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条文说明).doc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条文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条文说明).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条文说明)关键字:路灯,照明,城市照明,道路照明,设计标准,条文说明,最新标准,行业标准,标准,免费下载,CJJ,CJJ45-2006,J627-2006.4当前位置:路灯行业网首页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条文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条文说明TOP 前言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经建设部2006年12月19日以建设部第531号公告批准、发布。本标准第一版的主编单位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加单位是北京供电局北京路灯管理处。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
2、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在使用中如发现本条文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函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邮政编码:100044)。TOP 目录1 总则382 术语393 照明标准403.1道路照明分类 403.2道路照明评价指标 403.3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标准值 413.4交会区照明标准值 433.5人行道路照明标准值 434 光源、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454.1光源选择 454.2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 465 照明方式和设计要求485.1照明方式
3、 485.2道路及与其相连的特殊场所照明设计要求 495.3道路两侧设置非功能性照明时的设计要求 566 照明供电和控制576.1照明供电 576.2照明控制 597 节能标准和措施627.1节能标准 627.2节能措施 64附录A路面亮度系数和简化亮度系数表 67TOP 1总则1.0.1 本条为指定本标准的目的。1.0.2 本条为本标准的使用范围。本标准只包括那些与城市道路关系密切的特殊场所,而不是全部特殊场所。1.0.3 本条为城市道路照明的设计原则。1.0.4 本条为本标准与其他相关标准的关系。TOP 2术语本章列出了本标准所采用的专门术语,分别参考了建筑照明术语标准JGJ/T119、国
4、际照明委员会以及一些国家的相关标准或规范。TOP 3照明标准3.1 道路照明分类3.1.1 城市道路照明根据道路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分为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和人行道路照明两类。由于这两类照明的评价指标及数值要求都有很大不同,因此要分别进行规定。3.1.2 本条为城市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的分级。本标准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对城市道路的分类,并结合道路照明本身的特点,将城市机动车道路照明按快速路与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分为三级。3.2 道路照明评价指标3.2.1 本条规定了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的评价指标。(1) 本条中规定把亮度作为道路照明的评价系统,即以亮度为依据指定道路照明标准。这似乎由于机
5、动车驾驶员行车作业时,眼睛直接感受到的是路面亮度而不是照度,因此以亮度为依据制定标准更为科学合理。目前国际照明委员会和世界上多数国家也都是以亮度为依据制定道路照明标准。(2) 本条中规定在把亮度作为道路照明评价系统的同时也接受照度这一评价系统。这是针对我国国情而采用的一种过渡办法。在国际上也有这种类似的作法,如IESNA(北美照明工程学会)在其2000年颁布的标准中也规定了亮度和照度两套评价系统和标准值。但是在有条件进行亮度计算和测量的情况下,还应以亮度为准。(3) 本条所规定的亮度评价系统的各项评价指标与CIE相关文件中的规定相同。与我国原来的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1相比,增加了
6、亮度纵向均匀度和环境比指标,而眩光限制则采用了阈值增量指标。根据我国目前大多数从事道路照明设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单位的水平,进行这样的修订是可行而且能够被接受的。3.2.2 本条规定了人行道路照明的评价指标。人行道路的使用者主要是行人,行人的视觉工作特点与激动车驾驶员不同,而且不能规定统一的观察位置,路面的反光特性又有很大不同,因此采用亮度指标是不合适的,所以此处采用了照度指标。CIE、IESNA以及日本等组织和国家在其相应的标准中也有相同的考虑和规定。人行道路上行人的一项重要的视觉活动是看清对面来人的面部,这需要提供适当的垂直面上的照明,并且通常是以半柱面照度指标来评价,考虑到本标准使用者目前
7、的接受程度,本标准中采用了垂直照度评价指标。3.3 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标准值3.3.1 本条规定了设置连续照明的机动车交通道路的照明标准值。(1) 本条的亮度评价系统标准包括路面平均亮度、亮度总均匀度、亮度纵向均匀度、阈值增量以及环境比的标准值。这些数值的确定参考了CIE、IESNA等国际照明组织以及一些国家的照明标准,实现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照度评价系统则规定了路面平均照度及照度均匀度的标准值。(2) 标准数值的提出还充分考虑了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道路照明状况。通过对国内部分城市道路照明的调查和现场实际测量,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部分城市一些新建道路的平均亮度(或照度)已达到或超过本标准所
8、规定的高档值的要求。预计经过一段时间,通过各方的努力,我国城市的道路照明完全能达到本标准的要求。此外,制定本标准的目标是要求在若干年后本标准的水平不落后,因此本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标准值是恰当的。(3) 本标准中规定的平均亮度(或照度)值是维持值,这一点与CIE的规定有所不同,同样的数值在CIE推荐标准中称之为最小维持值。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数值基本上是满足机动车驾驶员视觉作业要求的合理数值,再提高路面亮度水平对驾驶员的视觉作业没有太多的帮助,反而会造成能源浪费、光污染、光干扰等负面问题。目前,国内有一种追求“越亮越好”的趋势,这已成为认识上的一大误区,需要加以纠正。进行照明设计时,应以这一数值为基
9、准,避免进行更高亮度的攀比。(4) 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路面的亮度水平和路面材料有很大关系。同样得到1cd/m2的平均亮度所需要的平均照度在各种路面上是不一样的,严格说来还与路面的磨损程度、灯具的配光类型等因素有关。由于我国城市中的多数道路都采用沥青路面,也有一些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便于设计人员使用,本标准中只给出了适用于沥青路面的平均照度值,若系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其平均亮度系数约为沥青路面的1.4倍,故其所需的平均照度约为沥青路面的70%。(5) 表中的各项数值之所以仅适用于干燥路面是因为路面的反光特性在潮湿状态下和干燥状态下有很大的不同,干燥状态下的照明指标在潮湿状态下就达不到,比如亮度总均
10、匀度,干燥状态下为0.4的路面在潮湿状态下要达到0.2都很困难。因此对潮湿路面要另外规定一套指标。但是由于在国际上的研究工作也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在本标准中不考虑潮湿路面的照明问题。(6) 本标准中对同一级道路规定了两种平均亮度值和平均照度值,即低档值和高档值。3.3.2 道路照明的诱导性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但由于它不能用光度参数表示,故不包含在表3.3.1中,而将其单独列为一条。3.3.3 道路照明标准值是根据车辆行驶速度、交通流量等因素来确定的,与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由于我们国家还缺乏交通流量、交通事故与道路照明关系的详细调查统计和分析资料,而且,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规模小
11、的城市,车辆的数量也会相应地少,这是客观事实。因此为了合理地配置资料和节省能源,本标准作出了一般中小城市可选择照明标准中的低档值的规定。3.3.4 本条所言交通控制系统是指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方向标志以及道路标志等。道路分隔设施是指道路中间或两侧的分车带以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其他分隔设施,如护栏等。若交通控制系统和道路分隔设施完善,不同类型的道路使用者的分隔状况良好,则机动车驾驶员在作业时可以在很放松的心态下操作,精神压力较小,因而对照明要求可以适当降低,此时可以采用低档值;反之宜采用高档值。3.4 交会区照明标准值3.4.1 本条规定在车辆交会区宜采用照度作为评价指标。这是由于在
12、交会区车辆密集,驾驶员往往看不到前方路面,只能看到前方车辆的车身和车尾部,此外,交会区的道路形式及灯具布置比较复杂,路面亮度难于计算,因而无法采用路面亮度指标来进行照明评价。本标准所规定的交会区的照明水平和交会的主要道路的照明水平成正比,而且比平常路段高出50%100%。在作这样的规定时,重点参考了CIE和IESNA等标准。为了使交会区的照明水平和交会前路段照明水平相匹配,也规定了照明标准的高档值和低档值。3.5 人行道路照明标准值3.5.1 本条规定了商业区和居住区主要供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的人行道路的照明标准值。在作本条规定时,重点参考了CIE、IESNA、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国家组织的照明标
13、准及技术文件。由于在同一个商业区或居住区内往往有许多道路,而且各条道路上的行人流量又不一样,因此,在进行照明设计时应根据行人流量选取不同的照度值。3.5.2 本条是对机动车交通道路一侧或两侧设置的非机动车道路的照明要求。当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道之间没有分隔(即为单幅路)时,应统一执行机动车道路的照明标准;而当两者用分车带进行分隔时,根据环境比参数要求,非机动车道路的照度值宜为相邻机动车道路照度值的1/2。3.5.3 本条为对机动车交通道路一侧或两侧设置的人行道路的照明要求。当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混用时,宜执行非机动车道路的照明标准;而当两者分开设置时,依据环境比的要求,人行道路的平均水平照度宜为非机
14、动车道路平均水平照度的1/2,如果按此办法得到的水平照度低于5lx时,则执行5lx的照度标准。本标准把5lx作为各类道路照明水平的下限。TOP 4 光源、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4.1 光 源 选 择4.1.1 本条为道路照明设计中选择光源时应符合的规定。(1) 通过对各种光源性能参数的比较,同时考虑道路照明的要求,高压钠灯具有光效高、寿命长,显色性也符合一般道路照明要求的特点,所以将高压钠灯作为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的首选光源,可在各类道路上使用。如果从光源发光效率的角度来看,低压钠灯是目前光效最高的光源,但它的显色性不好,而且高压钠灯的光效仍在不断地提高,比较而言,低压钠灯已无优势,而且,我国也从
15、来没有生产过高质量的低压钠灯。所以,本标准不推荐在快速路使用低压钠灯。高压汞灯的光效较低,而且光衰也比较严重,通常情况下也不予推荐。(2) 商业区和居住区的人行道路照明光源,可考虑选择金属卤化物灯、细管径荧光灯或紧凑型荧光灯,因为这些光源的显色性好,并且在居住区环境要尊重人的感受,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这些光源的发光效率也比较高。(3) 对颜色识别要求较高区域的机动车交通道路,出于显色性方面的考虑,推荐使用金属卤化物灯。研究工作的结果表明,与高压钠灯相比,金属卤化物灯光源的光谱分布有较高的蓝绿成分,因此,在道路照明(非明视)条件下可以产生更高的可见度,因此达到相同的视觉效果所需要的光源功率
16、,金属卤化物灯就要比高压钠灯低很多。但是这方面的相关工作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取得可以推广的成果。所以在本标准中推荐使用金属卤化物灯是基于它具有良好的显色性而不是考虑它可以产生较高的可见度。4.1.2 由于自镇流高压汞灯和白炽灯的光效过低,使用这些光源会造成能源的浪费,而且路面的照明水平也很难达到标准的要求,因此,本标准规定不应采用这两类光源。4.2 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4.2.1 道路及与其相关的场所使用的灯具按用途可分为功能性灯具和装饰性灯具。在机动车道上,只有采用装有重新分配光源光通量的反光器或折光器等控光部件的功能性灯具,才能保证路面上的照明数量和照明质量符合本标准的要求。之所以在快速路
17、、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不同级别的道路上选择不同截光类型的灯具是为了定性满足它们对眩光限制的不同要求。如果要确认是否能满足眩光限制的定量要求,则要通过计算来确定。4.2.2 在禁止机动车通行的商业步行街、人行道路、人行地道、人行天桥等场所,对眩光限制不是很严格,灯光有适度的耀眼效果反而有利于创造一种活跃的气氛,因此对灯具的配光性能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在此类场所可以采用兼顾功能性和装饰性两方面要求的灯具或者是装饰性灯具。由于这些场所的灯具安装高度一般都比较低,认为损坏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选用装饰性灯具时,要求它必须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特别是玻璃和透明罩等易碎部件,应能通过灯具一般安全要求与试验GB7
18、000.1中所规定的冲击检验。之所以要求上射光通比不应超过25%,是为了减少射向天空的光通量、防止光污染。4.2.3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高杆灯的照射范围和限制眩光,且使照射范围内的平均照度和照度均匀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4.2.4 在本条中,关于密闭灯具的使用,针对一般道路环境和污染严重且维护困难的道路环境,分别规定选择不应低于防尘防溅级别(IP54)和尘密防喷水级别(IP65)的灯具。采用这种防护等级的灯具可以做到有效地减少维护的工作量,提高灯具的维护系数,有利于节约能源。4.2.5、4.2.6 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中,通过有针对性地选用具有特殊性能的灯具,可以达到延长灯具和光源的使用寿命,
19、减少维护费用的目的。4.2.7 与普通电感镇流器相比,节能型电感镇流器节能效果好,但价格偏高,而且需要一个逐步推广和逐渐被接受的过程,故本标准作出了“宜配用”的规定,即推荐使用的含义。近几年,与150W以下高强度气体放电灯配用的电子镇流器已渐趋成熟并投放市场,由于它具有节能和其他一些优点,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因此本标准作出“功率较小的光源可配用电子镇流器”的规定。4.2.8 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的镇流器、触发器(统称附属装置)一般是与灯具安装在一起的,但也有分开设置的。此时附属装置与光源的距离应该是越小越好,最大不能超过生产厂商对其产品所作的规定要求,目的是确保气体放电灯能正常启动。TOP 5
20、照明方式和设计要求5.1 照 明 方 式5.1.1 常规照明和高杆照明这两种照明方式的分类和命名是许多国家的通用作法。它们是道路照明的主要照明方式,应根据欲照明道路或场所的特点及照明要求进行选择。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链式照明方式,但由于使用较少,而且主要用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上基本不用,故未予以列入。5.1.2 本条归纳了常规照明灯具布置的五种基本方式,规定了采用常规照明方式时应符合的要求。1 如果灯具的悬挑长度过长,一是会降低装灯一侧路缘石和人行道的亮度(照度);二是悬臂的机械强度要求高,而且可能会造成灯具和光源发生振动,影响它们的使用寿命;三是影响美观,造成悬臂和灯杆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四是造
21、价也会增加,故悬挑长度不宜过长。增大灯具的仰角,虽然会增加到达灯具对面一侧路面光线的数量,可路面亮度并不会显著增加;特别是在弯道上,如果灯具仰角过大,产生眩光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光污染也会增加。因此灯具的仰角也应予以限制。悬挑长度不宜超过安装高度的1/4及仰角不宜超过15的规定是参考了CIE的文件及有关国家的标准确定的。2 与灯具安装有关的各种参数,只要满足表5.1.2的要求,便可基本保证路面的照明质量达到本标准的要求。给出该表的目的是方便照明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和计算,但最终数值应通过计算确定。5.1.3 本条规定了采用高杆照明方式时应符合的规定。1 根据受照场地及其周围环境条件合理选择灯具及其配
22、置方式,是高杆照明设计基本原则之一,绝不能不顾场合千篇一律采用径向对称一种模式,以达到既保证照明效果,又经济合理、节约能源的目的。2 高杆灯安装位置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选择得不合适会带来下列问题:维修时会影响正常交通;可能会发生汽车撞杆事故;不利于限制眩光。因此一般都不把高杆灯设在路缘石附近或道路中央宽度有限的分车带上。3 限制灯具的最大光强投射方向是为了确保眩光限制符合本标准的要求。4 高杆照明不是艺术照明而是功能性很强的一种照明方式。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首先要考虑功能,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美观,决不能一味追求美观而牺牲功能。其次是不同的照明场所和环境对美观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在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道路 照明设计 标准 CJJ45 2006 条文 说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