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程标准(2011版)》对几个问题的感悟.pdf
《学习《课程标准(2011版)》对几个问题的感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课程标准(2011版)》对几个问题的感悟.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课程标准(2011版)对几个问题的感悟 济南市槐荫区教育局教研室 孟伯谨 感悟 1:情境导入应助注重科学性 新课改以来,大家在课堂上都比较注意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尤其是 在导入教学时普遍采用了情境导入的方式。那么究竟什么是情境、什么又是情境导入呢?我们在百度上搜一下,会得到如下的结果;情境: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 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 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 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
2、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可见教学情境是一种带有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 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学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但是有些课堂的情境导入设计的并不一定合理,让我们看两个例子。例 1.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引入 某种版本的教科书采用了如下的处理方式:这里,在得出(3)4=12 后,通过议一议的方式让学生逐次得出(3)3=9、(3)2=6、(3)1=3、(3)0=0 后,通过提示可以得到一个因数减
3、小 1 时,积怎样变化?然后 引导学生再通过猜一猜的方式得出在(3)(1)这个式子中,因为1 比 0 减小了 1,因此(3)(1)的结果应该比(3)0 的结果大 3,所以(3)(1)=3,然后顺次得出下面的(3)(2)、(3)(3)、(3)(4)的结果,从而得出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图 1图 2一开始看的话,这种设计很巧妙,它避开了两个负数的乘积为什么是正数这个难点,但 是仔细思考的话,存在这样两个问题:(1)在议一议部分得出的结论是两个数相乘的时候,若因数3 不变,另一个因数减小 1,两个数的乘积增加 3,但是这个规律是在两个因数为一个负数乘以一个正数的情况下得到的,到了猜一猜,变成了两个负数
4、相乘,这里数的范围不一样了,议一议的结论是否还可以应用 值得商榷;(2)在完成猜一猜以后就直接得出乘法法则,似乎有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代替真正 结论的嫌疑,虽然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仍然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不好的影响。关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负负得正法则的得出是一个难点,报纸杂志上的相关讨论很多,也莫衷一是,但是我觉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尚志老师提出的“后转两次转向前,负负为正很 显然。”的方法很值得借鉴.例 2.平行四边形定义的导入 笔者一次听课中,某位老师对于平四边形的定义采取了这样的导入方法: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将他们相等的一遍重合,可以得到一个四 边形,然后问学生:(
5、1)你一共拼出了几个四边形?(2)这些四边形中有没有特殊的四边形,它 是什么四边形?这个设计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1)这样的导入增加了学生的操作性和趣味性,但是老师在这个导入设计的假设是剪下的 两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如果剪下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或者直角三角形,就会出现图 1和图 2.图 1 是一个凹四边形(学生对此不熟悉),而图 2 则是等腰三角形,此时学生会提出疑议.(2)对于拼出的共 6 个图形中,如图 3 的图形当然是平行四边形了,但是这些四边形的对 边平行却需要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的,而这个定义是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讲的,虽然 定义具有性质和判定的双重功能,但是这样的设计不完全令人
6、信服.对于这个设计我们可以这样改进: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了,对此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引导 学生在回忆小学学过的知识的前提下,自己提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这时学生最可能提出如 下两种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 四边形,能够提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和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 平行四边形的应该较少。此时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 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都可以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这种设计需要作如下两点说明:(1)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大家都是采用“两组对边分别平
7、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我想一个定义尤其是几何图形的定义首先应该简单直观,采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定义 是利用了两组对边的位置关系,因此有利于我们直观判断.而如果采用“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是利用了两组对边的等量关系,不利于我们直观判断.(2)建议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放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前面讲,这样有利于学生区分判定 图 3与性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们在创设情境以导入教学时的出发点往往是注重学生 学起来是不是有兴趣、能不能找到生活中的实例和授课内容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为了降低学习 内容的难度,而在这样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的是情境导入也应该具有科学性。感悟 2
8、: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例 3 平行四边形定义的教学(第三学段)考虑到学生按照课程标准(2011 版)的要求在第二学段已经“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 时可以让学生考虑如何定义平行四边形这种特殊四边形?学生最可能会给出如下两种定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提出这种定义的学生估计应该是最多的)”、“两组 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此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三种定义方式是否都可以?如果都可以,它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大家通常采用第一种
9、定义方式呢?(对于这个问题,最大的可能就是用边的位置关系来定义,比较直观,有利于大家根据此定义较为简便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说明: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这样的设 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可以使学生主动的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加深 学生对于该数学学习对象的认识。对于定义的教学,学生往往都是被动的接受,本例的设计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也可以给学习对象下定义,感受到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欣喜。而学生如果可 以搞清楚这三种定义方式的联系,实际上也就搞清楚了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性质定理。学生在 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
10、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 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 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 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能简单 的理解为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例 4 认识几分之一(第一学段)教师准备一些物品按照同位两人为一组分给学生,让学生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组内每一 人并把每个人得到的数目写下来,这样得到两支铅笔的一组每人可分到1支铅笔、得到四个 苹果的一组每人可分得2个苹果。但是只得到一个月饼的一组碰到了问题:学生知道每个人 应
11、该分得半块月饼,但是不知道如何表示半块月饼。此时教师拿出两张圆形的纸,把一张任 意的撕成两张,另一张对折后平均撕成两张,引导学生分辨哪一种是平均分?从而得到二分 之一这个数并将12这种表示方式写到黑板上。然后教师如图所示的一张纸贴到黑板上,询问 学生阴影部分是二分之一吗?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的纸观察后会说这象是三分之一,说明: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尽量的直观、形象,这样才能易于学生的吸 收和理解。这个教学片段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使学生经历了从实际生活中 抽象出分数这个概念以及如何表示分数的完整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得 到了充分的体现。过程好了,结果不会坏;学
12、生主动了,结果会更好。感悟 3: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经常见到些老师在教学中尤其是迎接中考的总复习中会单独安排一些关于数学思想的教学内容,但是一种数学思想的形成并不是靠简单的一节课两节课就能传授给学生,它的形成 要经过长期的积累,主要是靠感悟。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 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 感悟数学思想。”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因此数和形可以认为是数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概 念,而提到这两个概念,自然离不开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标准2011版 学习 课程标准 2011 几个问题 感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