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逻辑_以会计信息为基础整合企业信息体系.pdf
《会计的逻辑_以会计信息为基础整合企业信息体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的逻辑_以会计信息为基础整合企业信息体系.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会 计 的 逻 辑 以会计信息为基础整合企业信息体系谢志华(北京工商大学 100037)【摘要】尽管会计存在多种多样的功能,但会计的基本功能之一仍然是一个信息系统。迄今为止,会计界对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认识大多局限在会计自身的范畴,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所揭示的信息。伴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企业必须寻求各种信息的高度集成,自然也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不只是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更应该成为一个与其他信息系统全面融合的系统。本文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内在逻辑的分析,试图找到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全面集成的内在规律和线索,实现以会计信息系统为结果信息、其他信息为原因信息的全面集成的企业信息
2、系统。【关键词】会计逻辑 因果关系链 底层信息 信息集成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已被人们广泛的认可,但是会计信息系统为什么必要、以什么方式形成,特别是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内在关系是什么,不仅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而且在认识的深度上也远未达到它应有的高度。至少我们在两个方面必须进一步做出探讨:其一,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看,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自身存在怎样的生成规律;其二,从企业管理整合的角度看,这种生成规律是怎样使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有机联系在一起,并实现一体化。一、会计的历史和逻辑起点现代会计的产生都是以两权分离作为其历史和逻辑起点。但事实上在两权分离以前会计就已经产生,这说明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仅仅
3、在两权分离后为所有者所必需,而且在两权分离以前也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所必需。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两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必须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提供标准会计信息,而且自然人企业和合伙企业,也必须根据自身要求提供实用的会计信息。所以会计的历史起点并不是从两权分离开始的。所谓历史起点实际上是指最早的会计活动,或者是指最原始的、大量的、普遍存在的会计现象。人类有经济活动就应该存在记录的必要,无论这种记录是观念形态还是依靠载体记录的形态,都证明了这种客观必要。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和现在普遍存在的经济活动都是从个人经济开始的,现在我们常常把这种个人经济的主体称之为个体户(这显然区别于以群体劳动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经济)
4、。这种个体经济不仅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起点,也是当代经济生活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会计的历史起点,当然要从个体经济开始。似乎以个体户为主体的个体经济不需要会计的记录和报告,但是我们却实实在在的看到和感受到个体户自身也在建立着会计的观念架构,并实施某种初级和原始的会计活动,尽管这种活动是以观念的形态存在的,我们从进行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信息的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向在两权分离条件下的所有者报告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会计信息本身是作为管理信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所必需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发现会计信息普遍的存在于以个体经济为特征的各种经济单元中。我们可以以一下简要的模型对
5、个体户的会计观念架构和会计活动进行描述:11会计研究200316一个出售水果的个体户期初投入10000元,尽管他没有资本的概念,但是他却必然存在本钱的概念;期初投入的一万元中的一半可能被个体户立刻用于购买水果,尽管他没有存货的概念,他却必然存在各种货物的概念;剩下的本钱显然处在现金的状态。这样我们就很自然的得到了这个个体户期初的资产负债表,尽管他根本就没有资产负债表的概念。这个表如下:资 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现 金5000负 债0存 货5000所有者权益10000资 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现 金8000负 债0应收款项3000资 本10000存 货2000本年利润3000合 计13000合 计130
6、00这个表是对个体户的本金投入及其使用的原始概念的模型描绘,它对个体户表达了这样一个事实:我投入的钱变成了什么,很显然它与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平衡式所表达的内涵完全一致。当然,会计不仅用来反映期初,更要用来反映期末。个体户便要计算他投入的本金是否收回,是否挣钱。个体户是怎样用会计来确定他的投入本金在期末是否挣钱。他通常采取资产盘点的方式确认是否挣钱,假定盘点的结果如下,并在他的脑子里存在以下观念的表示:这里挣钱的多少是通过以下平衡式来计算得到的:期末总资产-期初投入资本=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本年利润(不考虑税金因素)。在上述个体户原始的会计概念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7、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式不仅是人们关于投入本金及其运用的相互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整个会计逻辑形成的起点,整个会计体系都是以此为基础来形成的,关于这点在后面的分析中将会看到。(2)在原始的会计中并不需要运用复杂的记帐方法,而是直接采用盘点的方式来确认其本金是否收回增值。理由很简单,期初投入本金会形成为资产,通过经济活动所挣的钱会增加资产,只要期末资产超过期初资产或者投入本金就会挣钱,这是会计理论的形成基础。(3)利润的计算或者是否挣钱的确认和计量完全可以通过盘点资产的方式来进行,而无需要通过“收入-支出”的方式来计算。考虑到增减资本和负债的情形,我们可以把上述计算利润的公式进一步扩充为:
8、期末总资产-期初投入资本+本期归还的负债或退出的资本-本期增加的负债或追加的资本=本期利润。之所以能采取这一公式计算利润,原因在于所有的收入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所有的支出会导致资产的减少。传统上人们对会计的起点报表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资产负债表,也有人认为是利润表。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作为起点报表更符合客观实际,一方面个体户对自身财富的增加通常不会以利润的形式来表达,而是赤裸裸的看自身的财产增加了多少,这是人们最早的财富概念,这当然是由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来体现的;另一方面,从人们的思维进程来看,是先有感性思维再有理性思维。资产、负债和资本比之于收入、支出和利润有更多的感性特征
9、,人们极容易直观的认识它。(4)资产负债表是会计报告的最起点的、原始的、基础的报告,所有其他的报告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这种衍生究竟遵循一种什么样的规律,是会计信息系统所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会计的历史起点存在于任何个人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之中,这种起点也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怎样来理解会计的逻辑起点呢?在个体户那里,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永续性和多变性,他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大脑记忆来自动的确定其投入本金是否收回是否增值。如上所述,他必须至少通过盘点的方式来确定本金是否收回或增值。这个过程他就自然而然的运用了会计平衡式来确定本金是否增值及其相应的会计报告,无论这种平衡式及其报告是观念形态还是用某种载
10、体来表达,都改变不了运用会计的本质。从逻辑上说,会计是基于所有者或者其他相关关系人了解投入本金是否收回或增值的必要而产生的。在两权分离以前,所有者的这种需要是通过自身的会计行为来实现的;在两权分离以后,所有者的这种需要是通21会计研究200316过公司的会计报告行为来实现的。这里改变的只是会计行为和提供会计报告的主体,而不会改变会计报告的使用主体。稍稍的差别是,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会计报告的使用主体不仅是所有者而且也是经营者;而在两权合一时,两个主体合二为一。会计之所以存在,从逻辑上说就是所有者为了了解自身投入资本是否保值增值,更一般的说是为了了解投入本金是否收回是否挣钱。由于任何经济主体的经济
11、行为是一个永续的过程,所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不仅要从一个时点或一个时期来判断,更要从一个永续的过程来判断。一般来说,所有者投入本金的收回是以某一时期后的某一时点的资产为物质基础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期末资产有相当于投入本金的数额作为其保全基础;二是期末资产的质量必须相当于投入本金的质量。从前者而言,只要净资产等于投入本金必然保全,这称之为数量保全;从后者而言,要求在数量保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质量保全。这里质量保全是指期末资产的变现能力与投入本金的变现能力完全一致,而投入本金无论其以何种资产形态投入,其变现能力实质就是处于现金状态。由于质量保全涉及资产的变现能力,而且这种变现存在某种不确定性,这就
12、是所谓资产变现的风险。显然,仅仅依靠资产负债表是无法来表达这种变现风险的,但从所有者持续经营的立场出发,判断这种变现风险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投入本金所依以的资产在未来能够变现,简单再生产才能够持续进行,投资才有持续获利的可能。基于这样的考虑,会计报告在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提供关于期末资产是否存在变现风险的报告,也就是会计必须提供关于资本数量保全和质量保全的两种报告。所有者除了了解资本保全外,还必须了解资本是否增值。资本增值表现为一定期间经济活动的结果,所有者当然必须了解这一结果,在两权分离时,经营者也需要向所有者报告这一结果,以解脱其所承担的增值责任。但仅此是不够的,从持续经营的角度看
13、,所有者是一个长期投资人,经营者也需要长期的受聘经营下去。所以,所有者既想了解一定期间的投入本金的增值情况,更想了解投入本金能否持续增值。投入本金在未来是否增值,显然不是已有经济活动的现实结果,而是由未来经济活动决定的,这种未来经济活动存在不确定性,当然就存在风险。这样通过会计来报告投入本金在未来是否盈利就成为所有者的另一个需要。这种需要是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来获得的,而是必须进一步提供投入本金是否持续增值的报告,也就是会计必须提供关于资本是否增值和是否持续增值的两种报告。综上所述,会计的历史和逻辑起点都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既然是起点和基础,就必然有发展或衍生。这种发展和衍生的历史和逻辑
14、轨迹就是报告质量保全的风险和持续增值的风险。二、会计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会计界认为会计的本质是全面的连续的完整的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实质上信息系统并非会计的本质,因为企业还存在许多信息系统。实际上,会计的本质是有关全面的连续的完整的进行确认和计量经济活动的方式,也就是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才是会计的本质。它决定了会计报告的生成基础。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体户在确定其投资的本金是否收回是否增值时,核心是要确定期末资产的多少。在以上的逻辑分析中我们是假定个体户本能的就知道哪些资产是属于自己的。但是,当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业务变得复杂多样和多变时,问题就变得不能靠直觉来判断了。在上述简化的资产负
15、债表中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以下根本的问题:一是哪些资产可以列入某一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二是这些资产应该列入哪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三是这些资产应该列入哪一个具体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四是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的具体数额是怎样确定的。只有将这四个问题全面解决才能编制一个完整的资产负债表。我们也把这四个问题称之为会计的本质问题。它的核心就是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前三个问题属于会计的确认问题,后一个问题属于会计计量的问题。会计确认首先是必须确定所有进入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否归属于报表的编制主体,通常把这个称之为主体确认。就资产而言,主体确认就是要确定资产是否归编制单位所有;就负债而言,主体确认
16、就是要确定负债是否由编制单位来承担;就所有者权益而言,主体确认就是要确定哪些资本投入主体对编制单位享有控制权并承担破产风险。在两权分离之前,投入本金的主体和企业主体是合而为一的,这里所有权主体既可以是指投入本金主体也可以是指企业主体;当两权分离后,投入本金31会计研究200316的主体和企业主体是分离的,所以会计确认的主体到底是何者,就必须作出进一步研究。从理论上讲,两权分离时,由于实行有限责任制度,投入本金主体的财产与企业主体的财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所以主体确认是围绕企业来进行的,企业拥有法人所有权,当然企业就可以成为主体确认的一个所有权主体。当两权分离的企业成为主体确认的主体时,主体确认
17、将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形是单一的法人企业,以这一主体来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为单一主体报告;第二种情形是由多个法人企业组成的集团,以这一主体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为合并主体报告,也称之为合并报表;第三种情形是对一个单一的法人企业进行分拆,形成多个分支机构。以某一分支机构为主体编制的会计报告为分部报告。可见,会计的主体确认是随主体的性质不同而使得资产归属、负债承担和资本控制的主体确认也不同。当主体确认完毕后就能够认定所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否归属于某一主体,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确定某一主体的本金是否收回是否挣钱,因为尚未考虑时间的因素。不同资产的使用期和不同负债的偿还期是不同的,而所有者要求分期计算利
18、润,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确认的问题。时间确认包括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是分期假设,也就是对有着不同的取得、生成和使用期资产进行划期统一,结果就会产生两种情形,有的资产在当期已经取得、生成并被全部使用,当然就可以在当期的资产负债表中全部反映;有的资产在当期只是部分的取得、生成,并只是部分使用,是否应该在当期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会计原则,即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显然权责发生制是按资产的取得、生成和被使用的程度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而收付实现制是按照收付款项的多少来确认的。时间确认第二个假设是持续经营,也就是在进行划期统一的条件下,我们也必然面临这样的问题:有的资产的取得、生成和使用会延
19、续到所划定时间的以后时期,而另一些资产的取得、生成和使用则在当期发生。显然考虑到前者,如果我们假定经营活动不能持续进行下去,我们就不能将这些资产的取得、生成和使用延续到以后各期。事实上任何企业都是必须持续经营的,但这种持续经营能否真正实现确实存在很大的风险,面对这种风险会计上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一种是稳健的观念,一种是激进的观念。在稳健的观念下都希望提前把未来不确定的风险予以规避,相应就产生了可以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入的会计原则,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要将资产中存在的潜亏提前作为损失体现,而资产中存在的潜盈则不作为收益体现;在激进的观念下其做法相反。基于分期和持续经营的假设,会计上产生了预提和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会计 逻辑 会计信息 基础 整合 企业信息 体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