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117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1).docx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117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117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1).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一、教学目标1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伯牙鼓琴。3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4 .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5 .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精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伯牙鼓琴.读题解题(伴音古曲高山流水)(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2)再读课题,理解“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1 .生字词过关生字过关哉zdi妙哉魏we i 巍峨弦x i an琴弦轴zhou车轴曝pu曝晒巍然卷轴一曝十寒2 .初读感知(1)自
2、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尽量把课文读正确。(2)让学生大声读来听,教师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然后听教师示范读。(3)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朗读节奏参考:伯牙/鼓琴,链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铺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间无足/复为鼓琴者。3 .感受语言,理解课文(1)怎样理解“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2) “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相机渗透“太山”“流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统编 第七 单元 117 文言文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