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防爆安全技术_讲座第2讲爆炸性物质的分类与危险场所的.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_防爆安全技术_讲座第2讲爆炸性物质的分类与危险场所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防爆安全技术_讲座第2讲爆炸性物质的分类与危险场所的.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PROCESS AUTOM ATION INSTRUM ENTATION Vo.l 29 No.4 April 2008/防爆安全技术 0讲座第 2讲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与危险场所的区域划分徐建平(上海仪器仪表自控系统检验测试所,上海 200233)1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分级和分组1.1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我国和 I EC标准规定要求一样,将爆炸性物质分为三类(英文称之为/Group0):类:矿井甲烷;类: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含蒸气、薄雾);类:爆炸性粉尘和纤维。北美国家将爆炸性物质分为三类(英文用/Class0表示,可译为/级 0):Class:爆炸性气体;Class:爆炸性粉尘;Class:纤维
2、。我国所指的 类爆炸性物质是指矿井甲烷,俗称/瓦斯 0气体。造成煤矿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矿井中甲烷气体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遇点燃源引起爆炸。由于煤矿井下环境特殊,故把甲烷专门列为 类。矿用防爆电器设备主要是能防止甲烷爆炸,其他可燃气体在矿井中含量甚少,在电气防爆性能方面不做专门考虑。所以矿用防爆电气设备在其他危险场所中不适用。类爆炸性物质包括爆炸性气体和爆炸性蒸气。所谓爆炸性气体是指可燃气体,即氢、一氧化碳、环氧乙烷等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的气体混合物。所谓爆炸性蒸气是指易燃液体(丙酮、汽油等)的蒸气或细小液滴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的气体混合物或薄雾。需要指出的是,相互接触能自动发生爆
3、炸的气体、蒸气不在此列。例如氟与氢、氯与乙炔、臭氧与乙醇蒸气等形成的爆炸性气体不属 类,因为这些爆炸性气体相遇引起爆炸的原因与前述不同。类爆炸性物质包括爆炸性粉尘和爆炸性纤维。它是指能产生爆炸的粉尘、纤维,包括可燃性粉尘或纤维(如棉花纤维)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的混合物。由于导电粉尘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因此爆炸性粉尘按其导电性能,分为导电粉尘(如铝粉等)和非导电粉尘(如淀粉等)。炸药类粉尘(或纤维)爆炸时威力很大,电气设备需具备足够强度才不致被破坏。因此,炸药类物质不属于爆炸性粉尘、纤维之列。爆炸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不适用于炸药生产场所。1.2 爆炸性气体的分级通常爆炸性气体按其最大试验安
4、全间隙(MESG)和最小点燃电流比(M I CR)进行分级。(1)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分级实验表明,不同的爆炸性混合物其最大试验安全间隙不尽相同,所以爆炸性气体分级的方法之一可以采用 MESG进行分级。MESG测定的标准方法是采用IEC60079-1A文件规定的试验容器完成的。隔爆型电气设备的设计就是以 MESG为基础的。经实验测定,类甲烷气体的 MESG=1.14mm。类爆炸性气体的分级限值规定如下:A级:0.9mmMESG 1.14 mm;B级:0.5 mm MESG 0.9mm;C级:MESG 0.5mm。因此,A级隔爆型电气设备其隔爆间隙必须小于1.14mm,而 C级必须小于
5、 0.5mm,两者是不同的。可见适用于 A级爆炸性物质的隔爆型电气设备不适用于 B级或 C级爆炸性物质的场所。如果设备选型不当,就可能失去防爆作用。(2)按最小点燃电流比(M ICR)分级试验表明,在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下,不同物质产生点燃所需的电流大小各不相同。不同爆炸性物质(气体、蒸气)的最小点燃电流可应用 IEC79-3规定的本质安全电路的火花试验装置测定。所谓最小点燃电流比是指用甲烷的最小点燃电流(M I C)为参考,以气体的最小点燃电流除以甲烷的最小点燃电流,即:MICR某物质=M IC某物质M IC甲烷实验结果显示,所有爆炸性气体、蒸气的最小点燃74/防爆安全技术 0讲座(第 2讲
6、爆炸性物质的分类与危险场所的区域划分)徐建平5自动化仪表6第 29卷第 4期 2008年 4月电流都比甲烷小,所以 M ICR 1.0。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设计就是以 M ICR为基础的。根据 M ICR 定义可知,甲烷的最小点燃电流比为1.0,其他 II类气体的分级限值规定如下:A级:0.8M ICR 1.0;B级:0.45 MICR 0.8;C级:M ICR 450300 t 450280 t 300260 t 280230 t 260215 t 230200 t 215180 t 200165 t 180160 t 165135 t 160120 t 135100 t 12085 t 1
7、00难易 从表 2可以看出,不同爆炸性气体的引燃温度不同。温度组别 T1的气体引燃温度最高,而温度组别为T6的气体则最易被点燃。在实践中,为了防止因电气设备发热导致爆炸性环境引爆,我们应严格控制电气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并确保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不超过设备可能接触到的气体的引燃温度。因此,就电气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而言,凡满足 T6温度组别气体环境用的电气设备,也必能满足 T1 T5组别的气体环境应用的要求。1.4 可燃性粉尘分类和分组如前所述,可燃性粉尘(爆炸性粉尘)按其导电特性,可分为导电粉尘和非导电粉尘两种类型。凡电阻系数小于或等于 1 1038#m的粉尘、纤维或飞扬(絮)物可认定为导电粉尘,
8、否则可认定为非导电粉尘。最新 IEC60079-0国际标准将爆炸性粉尘和纤维定义为 类爆炸性物质,并将所有爆炸性粉尘和纤维细分为 A、B和 C三个级。其中,A 为爆炸性纤维,B为非导电粉尘,C为导电性粉尘。很显然,C物质最危险,而 B次之。关于可燃性粉尘的分组,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可燃性 粉尘按其最低点 燃温度进行分 组,分成T1 T6六个温度组别。具体分组方法同爆炸性气体引燃温度分组。可燃性粉尘的点燃温度分为粉尘与空气混合物最低点燃温度(即粉尘云最低点燃温度,Tcl)和粉尘层最低点燃温度。粉尘层最低点燃温度通常又分为粉尘层厚度为5mm的最低点燃温度(T5 mm)和粉尘层厚度为 12.5m
9、m的最低点燃温度(T12.5mm)。这些点燃温度数据通常可通过查阅相关手册或通过试验获得。2 危险场所的区域划分2.1 目的意义在生产、处理、使用、储存、运输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场所,通常有产生爆炸事故的危险。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爆炸性物质的物理性质、出现的方式、涉及的范围、存在的概率和持续的时间各不相同,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也都不一样。因此,可根据爆炸性物质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正确划定爆炸危险场所区域将有助于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并采取其他必要的的安全技术措施(例如,安装换气排风扇、安装可燃性气体检测报警装置、使用无火花工具、控制其他危险点燃源、实施安全管理措施等),实现最经济的安全生
10、产。75/防爆安全技术 0讲座(第 2讲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与危险场所的区域划分)徐建平PROCESS AUTOM ATION INSTRUM ENTATION Vo.l 29 No.4 April 20082.2 区域划分的判断因素(1)存在危险介质的可能性要了解危险介质存在的可能性,必须首先分析可能的释放源的状态,以查清在正常情况下释放源可能出现的具体部位以及可能发生的释放量、释放速度、释放方向、释放时间、释放规律和频度。其次研究其所在空间可能分布的范围,即根据释放源所在的区域的环境条件和安全技术措施,综合研究危险介质可能出现的频率、出现时间和存在时间的长短及其范围。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规定,释
11、放出爆炸危险物质的可能性大小分为以下四个级别。连续级释放源连续级释放源是指连续释放或预计长期释放或短时频繁释放的释放源。例如:没有充惰性气体的固定顶盖储罐中的易燃液体的表面;直接与空间接触的易燃液体的表面(可适用于油、水分离器);经常或长期向空间释放易燃气体或蒸气的自由排气孔和其他开口等。第一级释放源第一级释放源是指正常运行时周期或偶尔释放的释放源。例如:设备在正常运行时,会释放易燃物质的泵、压缩机和阀门等的密封处;安装在储有易燃液体的容器上,在正常运行排水时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工艺设备的排水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会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取样点等。第二级释放源第二级释放源是指在正常运行下不会释放,即
12、使释放也仅是不经常且是短时释放的释放源。例如: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释放的泵、压缩机和阀门的密封处;法兰、连接体和管道接头;在正常运行中不可能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安全阀、排气孔和其他开口处;在正常运行中不可能向空间释放易燃物质的取样点等。多级别释放源由上述两种或三种级别组成的释放源,并且:基本上划分为连续级或第一级;在不同的条件下所产生的释放,这些条件造成的区域,比基本级别所确定的区域大,但频繁程度少且持续时间短。(不同条件是指例如在同样的通风条件下易燃物质的释放量不同)。由此可见,连续级释放源可能导致 0区,第一级释放源可能导致 1区,第二级释放源可能导致 2区。(2)爆炸性物质的物理特性
13、爆炸性物质的物理特性包括爆炸极限值(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引燃温度、闪点、粒度和比重等物理特性。爆炸下限值是划分区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正常情况下混合物的浓度有可能达到爆炸下限时,划分为 1区。对于存在时间较长以及频繁出现者,则可划为 0区。对于爆炸上限以上的混合物,由于遇到与空气混合时,仍具有爆炸危险,因此这种场所也划为 0区。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有可能达到爆炸下限浓度者划为 2区。很显然,爆炸下限值越低,达到爆炸下限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也越大。对于同一场所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爆炸性物质时,须研究其混合物是否具有爆炸危险性的叠加效应。所谓叠加效应是指两种以上爆炸性物质混合后,能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防爆 安全技术 讲座 爆炸性 物质 分类 危险 场所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