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供水地区水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pdf
《引黄供水地区水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黄供水地区水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给水排水 引黄供水地区水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孙韶华贾瑞宝张诺王明泉李力徐征和吴俊森刘建广杜斌(济南市供排水监测中心,济南 ;山东大学,济南 ;济南大学,济南 ;山东建筑大学,济南 )摘要针对黄河下游地区引黄供水系统监测识别技术落后、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特征污染物不明确等现状问题,开展了针对藻、有机污染物、有害微生物等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优化构建了城市供水水质风险识别集成技术体系,研发了水质保障能力综合评估系统,建立了引黄供水系统水质数据库及污染物“四级”控制体系;研究成果整体应用于山东省引黄供水系统水质风险识别与评估,明确了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及工艺应对技术方案。关键词引黄供水系统特征污染物水
2、质风险识别评估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目前,我国以黄河水为饮用水源的大中城市有国家水 体 污 染 控 制 与 治 理 科 技 重 大 专 项();山东省“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多座,通过有效引用黄河水,较好地缓解了当地水资源压力。但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跨界污染,作为饮用水源的引黄调蓄水库富营养化严重,呈现出低浊高藻高臭味、溴离子及小分子有机物含量高等水质特征,水 给水排水 厂现有常规处理工艺不堪重负,加之受管网陈旧、管材质量等影响,管网水质稳定性差,二次污染严重,饮用水水质难以满足新国标要求,城镇居民对水质问题的
3、投诉越来越多。山东位于黄河的最下游,同中上游沿黄城市相比,面临的水污染更加严重,水质问题更具有复杂性和典型性,因此对引黄供水系统“从源头到龙头”水质安全风险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进而为水源水质改善、水厂工艺改造以及管网水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区域性重大科技问题。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课题针对黄河下游地区引黄供水系统水质安全现状,研发建立了高灵敏度、高效能城市供水水质风险识别评估技术体系,依托济南、东营等“十一五”水专项配套建设的示范工程,对课题主要研究成果进行集成应用。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所示。在现行有效水质标准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特征污染物的化学识别、生物毒理识别关键技术,通过
4、优化改进和技术集成,建立污染物检测识别与工艺应对技术体系;研发宽光谱快速识别、水流水质模拟风险源筛选关键技术,建立水源水质风险识别、快速预警和水源调控应对技术体系。课题建立的检测评估体系在山东省得到应用示范,对引黄供水地区污染物开展了全面筛查,在示范城市引黄供水系统进行了水质风险识别与分析,并重点评估了示范工程运行效果,构建了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综合管理的集水质评价、应急模拟、日常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引黄供水水质保障能力综合评估系统。图课题技术路线关键技术成果 特征污染物识别、转化规律与工艺应对技术针对现有供水水质检测技术落后,特征污染物识别技术体系不完善问题,研发藻类及臭味物质、痕量有机物、毒性物
5、质等水质风险污染物检测关键技术,优化建立了完善的特征污染物检测识别集成技术体系,开展引黄供水全流程水质监测与评估,查明引黄供水系统各环节存在的主要水质风险,摸清各风险污染物在水源、水厂、管网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提出城市供水工艺应对技术方案。藻及其代谢产物检测技术课题研究改进了氮同位素分析、叶绿素检测以及臭味物质检测关键技术(见表),优化了藻污染检测方法体系,为藻类暴发成因分析、藻及藻致臭味物质的演变转化规律研究提供技术支持。表藻及其代谢产物检测技术的优化改进方法创新点技术特点氮同位素分析改用离子交换色层法和蒸馏法结合的预处理技术方法简便高效,可同时处理多个水样,且不会引起氮同位素分馏叶绿素检测改
6、用超声波提取同步荧光法联用技术方法快速灵敏,消除了常见色素干扰问题,线性范围为 ,检出限为 ,加标回收率在 之间臭味物质检测优化了嗅阈值、臭味层次分析法(法)、感 官 分析法;改用全自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实 现 了 臭 味 感 官 评价与 致 臭 物 质 定 量 检测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方 法 的 准 确 性 和 精密度。监测显示,引黄水库藻总数年平均值均在 万个以上,最高可达 万个。蓝藻与硅藻是两大类主要优势藻,并具有季节和空间分布特征,春季硅藻占优势,夏季蓝绿藻占优势;引黄条渠内主要优势藻种为蓝藻,经沉砂沉降后,水中蓝藻、硅藻、绿藻、隐藻、金藻共存。对于氮磷物质与藻类生长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7、,调研结果显示引黄水库属高氮磷比型中营养水体,硝酸盐氮为氮存在的主要形式,正磷酸盐含量占总磷含量的 以上;藻类生长与氮磷比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氮营养相对较给水排水 为充足,磷可能是藻类繁殖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因此,水源管理要涵盖引黄闸条渠沉砂调蓄水库各个环节,建立引黄水库监测预警系统,从“源头”上降低氮磷污染,在条渠、沉沙池内建立人工湿地或生态浮岛,加强调蓄水库生态综合管理,在水库末端取水区域建设原位净化设施和应急处理设施,最大限度地抑制藻类生长,降低微囊藻毒素等胞内代谢产物含量,以减轻水厂后期处理压力。引黄水源系统臭味来源非常复杂,藻类为首要“元凶”,还可能与放线菌和其他人为致臭等因素有关。研
8、究显示,引黄水库臭味类型主要为土霉味和鱼腥味,一年四季常年存在,尤其是夏季更加严重,主要致臭物质为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针对藻致臭味风险,建议在水厂预处理环节增设粉末活性炭应急处理系统,水厂工艺改造时优先选用气浮、浮沉浮滤一体化、臭氧生物活性炭、紫外过氧化氢催化氧化等常规工艺强化或深度处理工艺技术。特征有机物筛查分析技术针对引黄供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风险,课题研发了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处理性分析方法,优化建立了痕量有机物检测方法体系,可用于引黄供水系统中特征有机物的快速识别与准确评估。溶解性有机物可处理性分析技术按有机物(以总溶解性有机碳 计)能否在一定时间内被过量活性炭吸附,可将有机物分
9、成吸附性有机物()、难吸附有机物();按有机物能否在一定时间内被微生物所降解,可将有机物分成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或 )、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等,不同类型有机物含量测定方法步骤如图所示。图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可吸附性、可生物降解性测定程序监测显示,引黄水厂原水耗氧量为 ,含量在 范围内,含量为 ,总 在 之间,及 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原水总 的 及 ,而可混凝去除性溶解性有机物()占原水总 的 ,占原水总 的 (见图)。可见,原水的有机物可吸附去除性好,可生物降解性差,可混凝去除性差。因此,水厂水处理工艺要提高这类原水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建议采用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工艺。图山东省引黄水厂进水有机物
10、可处理性分析 基于大体积水样前处理方法的痕量有机物快速筛查技术现有样品处理技术富集倍数低、回收率差、繁琐费时,课题组研发了具有高富集倍数的大体积水样前处理装置,实现了对水中痕量有机物的高倍富集与纯化,并可同时用于有机污染物筛选和毒理学评价,具有富集倍数高、有机试剂用量少、高效快速等特点。同时结合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吹扫捕集、顶空进样等前处理方式,研发了多功能多组合预处理集成技术,建立了饮用水中痕量有机物色谱质谱筛查方法体系。调研分析表明,引黄水厂进厂原水痕量有机物以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丁基化羟基甲苯、萘、甲基萘、二十四烷、二十烷、三苯基磷酸盐及苯系物为主。经水厂工艺处理后,
11、出厂水耗氧量为 ,含量在 范围内,含量为 ,与进厂原水相比,有机污染物总量有所下降;痕量有机物以一氯二溴甲烷、三氯甲烷、三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三苯基磷酸盐、萘、甲基萘、,二氯苯及苯系物为主。尽管出厂水中 给水排水 部分有机物得到了消减,但并不能完全去除水中的痕量有机物,同时由于加氯消毒原因,出厂水中出现了新的化合物种类,如一氯二溴甲烷、三溴乙酸等。建议水厂提标改造时,优先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臭氧催化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等处理技术;同时优化消毒工艺,尝试二氧化氯、紫外氯胺、紫外液氯等联用技术。生物毒理识别技术针对城市供水生物识别技术不完善、毒性污染物评估方法欠缺
12、等现状,建立了引黄供水系统特征污染物生物毒理学评价体系(见表),可实现引黄供水系统水质综合毒性的评价及有毒有害微生物的定量检测。表生物毒理识别技术方法建立方法优化改进特点基 于 生 物个体细胞三级 检 测 的 饮用 水 综 合 毒性评价技术基于单项毒理学检测技术,在个体、细胞、三级水平开展污染物生物检测,并针对遗传毒性,选择微生物细胞、植 物 细 胞、动 物 细胞三种细胞类型,利用 效应、微核 试 验、彗 星 试 验组合 进 行 毒 性 综 合 评 价。鉴于各类毒性评价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选择六价铬离子做标准毒性参考物质。采用组合试验,兼顾不同的细胞类型(原核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和不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供水 地区 水质 风险 评估 技术研究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