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专题三阅读的目标教学及评价.doc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专题三阅读的目标教学及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专题三阅读的目标教学及评价.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三:阅读的目标教学及评价 导语: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话题一 制定阅读学习目标的基本原则在课程标准中确定关于阅读的目标和内容,遵循了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对话过程课标要求首先应对学生和教师重新定位,那就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成为阅读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同时又承担着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责任。我们的整个的教学活动应围着学生转,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我们特别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受、体
2、验,特别是有个人色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的作用是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对话,承担教学活动的组织、引领和促进的责任。 2、阅读目标中应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一、什么是情感态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也即对客观事物与是否满足主观需要的评价的反映, 新课程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是指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新课程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
3、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诉求,这是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知识与能力等各方面是整合在一起的。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起着引领的作用。我教学一篇课文西风胡杨,课文写了胡杨的特点,赞美了胡杨坚韧、顽强、无私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西风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注。我让学生进行对比句子:1、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2
4、、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请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请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哪怕几十年;我请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学生经过丰富朗读,对比,感悟到第一句更好。因为“祈求”的意思是:恳切地希望得到。“祈求”才能表达出作者希望天公能给胡杨带来雨水,希望胡杨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也才能表达出作者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同情,对人们破坏环境的通信和呼吁之情。这就是是情感态度的反映,价值观的体现。3、重视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传统的课程与新课程对课程的理解有一个本质性的区别。我们过去理解的课程,我们关注最后的结果。新课程就是关注过程。所以,现在的课程标准在定义
5、语文课程性质时加了一句话,“语文课程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予阅读方法。 1、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
6、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指导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我想我们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4、朗读和默读。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
7、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除诗歌以外一般阅读多用此法;在查阅资料,阅读报刊,以及在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中也广泛使用默读法。学生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1、学会精读。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2、学会选择读书。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
8、,寮如繁星。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地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 3、学会写读书笔记。阅读只单纯去读是不够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懂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作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的效果。同时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摘抄原文。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提纲式摘录。要求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写读后感。阅读时引导学生抒发读书感受,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养
9、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已达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能及时抒发自己感情的能力。一、主要读书方法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和快速传递的社会。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报刊,人们既没时间也完全没有必要全部精读细读,而应依据书目和实际需要区别对待,有所选择。、三读法 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
10、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
11、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边读边思考的方法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
12、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我对学生的阅读指导的做法有2个:第一是做读书卡。 时间书名及作者主要内容好词(6个)好句(3个)读书后的受、体会问题第二、多读书。充分发挥班级读书角的作用每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指定一些图书中的内容阅读,由小组长负责检查组员的读书情况。4、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课标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不能把知识作为“知识点”,作为学习的终结目标去学习,而是为了运用去学习。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语言运用,是如何把它转化为阅读能力。课程标
13、准要求在语言环境里理解词句。这个语言环境就会让学生联系过去的积累、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上下文去猜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阶段目标,这个目标的提出,不仅重视知识的积累,更加重视的是知识的运用。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三四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
14、(例如,有一篇课文春笋,里面有这样一个句子,“一声惊雷唤醒了春笋”。这是一个拟人化的写法。有个学生对“唤醒”这个动词总是读得很平淡。后来老师就启发那个学生,说你早晨在睡梦中,妈妈来叫醒你起床,要上学了,妈妈叫你是非常亲切的,她怎么唤醒你呢?这个学生的经验被调动起来了,他再读的时候,“唤醒”就读得慢了,加重了。在具体的语境里,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后,学生对词语就理解得深透了。话题二 阅读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定位课标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阅读教学的对话涉及以下四对关系。 1、学生与教师的对话阅读教学中,学生与
15、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还是对话活动的组织者,要组织、运作、控制对话过程;教师还应该是对话的引导者。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讨论、相互争辩、相互激励、相互分享,这些活动最能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是最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地创造学生相互之间平等对话的和谐氛围。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归根结底阅读教学要落实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中。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融入到文本的表达之中,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
16、。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甘于寂寞”,要有一种意识,就是要把时间、把阅读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亲近文本,老师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去圈去批去画。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夜莺之歌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围绕着“小夜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的话题,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在课文旁边做批注。学生通过阅读完全能够从文本中、从关键词句中,感受到小夜莺的勇敢、机智和爱国品格。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师也认识到千万不要小看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不等于完全袖手旁观,完全不闻不问。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也需要教师适度的点拨。特别要指导学生通过
17、文章的重要词句来理解,达到理解文本和文本对话的目的。 4、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教材的结构,课文的选择,课后的设练,无不体现着教科书编者的眼力和智慧。一篇文章为什么放在这儿,而不放在那儿;一篇文章为什么这样改;单元的组合、课文之间的联系、文章的导读提示、课后练习的编写等,这些无不渗透着教材编者的思想。一篇文章一旦选入教材,它就会增加教学价值。教材的编者在选了这篇文章时更重视的是它的教学价值。教材编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把课文的例子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对话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阅读过程是“三颗心一起跳动”。所谓“三颗心”,一个是文本作者那一颗心,因为文学
18、作品也好,一般的文章也好,都有作者的思想观念、观点和感情的显现。再一个是教师的一颗心,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要钻研文本,他也有一个跟文本对话的过程。最后是学生的一颗心,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阅读的对话过程。话题三 怎样理解阅读能力的综合性特点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表述:“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这些都是新增加的内容。看来,新课标对教师学会善于整合教学内容、打通听说读写、提高语文实践活动质量有很
19、高的期待。阅读教学综合性特点之一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阅读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要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隔离开来。阅读能力必须以感性作为基础,就是懂得感受,欣赏。但是阅读不可能没有理性,阅读也要理解、领悟,也要分析评价,包括鉴赏活动,这些都有理性活动的。阅读能力的综合性还表现在不能把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分割开来,更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课标“教学建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这里都强调了创造性阅读,因为阅读不仅是一个接受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专题 阅读 目标 教学 评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