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堤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防洪堤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洪堤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doc(1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工程概况一、工程概述XX市城区防洪堤二期工程是XX市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防御洪水为主并结合城市建设、景观建设的综合性公益工程。建成后与江滨路、望江东路及沿江绿化风景带紧密结合,是XX城市“东移西扩”,彻底改变城市北大门面貌,提高XX“山水城市”品位的标志性工程,建成后和著名风景区江心屿隔江相望、相映成辉,将形成XX城市最亮丽的外滩景区。本工程的建设将使本段的防汛、城市景区和交通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为XX城市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可进一步展现XX市在改革开放中两个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本防洪堤采用透空式结构,海坛山以西防洪堤(桩号L+0.00L+394.431)断面宽度
2、为31m54m,分为前、中、后三个平台;海坛山以东防洪堤(桩号L+394.431L+903.218)断面宽度为28m40m,分为前、中两个平台。根据堤线功能不同,前平台宽度、高程及结构不同。桩号L+0.00L+100.00和桩号L+522.367L+903.218段防洪堤前平台顶高程4.30m,宽12m。桩号L+0.00L+100.00段防洪堤前平台基桩采用3根800PHC桩(AB型),为增加纵向钢度在每个结构分段的两端各设二对纵向叉桩。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及前边梁、预制梁及后边梁和实心叠合板结构;桩号L+100.00L+394.431段防洪堤前平台顶高程6.00m,宽12m。桩号L+100.0
3、0L+200.00段防洪堤前平台基桩采用3根800PHC桩(AB型),为增加纵向刚度在每个结构分段的两端各设纵向叉桩。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及前边梁、预制梁及后边梁和实心叠合板结构;桩号L+100.00L+394.431段防洪堤前平台6.00m顶高程家,宽12m。桩号基桩采用3根L+100.00L+200.00段防洪堤前平台800PHC桩(AB型)。桩号L+200.00L+394.431段防洪堤前平台由于基岩浅埋,覆土厚度不满足弹性长桩的要求,拟采用2根1000钻孔嵌岩桩。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现浇边梁和非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结构,为减小桩的自由长度及增加纵向刚度,增设现浇联系梁和纵向支撑,现浇联系梁与
4、横梁之间采用现浇立柱连接,江测的圆弧形挑台采用现浇反弧悬臂板;桩号L+394.431L+522.367段防洪堤前平台顶高程6.00m,宽12m。基桩采用3根800PHC桩(AB型),为增加纵向刚度在每个结构分段的两端设二对纵向叉桩。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现浇边梁和非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结构,为减小桩的自由长度及增加纵向刚度,增设现浇联系梁和纵向支撑,现浇联系梁与横梁支架采用现浇立柱连接。前平台排架间距为8m。在通道处6.00m平台、斜坡及台阶采用现浇立柱、次梁、叠合面板结构。中平台宽1031m,在桩号L+0.00L+200.00段、L+522.367L+903.218段及L+394.431L+522
5、.367段东端区域的中平台基桩采用37根600600预应力砼方桩;在桩号L+200.00段L+394.431及L+394.431L+522.367段西端区域由于基岩浅埋,覆土厚度不满足弹性长桩的要求,拟采用5根1000钻孔嵌岩桩并嵌入中微风化岩不小于1.5m。中平台排架间距均为8m。中平台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叠合面板结构,预制面板为非预应力空心板,为了防汛和挡土,前部纵向设有现浇钢筋砼挡土墙,为增加平台整体刚度,在平台前后设有现浇边梁。后平台宽9m,基桩采用2根1000钻孔灌注桩,在基岩浅埋处,平台宽度11m,拟采用2根1000钻孔嵌岩桩,排架间距8m。上部结构同中平台。在中、后平台设置一定数
6、量的透气孔,以消减波浪作用下的气攻 压力对面板的冲击。在海关码头上游段,PHC桩及预应力砼方桩以残积土或强风化层为持力层,桩长为24m49m,岸侧钻孔灌注桩也以此为持力层。在安澜轮渡码头下游段,PHC桩以4灰色中细砂层或卵砾石层为持力层,桩长为35m43m,预应力砼方桩以4灰色中细砂或卵砾石层为持力层,桩长为44m左右,岸侧钻孔灌注桩也以卵砾石层为持力层。堤线全长约911m,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级堤防工程,允许越浪但需控制越浪量,防洪顶高程为6.5m(黄海基面,下同),堤顶高程为6.0m,堤前泥面高程-7-12m。本防洪堤采用透空式结构,海坛山以西防洪堤(桩号L+0.00L+394.431
7、)断面宽度为31m54m,分为前、中、后三个平台(其中桩号L+0.00L+100.00段防洪堤前平台顶高程4.30m,宽12m;桩号L+100.00L+394.431段防洪堤前平台顶高程6.00m,宽12m)海坛山以东防洪堤(桩号L+394.431L+903.218)断面宽度为28m40m,分为前、中二个平台(其中桩号L+394.431L+522.367段防洪堤前平台顶高程6.00m,宽12m;桩号L+522.367L+903.218段防洪堤前平台顶高程4.30m,宽10m),在防洪堤后沿新建桩基础钢筋混凝土驳岸,新驳岸与老驳岸之间回填土。另有位于解放北路口处的一座观光、亲水平台堤线长约93m
8、。另外还包括上述项目的供电、照明、给排水、消防等配套设施的铺设和安装。堤线后方驳岸需加高5.00m,并要保证加高后驳岸的整体稳定。原有浮码头需在防洪堤建设过程中拆除老结构并重建。二、工程特点本工程处于XX市区,施工条件较差,特别是现场施工场地紧张,施工场地要施工单位自行寻找或租用预制场,并不能建立陆上的拌和站,这给砼浇注和防施工干扰带来巨大的困难。本工程下部结构为桩基工程,上部结构主要为梁板式或现浇面层。桩基类型多、数量大,这给桩基的制作、现场施工组织管理都带来很大的难度。要顺利搞好本工程,基础工程是本工程施工控制的关键。三、工期要求本工程分两阶段进行施工1.第一阶段工程范围:亲水、观光平台(
9、92.612m)与防洪堤L+0.00L+394.431段,总长487.043m。施工时间:2002年10月18日2003年7月10日2.第二阶段工程范围:防洪堤L+394.431L+903.218段,总长508.787m。施工时间:工程开工至2004年2月18日竣工。四、气象XX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根据XX气象台19511999年资料统计(站址:2801N,12040E),本地区气象特征如下:1.气温 累年极端最高气温 39.6 累年极端最高气温 -4.5 多年平均气温 18.0 最高月平均气温(7月) 28 最低月平均气温(1月) 7
10、.82.降水 年最大降水量 2919.8mm 年最大降水量 1103.0mm 多年平均降水量 1721.0mm 日最大降水量 392.7mm 多年日最大降水量25mm的日数18.5天。 降水量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的64.7%。3.风况根据XX气象台(19511995年)资料统计,XX地区常风向为ESE向,次常风向为E向,其频率分别占14.3%和12.1%,强风向为S向,次强风向E向,最大极值风速为29.0m/S。详见表11。XX地区风向的季节性变化大,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2月份多NW向风,频率在1423%,36月盛行ESE向风,频率为2123%,79月以E风为主,频率为1423%。表11 X
11、X气象台(19511995年)测风资料统计表风向项目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C最大极值风速(m/S)13111418261914162976614151812平均风速(m/S)2.12.52.33.23.43.22.52.52.72.21.71.72.13.12.92.1频率(%)4.42.31.11.912.114.36.01.61.60.50.50.82.58.710.63.0284.雾本地区为辐射雾,其次为平流雾。年平均雾日数20.7天,年最多雾日数44天,年最少雾日数2天。5.相对湿度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XX地区平均湿度较大,年平均相对
12、湿度为81%,6月份正值梅雨季节,相对湿度为最高,年平均为89%,12月湿度较低,平均为74%。6.台风根据XX气象台(19611999年)观测资料统计,影响本区的台风平均每年2.5次,79月份为台风影响盛行期,约占总次数的84%,其中尤以8月份最多,占39%。台风对本区的影响一般持续时间为2天,台风时伴有暴雨。五、水文1.潮汐本工程区域的潮汐属非正常规浅海半日潮,XX港是我国著名的强潮地区,瓯江河口平均潮差超过4m,从河口向上游潮差逐渐减小。本工程潮位特征按XX(郭公山)水文站资料统计。 基准面本工程水位以56黄海基准面为起算基面 潮位特征值: 最高潮位 5.47m 最低潮位 -2.40m平
13、均高潮位 2.55m平均低潮位 -1.37m平均潮位 0.58m最大潮差 6.06m平均潮差 3.92m平均涨潮历时4小时45分平均落潮历时7小时40分 设计潮位根据XX(郭公山)水文站实测资料,经P-III型曲线统计分析,求得不同设计潮位如下:100年遇高潮位 5.66m50年遇高潮位 5.34m50年遇低潮位 -2.73m高潮累计频率10%的潮位 3.62m低潮累计频率90%的潮位 -1.88m2.设计洪水瓯江的洪水主要是由梅雨形成,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6月份。设计洪水采用辅仁水文站资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800m3/S。采用P-III曲线适线,辅仁水文站平均洪水流量为10100m3/S,
14、10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26967m3/S。3.波浪本地区的波浪为小风区风成浪。本工程堤线走向为ENEWSW向,经分析,对本工程影响最大的不利风向取为NNEN向。推算设计波浪要素见下表12、13。防洪堤前100年一遇风速,100年一遇高潮位时的波浪要素 表12等深线(m)H(m)H1%(m)H4%(m)H13%(m)T(s)L(m)C(m/s)-6.00.661.541.301.024.0725.66.31-7.00.661.541.301.034.0725.86.33-8.80.661.551.301.044.0725.86.36防洪堤前50年一遇风速,高潮累积频率10%的潮位时的波浪要素表表
15、13等深线(m)H(m)H1%(m)H4%(m)H13%(m)T(s)L(m)C(m/s)-6.00.571.321.120.893.7922.15.85-7.00.571.331.120.893.7922.25.88-8.80.571.341.130.903.7922.45.914.潮流 实测流本区域的潮流属非正规浅海半日潮流。最大测点流速出现在位于港务局5号码头前,该测站(FH#05)的实测最大涨潮流速在表层,流速为229cm/s,流向为256。最大测点落潮流速在0.2h层,流速为209cm/s,流向为96。实测垂线平均最大涨潮流速为196cm/s,流向为251。垂线平均最大落潮流速为17
16、5cm/s,流向为78。测验区域的落潮流历时大于涨潮流历时,落潮流历时为7小时30分,涨潮流历时为4小时42分。 推算最大潮流推算可能最大流速为351cm/s,流向为83。受地形和水深的影响,可能最大流速在同一断面变化较大。5. 河势分析根据河势分析报告可知: 历史上江心南汊分流比为:1970年1月,落潮分流比为15%;1975年10月,流畅分流比为67%;1979年,落潮分流比为69.9%;1984年落潮分流比已达77%;而1999年的实测资料显示,落潮分比已达88%,最大实测流速为2.29米/秒,最大垂线平均流速为1.96米/秒,最大可能流速为3.51米/秒。 特别要强调的是:从2000年
17、1月份测得的水深图与2000年9月份测得的水深图比较来看, 从瓯江南岸五码头至安澜段,距驳岸4050米处,在八个月内刷深达0.52.0米。说明江心屿南汊现在仍处于严重冲刷状态。六、工程地质本工程段共完成勘探孔74个(其中原状土孔27个,标准贯入试验孔15个,分层鉴别孔32个),前期勘探孔3个。(一)地形地貌本工程位于瓯江南岸,解放北路口港监码头段南侧紧靠望江东路,再向南侧为居民住宅和商店、工厂等建筑物,港监码头安澜段沿岸线主要为候船室、商店等建筑物;瓯江岸堤外侧水域现几乎布满了浮码头(个别为固定码头),各类船只停靠、来往频繁,交通十分繁忙。本工程处水下地形自岸侧向外呈坡状倾斜,堤线处泥面标高为
18、-7-12m,沿岸岸线现由直立式挡墙围护。本工程处地貌类型属河口三角洲。(二)不良地质现象1.本工程处陆域表部发育厚1.87.0m的杂填土,主要由碎石、建筑垃圾和粘性土及砂组成。部分区域地下掩埋条石,使区内陆域沿岸线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另外,现防汛堤下有排污管道通向瓯江。本工程处水域在防汛墙坡脚附近抛填了较多抛石和建筑垃圾,部分区域抛石范围向水侧延伸较远,近岸段现主要为浮码头,在码头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码头周围掉落了一些杂物,浮码头外侧现为瓯江主航道,泥面表部一般存在少量碎石,局部区域碎石量较大,主要由运输船只掉落形成,碎石粒径一般28cm,局部有大孤石。2.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文的赋存形式、
19、埋藏和分布情况,本工程处地下水可分二类: 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积层,其透水性和土层的颗粒组成有关,陆域浅部杂填土,灰青灰色中细砂透水性较强,层以下淤泥质粘土及一般粘性土透水性弱。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水位受季节、气候、潮汐和人工地表排水等其他原因影响有所变化,尤其瓯江潮汐对岸区地下水位影响较大,浅部地层受江体切割,地下水与瓯江地表水水利联系紧密,受瓯江地表水潮汐水位控制,岸区地下水位也呈较潮汐的升降变化,或受瓯江补给,或向瓯江排泄,故浅部地下水位变幅较大,最高水位接近城区地面标高。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内,其含水量大小与裂隙发育程度有关,地下水补给主要
20、为大气降水、第四系潜水和地表水。本工程处浅部土层中地下水受瓯江影响,多为中咸水,对一般混凝土有硫酸盐侵蚀性。3.地震烈度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勘察区属东南沿海地震断裂东北段,为少震、弱震区,镇海XX断裂带是区域的主要导震断裂,历史曾发生过多次有感地震,但震级均不大,一般为3级以下地震,曾发生4.75级地震一次。区域的地震频率为133年一次,现代地震活动极微弱,远场地震波的波及影响是本地区的主要震害特征之一。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本工程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根据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程(JTJ22598)本工程处场地土为软弱中软土,场地类别为III类。综上所述,场址为基本稳定区,地震基本烈
21、度为度。4.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本工程岸线全长约911m,不同区段地基构成具有不同的特征: 229#230#、GZ1#330#孔区段为基岩深埋区,该区段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达33.748.9m,其下部的残积土和晚更新世(Q3)堆积的粘土较发育,发育厚度受基底起伏控制,中、上部为全新世(Q4)堆积的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及中细砂。 231#238#、331#340#孔一带为基岩浅埋区,覆盖层厚度0.525.0m,以灰色中细砂为主,在231#、232#孔附近淤泥质粘土及粘土亦较发育。 240#249#、341#349#孔区段为基岩深埋区,该区段揭露土层均为全新世(Q4)堆积的中细砂、淤泥质粘土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防洪堤 施工组织设计 _secret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