厂房创业。 4、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倾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要切实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各项工作,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一是实现经济一体化。按照“谁招商、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工业标准厂房招商引资企业实现税收分成机制,激励乡镇做大做强财政收入,提高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比重。扶持乡镇依托县工业园区发展发展配套产业,依托本地优势农产品发展加工业,加快形成一批经济强镇。二是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逐步推进村庄整治工程,
15、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治房、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的目标,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在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着力提高村级公路、组级公路的通达率;在开通城乡跨行公交车的基础上,逐步向有条件行政村延伸,扩大城乡公交覆盖面,建立便利的公共交通网络。加强农村信用社建设,所有补贴给农民的资金实行“一卡通”,建立便利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万村千乡工程”覆盖面,加快农村市场建设,营造便利的商贸环境。进一步扩大通信网络覆盖面,力争手机通信信号全覆盖。在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话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三是实现社会事业一体化。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农村尤其是山区教师补助机制、教师择优进城机制、教师培训激励机制等,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建强农村文化阵地,完善乡村文化站,坚持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优化农村医疗、防疫、卫生条件,加强中心集镇医疗网点建设,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敬老院建设,让农村困难群体充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妥善安置因工业园区建设、城市建设而形成的失地农民、拆迁户的生产生活问题。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围绕工业园区用工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加大“订单”培训力度,力争每年培训5000名以上的农民,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以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