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pdf
《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任世驰李继阳(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100081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100872)?摘要?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真正根源是物价变动对会计计量的持续冲击。公允价值会计的核心是按照各个报告时点上的现行市价调整账面记录,通过动态反映使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始终保持一致,目标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反映,是?会计的重心是计量?的回归。它与按?目标导向?路径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在会计本质(信息系统)、会计目标(决策有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和可靠)等各个方面是冲突、矛盾的。构建于信息系统论和历史成本原则之上的当代会计理论,与公允价值会计着眼于真实反映的思想相悖。公允价值会计的出现是对
2、传统会计理论的颠覆,因此必须系统反思和重构当代会计理论。?关键词?公允价值当代会计理论反思重构一、前言1990年 9月,时任 SEC主席理查德?布雷登(Richard Breeden)在美国议会发布讲话时说:?历史成本形成于一个与现在大量市场参与者相互作用的经济环境大相径庭的背景下。?在这种环境下继续使用历史成本是不恰当的,它会减少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于永生,2007),并力荐在银行会计中使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代替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制定自此正式展开,并逐渐得到广泛认可。会计中公允价值的使用实际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将市价计量(或以市价为基础进行账面价值调整)算作公允价值计量,那
3、么公允价值的使用可以追溯到 19世纪末持续 30年的通货紧缩时期?。会计上正式提及公允价值概念是 1953年会计程序委员会(CAP)的第 43号会计研究公报?。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时代于 1960年代末?、以及 1973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负责制定会计准则以后?,都曾多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衍生金融工具盛行以后,因其价值衍生、无(或极少)初始投资、未来交割等特征,给会计计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中,历史成本的无能为力暴露无遗。以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不仅无法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甚至会扭曲真实的财务状况和收益,误导会计信息使用
4、者。因此,改革历史成本计量成为当务之急。布雷登的讲话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在 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因为具有?顺周期效应?被指责为?放大了金融危机,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信心?而饱受争议。但理论研究和经验事实证明,公允价值计量并非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最终得以保留。13?1900年前持续 30年左右的物价下跌时期,美国会计界普遍流行通过重估进行资产账面价值调整。1900年以后物价开始止跌回升,并持续上涨,这一做法也一直持续使用到 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发生,并被指责为导致大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1953年,CAP在第 43号会计研究公报(ARB 43
5、)?会计研究报告的重述与修订?中,要求?当无形资产通过证券交换取得时,其成本应当考虑其对价的公允价值或给予财产的公允价值?。从 1969年开始,APB曾分别在第 14、16、18、21号意见书和第 4号公告中使用和定义公允价值。据统计,1973年 FASB制定会计准则以后,至 1980年代中期,发布了 30个左右涉及公允价值运用的会计准则。经过此次金融危机风波,公允价值使用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后,未来的公允价值使用必将更为迅速、普遍、广泛(以稳妥为前提)。而痛定思痛以后,为保证公允价值会计的健康发展,深入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并以此指导公允价值
6、会计实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必要,也更加迫切。二、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的特征(一)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历程与启示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正式展开于 1990年时任 SEC主席理查德?布雷登的讲话发表以后。SEC认为,只有公允价值才是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计量属性,甚至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因此竭力提倡以公允价值进行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但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其深刻根源则是会计计量中面临的价格变动。这一点从此前几十年物价波动中对历史成本计量的持续讨论以及 20世纪 50年代开始的公允价值运用可以看出端倪;衍生金融工具只不过放大了物价变动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加速了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进程而已。?会计的重心
7、是计量?(IrijiYuj,i1975),会计的最基本和核心职能就是通过货币计量(表现为计价)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会计的反映或核算职能)。虽然信息系统论出现以后,结合有效市场理论,会计?决策有用?目标下的信息观大行其道,理论界大肆展开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研究,但 20世纪 8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却使脱离计量基础研究信息含量的谬误一览无余。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向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转换,就是会计理论中决策有用的信息观失败的直接表现,同时也再次证明了?会计的重心是计量?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自 1991年 FASB接手制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来,在 1991?2000年期间,FASB一直
8、致力于从现值计价的角度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并于 2000年 2月发布了这一阶段集大成的第 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在 SFAC No?7中,FASB指出,现值计量的唯一目的是在无可观察市价的情况下,通过?捕捉?各种因素去合成可能存在的市价,而现行市价就是公允价值;同时发现,现值计量的范围是极其狭窄的,它仅仅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初始计量、以及新起点计量和摊配技术(FASB,2000)。因此,单纯从现值计量角度研究公允价值计量,显然不能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所以,2003年 6月 FASB重新启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研究,此后历时三
9、年有余,三易其稿,最终于 2006年 9月发布了第 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虽然 FASB开篇就声称该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并无创新,仅仅是对此前 30多年来各个会计准则和概念公告(甚至包括 APB意见书)中分散、零乱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系统梳理,但该准则实际上仍有不少新意,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主要方面:一是该准则发布了新的公允价值定义,并以该定义为基础对此前在不同准则和第七号概念公告中发布的公允价值定义进行统一;二是提出了脱手价计量目标,明确指出公允价值是现行市价中的脱手价;三是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参数的可靠性,将公允价值进行分级,并规定不同级次的公允价值披露
10、要求不同,公允价值级次越高(即可靠性越差),披露要求越严格,要求披露的内容越多;四是一改此前的观点,转而承认依据不断变动的市场价格进行账面价值调整(即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是可靠的,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发生了质的变化。纵观 FASB30余年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和运用,可以发现,FASB从来就强调公允价值计量就是现行市价计量,而现行市价就是公允价值?甚至在更早的 CAP和 APB时代也是如此。而公允价值计量之所以困难,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14?FASB的现值计量研究肇始于 1988年启动的一个现值研究项目。1991年接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以后,承接原来的现值计量研究,FASB最初打算
11、借助经济学的资产计量方法,从现值计量角度研究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并一直延续到 2000年。一是部分交易在初始计量时没有现行交易价格(即现行市价)可以取得,如非货币性交易、衍生金融工具和某些特定类别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发生时入账价格(即公允价值)如何确定成为一个难题;二是随着初始交易完成后价格的后续变动,后续计量是否进行、后续计量中可靠性如何解决,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二)公允价值会计的特征分析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虽然直接诱因是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但归根结底是由物价变动引起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是要及时反映会计主体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动,并以变动后的市场价格为基准和参照,动态地调整账面价值,使
12、会计账面价值与各个报告时点上的实际价格始终保持一致,从而达到真正的真实反映。因此,这种以市场为基准和参照的动态反映,又被称作?盯市价格?(m ark-to-market price)计量。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相比,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有着迥异的特征:第一,在计量属性上,公允价值会计坚持价值计量。从 FASB一直以来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就是现行市场价值,而现行市场价值的度量标准是现行市场价格(现行市价)。公允价值计量的这一特征,将会计计量属性从传统的?价格?转向了?价值?,是科学的计量属性讨论的开始;?第二,公允价值计量的革命性变革,是在会计反映观上坚持动态反映,摒弃历史成本
13、会计?刻舟求剑?式的静态反映方式。这一变革,要求在交易完成以后的各个后续报告时点上,不断地将各时点的现时价值反映出来,并以此为基础调整账面记录,从而保证账面记录与实际状况始终相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反映真实;第三,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会计反映的真实性。它强调计量是会计的重心,要求通过动态计量达到真实反映;通过真实反映实现真实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这一点既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也是衍生金融工具盛行以后,会计屡受指责、并要求变革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根源。第四,公允价值会计是?会计的重心是计量?的回归。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都是一个计量过程,而不是历史成本会
14、计模式所奉行的摊配过程。而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割裂、实账户和虚账户分离的问题可以得到彻底解决,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之间天然的勾稽关系重新得到确立。三、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的冲突分析FASB在 SFAS 157的?总结?(Summ ary)中,就该准则与 FASB概念框架的关系专门谈到了几点:(1)公允价值计量框架是在考虑了 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制定的;(2)该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定义考虑了 SFAC No?6?财务报表的要素?中资产和负债的概念以及市场参与者的情况;(3)该准则还进一步阐明和/或重新考虑了 SFAC No?7?在会计
15、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某些方面的指南,并将在委员会的概念框架研究项目中考虑修订第七号概念公告的必要性;(4)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提供,与 SFAC 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所提出的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一致的。FASB在 SFAS 157中的特别声明,其实是要说明两点:第一,SFAS 157与 FASB的概念框架在总体上是一致的;第二,SFAS 157中的内容,与部分概念框架可能存在冲突,比如 SFAC No?7(甚至可能包括SFAC No?6中的资产、负债概念等),所以未来存在修订 SFAC No?7(等概念公告)的可能。虽然 FASB已经意识到了以 SFAS 157为代表的公允
16、价值计量准则与现行会计理论体系(以概念公告为具体表现形式)存在的可能冲突,但对二者冲突程度的认识仍然远远不够。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和公允价值会计中蕴含着的对当代会计理论的颠覆,或许是 FASB根本未意识到的。15?实际上自货币经济和货币作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单位以来,会计始终是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以前的计量属性讨论,基本上都庸俗化为各种价格的讨论,在会计计量属性的讨论中,关于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本?糊涂账?。注重计量、强调通过动态计量达到真实反映的公允价值会计,无论在局部和整体上,与当代会计理论体系都是相互冲突、互不相容的。(一)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的局部冲突公允价值
17、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的局部冲突,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计量与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代表的当代会计理论,在诸多细节方面是相互矛盾或不相一致的。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1)就公允价值计量与 SFAC 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而言,公允价值会计强调计量,坚持真实反映,因此真实反映事实上成为会计的根本目标;SFAC No?1曾将会计的首要目标界定为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即会计信息具有导致信息使用者作出差别决策的能力;公允价值会计虽然声明公允价值是更相关的计量属性,但公允价值计量本身追求的并不是决策有用,而是真实反映,通过真实反映,做到不误导信息使用者,自然地达到与决策相关。因此,从深层次分析,公允价值会计
18、的目标和 SFAC No?1所提倡的会计?决策有用?目标并不一致。(2)就公允价值计量与 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言,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动态反映,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反映;以此为基础,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再是矛盾的,可靠是相关的基础,而相关则是信息具备可靠性后自然的结果。FASB 曾认为,某些时候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可兼得,而FASB更偏重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对 FASB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是一次颠覆。(3)就公允价值计量与 SFAC No?6?财务报表的要素?而言,公允价值会计从来就坚持现行市场价值计量,而现行市场价值的计量标准是现行市场价格,这种计量
19、始终坚守?现在?时点,而不是面向未来计价;在 SFAC No?7的现值计量中,FASB曾明确指出,现值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并且专门说明,即使通过现值计量需要使用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信息,但其目的也是通过估计未来?捕捉?其现在价值;而 SFAC No?6中的两个基础性要素?资产、负债的定义,都强调?未来经济利益?,两个要素的定义都是面向未来的。虽然 FASB在 SFAS 157中特别说明公允价值定义与资产、负债定义不矛盾,但二者在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仍然一目了然。(4)就公允价值计量与 SFAC No?5?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而言,其冲突更为明显。SFACNo?5提出了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
20、成本、现行市场价值、可实现(结清)净值和现值等五种计量属性,其核心是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会计计量传统;而公允价值计量则是对历史成本计量的彻底否定和颠覆,其核心是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全面取代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二)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整体冲突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整体冲突,表现在公允价值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构成的当代会计理论体系是相互矛盾、格格不入的。FASB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由 1978年以来发布的 SFAC 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SFAC No?6?财务报表的要素?(对 SFAC No
21、?3的修订)和 SFAC No?5?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构成。这一理论体系的特征,FASB和研究者认为是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和导向进行演绎,其构建路径可以概括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为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需要划分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反映?分类计量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遵循这一理论体系,FASB将会计对象划分为十大要素进行分类核算;当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因遭受物价变动的挑战而备受指责时,则采用历史成本以外的其他计量属性作为权宜的选择,包括发布了 SFAC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
22、作为 SFAC No?5这一计量公告的补充。16?见 SFAC No?6中的资产和负债定义。而深入分析和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特征和目标,可以发现,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所遵循或要求的会计理论,与 FASB构建的上述当代会计理论是完全背离的。如果参照当代会计理论的构建思路,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体系及其构建路径可以大致概括如下:?(会计的重心是计量?)会计的目标是真实反映(真实的计量结果)?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的根本要求(特征)?划分会计要素分类反映?分类计量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现行市场价格)?。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真实反映成为会计信息的根本特征;具备真实性的会计信息,才能不误导信息使用者,自然地会对使用者的决
23、策有用。有用(相关)不是会计的目标,而是会计信息具备真实性以后自然达到的结果。四、当代会计理论及其构建基础反思(一)当代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发展脉络分析1.当代会计理论体系分析FASB和研究者认为,FASB构建的当代会计理论包括五个层次。见图 1:图 1FASB的会计理论结构层次图对于这一理论结构,FASB和研究者将其概括为?目标导向的会计理论体系?,以与此前按?假设?原则?以及?会计本质导向?等构建路径建立的会计理论体系相区别。按照?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会计是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系统论认为,任何人造的系统,都有系统特定的目标。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当代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构建起来的会计
24、理论体系,实际上表现如图 2的五个层次:图 2FASB实际的会计理论结构层次图在这一体系中,会计的本质(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决定了会计的目标(信息对决策有用);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特定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从技术层面看,是一种分类计量(即核算)行为,因此必须对会计核算对象进行合理分类、科学计量,分类的结果就是会计对象要素;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如何准确计量各会计对象要素,以满足决策有用目标?准确的会计计量依靠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当代会计理论主要坚持历史成本基础以及实现、配比原则)。因此,当代会计理论的构建,虽然名为?目标导向?,实际上仍是?本质导向?,遵循的
25、构建路径如下:?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与计量?。2.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分析17以?目标导向?为特征的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路径?,与 FASB构建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历程是完全一致的?:(1)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正式提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对会计本质进行了全新界定;(2)承接 AAA的会计信息系统论观点,以及特鲁布鲁德委员会(Trueblood Group)的研究报告,FASB在其成立后发布的 SFAC 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1978)中,在承认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提出?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3)在两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允 价值 当代 会计 理论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