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书.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书.pdf(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实验室代码 1991DA105597验收日期 1996 年 上次评估日期 2008 年 上次评估成绩 优秀 国国 家家 重重 点点 实实 验验 室室 评评 估估 申申 请请 书书 实验室名称:实验室名称: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张卫华 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友梅 依托单位名称:依托单位名称:西南交通大学 通讯地址: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 111 号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610031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028)87600867 传真:(传真:(028)87600868 E-mail 地址:地址: 2013 年 2 月 3 日填报 2011 年
2、 11 月制表第 2 页 共 86 页 一、简一、简 表表 名 称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代码 334791590 批准日期 1989 年 验收日期1996 年 上次评估日期和成绩:2008 年优秀 实验室 开放运行和基本科研业务费 5744 万元 国家 部门 设备更新费 2495 万元 国家 部门 姓 名 张卫华 出生日期1961 年 4 月民 族 汉族 职 称 教授 学科专长机车车辆系统动力学及设计理论 实验室 主任 职 务 最后学位A.博士 B.硕士 C.学士 姓 名 刘友梅 出生日期1938 年 1 月民 族 汉族 职 称 院士 学科专长电力机车 学委会 主任 职 务 最后学位A.博
3、士 B.硕士 C.学士 名 称 西南交通大学 主管部门 教育部 性 质 A.高等院校 B.科研单位 C.其他邮政编码 610031 依托 单位 详细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 111 号 序号 成 果 名 称 成果类型 是否涉密第 1 项 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及应用 应用基础类 否 第 2 项 列车轨道桥梁动态相互作用理论及工程应用 应用基础类 否 第 3 项 机车车辆结构可靠性研究 应用基础类 否 第 4 项 高速列车检测技术研究 应用基础类 否 代 表 性 研 究 成 果 第 5 项 磁浮列车与磁浮技术研究 应用基础类 否 承担任务研究经费 获奖情况 国家级(项)队伍建设 和人
4、才培养 对外开放交流 依托 单位 自然科学 奖 科技进步 奖 技术发明奖五年实到总经费 国 家 级 任 务 25 项 任 务 人均承担科研任务 万元/人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国际机构任职国家杰出青年创新研究群体百千万人才国家特聘专家开放课题总数承办 学术 会议 次数 国际合作项目数实验室面积经费投入 1 万元 万元 占总经费%万元 占总经费%人均 国家级任务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人数人数个数人数人数国内国际性 地区、双边 全国性 科研计划平方米万元38157 21443 56 19090 50 553 310 2 86 1 3 434 1 6 5 24800 12000 第 3 页 共 86
5、 页 简表填写说明 1.代表性研究成果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分类。代表性成果是指评估期限内在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上,以重点实验室为基地、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为主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重大成果以适当权重考虑。代表性成果应是针对某个具体科技问题取得的重要科研系列进展,名称表述应明确、具体,而不是某研究方向上关联度不高的成果的汇总和拼盘。2.国家级任务是指 973、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原攻关计划)、国防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包括和集团公司、大型企业的合作)、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3.队伍建设栏中“国际机构任职”指实验室
6、固定人员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任职的人数(不得重复填报)。“国家特聘专家”指实验室在中组部、国家人事部“千人计划”的基础上自 2010 年起遴选出的国家特聘专家。4.对外开放交流栏中国际合作科研计划是指实验室参与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指双方单位之间正式签订协议书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项目数。第 4 页 共 86 页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二、研究水平与贡献 1、总体定位和研究方向、总体定位和研究方向 1.1 实验室简介 1.1 实验室简介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于 1989 年批准立项建设,1996 年通过国家验收。于2003年和2008年参加实验室评估,并连续两次获得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殊荣,2
7、008 年的实验室评估专家认为实验室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基础研究平台,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铁路提速和高速的发展,在学科发展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刘友梅院士,实验室主任为张卫华教授。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共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2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所支撑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 2003 年、2008 年和 2012 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以实验室为依托的“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现代轨道车辆及其相关技术”入选教育部首批创
8、新团队,在交通领域均是第一个入选;2011 年“高速轮轨系统理论及技术”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同年,实验室被科技部授予“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以院士、长江学者为学术带头人、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研究队伍,现有教职工 69 名,其中教授(研究员)41 名、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工)21名,博士生指导教师 28 名。在固定人员中有院士 3 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6 名,国家教学名师 1 名,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基金获得者 16 名,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 5 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3 名。近五年来,实验室主持承担了国家重大
9、基础研究项目(973 计划)“高速列车安全服役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和“高速铁路基础结构动态性能演变及服役安全基础研究”,承担国家 973 计划课题 8 项,国家 863 计划课题 23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1 项(其中创新研究群体基金 1 项,杰出青年基金 4 项,重点项目 2 项),教育部、铁道部、四川省等课题 93 项,科研总经费超过 2.8 亿元。作为第 2 承担单位和第 2 获奖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第 5 页 共 86 页 奖 1 项,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以第 1 承担单位和第 6 获奖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获得四川省
10、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1 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 项;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3 项、一等奖 3项。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 1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4 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 2 人。新增教育部创新团队 1 个,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 1 篇。1 人荣获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实验室在科技部、教育部、行业主管部门铁道部和依托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的大力支撑下,在试验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成效。作为一个工程类实验室,实验室重视设备建设,结合以本实验室为基础建设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计划,自主研发了
11、一整套机车车辆试验研究装备,包括:时速 600 公里机车车辆运行模拟试验台、轮轨关系研究实验平台、弓网关系研究实验平台、结构振动和可靠性实验平台等高速列车基础研究实验平台,以及高速列车服役性能实验研究平台和高速列车数字化仿真平台等一批重要的试验设备和分析计算软件,建设经费超过 4亿元。实验室是国家认可(CNAS)单位。实验室根据研究方向和人才结构的特点,在实验室内部研究力量有机组合的同时,在公共研究方向上与机械学院和电气学院建立联合研究所,共同进行建设和管理。目前实验室下设 8 个研究机构:基础研究部/试验事业部 机车车辆研究所 列车与线路研究所 超导技术研究所 工程安全及可靠性研究所 铁道电
12、气化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究所)摩擦学研究所(联合研究所)空气动力学研究所(联合研究所)1.2 总体定位与目标 1.2 总体定位与目标 实验室旨在瞄准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前沿,把握世界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趋势,构建支撑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发展的基础研究平台。以高速、重载列车和城第 6 页 共 86 页 市轨道车辆为核心,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三个层面的研究,为现代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创新技术支持。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轨道交通车辆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国家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3 主要研究方向 1.3 主要研究方向 实
13、验室面向铁路、城市轨道及磁浮交通等现代轨道交通,从事轮轨关系、弓网关系、流固耦合关系和机电耦合关系等基础研究,开展轨道车辆设计理论、动力学及强度可靠性研究,进行新型轨道车辆和牵引传动等新技术开发,开展检测和试验技术研究,进行机车车辆整车和零部件的试验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如下:1)机车车辆设计理论与结构可靠性 1)机车车辆设计理论与结构可靠性 以高速重载铁路和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为研究核心,在开发机车车辆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机车车辆(含动车组)结构创新设计、参数优化设计,实现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的优化,提高机车车辆系统的结构疲劳可靠性。2)机车车辆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2)机车车辆耦合系统动
14、力学与控制 以列车为研究单元,研究列车的运动行为和动力学性能,掌握列车运行与线路、接触网、供电系统、气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实现高速列车系统动力学性能的优化和控制,保证其良好的轮轨关系、弓网关系、流固耦合关系、机电耦合关系和环境耦合关系,实现系统的全局控制。3)悬浮列车技术(含超高速真空管道悬浮交通)3)悬浮列车技术(含超高速真空管道悬浮交通)以中低速悬浮列车为主,研究悬浮列车走行技术,进行悬浮列车的走行部和车体结构创新设计,开展悬浮列车线路悬浮导向控制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研究系统的优化和悬浮导向控制策略。开展高温超导磁浮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将同时辐射到高速悬浮列车,并开展超高速真
15、空管道悬浮交通的先导性研究。4)摩擦学理论及应用 4)摩擦学理论及应用 针对轨道交通领域业已存在的微动摩擦问题,研究不同微动形式和载荷特征下的微动摩擦磨损和微动疲劳问题。以摩擦学理论为基础,研究轮轴的配合,轮轨型面、材料和硬度匹配,轮轨蠕滑特性和动态黏着机理。5)牵引供电、传动与控制 5)牵引供电、传动与控制 第 7 页 共 86 页 以电力牵引、供电为研究主体,研究不同轨道交通领域(铁路、城轨和磁悬浮)的供电和综合监控技术。研究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的牵引传动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探索燃料电池、无变压器、无传动箱等新型的牵引传动技术。6)检测与试验技术 6)检测与试验技术 研究符合轨道交通特点的检
16、测技术,包括基于无线网络传输的检测技术、连续测力轮对等关键技术,实现对轨道车辆、轮轨关系和弓网关系的在线检测。研究轨道车辆的整车和零部件的台架试验方法,线路综合试验和运行跟踪试验方法,基于状态修的维修规程。1.4 实验室的优势和特色 1.4 实验室的优势和特色 牵引动力实验室是轨道交通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建成以来,一直紧密结合国家轨道交通的发展需求,以铁路高速、重载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大工程问题为背景开展研究。实验室的研究来源于工程,升华于工程,成长于工程,服务于工程。实验室以平台建设为先行,理论研究为基础,团队建设为根本,技术创新为核心,服务于现代轨道交通,逐步形成“大平台大团队大
17、项目大作品大成果”的发展格局,成为实验室建设的鲜明特色。实验室以轮轨耦合关系、弓网耦合关系、流固耦合关系和机电耦合关系研究为基础,以机车车辆应用为核心,理论分析、虚拟仿真和实物模拟为研究手段,在轨道车辆结构设计、系统动力学和结构可靠性等研究方面已形成优势。(1)研究平台优势(1)研究平台优势 试验装备决定了研究水平。作为一个工程类实验室,建设试验研究平台成为实验室建设的首要工作。以牵引动力实验室为基础,依托铁道部投资进行了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的建设。根据铁道部所要求的“以高速列车为核心,开展高速列车动力学、高速轮轨关系、高速弓网关系和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建设目
18、标,旨在构建我国机车车辆设计-制造-运用-维护全寿命周期的动力学性能研究与试验体系。根据建设目标以及高速列车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研究的系统性、试验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建设了三个平台,包括:高速列车基础研究实验平台、高速列车数字化仿真平台和高速列车服役性能实验研究平台。第 8 页 共 86 页 1)高速列车基础研究实验平台 1)高速列车基础研究实验平台 该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5个子系统:一是机车车辆性能模拟系统:对原有的机车车辆六轴滚动振动试验台进行600km/h高速化和1900kW轴功率的牵引传动系统大功率改造,以满足我国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重载机车基础理论研究的试验要求。新改造的试验台可进行轮轨相互
19、作用机制、机车车辆及高速动车组动力学、转向架结构技术、交流牵引传动技术、高速黏着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具有曲线、双线、隧道、环境、侧风、脱轨、气动噪声等模拟功能的多功能高速列车运行模拟实验台,可进行多相流作用下的列车空气动力学、会车和隧道通过模拟、风致振动及安全性、脱轨状态、脱轨后列车运行姿态模拟和气动噪声等实验研究。创建集振动、噪声、温度、湿度、照度和车内压力等物理量变化的高速列车综合舒适度试验台,可完成单因素、多因素和综合因素下的旅客乘坐舒适度状态研究和评定。加上已经建设的机车车辆综合参数试验台,形成完整的铁路机车车辆动力学参数、性能测试和优化平台。二是轮轨关系实验系统:建立轮轨关系和车-
20、线耦合关系实验系统,包括轮轨滚动行为模拟实验台、车-线耦合关系实验台和脱轨机理实验台。可开展轮轨滚动接触疲劳机理、轮轨磨损和波浪形磨耗机理、高速脱轨机理、轮轨几何型面匹配、轮轨三维弹塑性滚动接触理论和实验验证等研究,实现轨道动力学参数识别及优化,再现轨道结构长期服役行为和失效过程。三是弓网关系实验系统:建立高速弓网关系基础研究实验系统,包括弓网系统动力学性能模拟实验台、弓网载流摩擦磨损机理实验台和弓网受流电接触特性实验台。可开展弓网相互作用机理、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弓网载流摩擦磨损机理、动态运动条件下的电接触特性以及机电耦合关系的研究。四是结构振动和可靠性实验系统:建立用于车体、转向架和轮对及
21、其零部件结构振动和仿真加载疲劳特性实验台,并和材料性能实验设备(高频疲劳试验机、超长寿命疲劳试验机和微动疲劳试验机等)一起,构建结构可靠性的理论分析和评估体系。其中转向架疲劳试验台动载加载通道达到24个;轮对试验台实现60的环境模拟;车体疲劳试验台可同时实现集中力、振动惯性力和气密性力复合加载,开创了车体疲劳试验最新技术。可开展车体/构架/轮对结构振动特性研究、第 9 页 共 86 页 结构振动模态和动车组系统动力学性能及疲劳强度性能关系研究、结构件的仿真加载疲劳实验方法及评价标准研究、关键部件材料疲劳和微动疲劳特性研究、结构可靠性和寿命预测技术等研究。五是材料损伤微观分析平台:构建包括三维表
22、面形貌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等设备组成的材料微观分析平台。可开展轮轨/弓网接触表面摩擦磨损失效、结构疲劳失效的损伤微观形貌分析、表面损伤的材料成分与状态分析。2)高速列车数字化仿真平台 2)高速列车数字化仿真平台 该平台紧密围绕高速列车虚拟样机及运行性能,以解决高速列车在研发过程与运行过程的基础问题为目标,研究和构造以高速列车为核心的数字化仿真平台。该平台建设包括:高速列车虚拟样机、线路和接触网等固定设备的虚拟环境系统、牵引供电和运行控制的虚拟运行条件模拟系统、高速列车虚拟运行仿真系统、以京沪高速铁路为背景的高速列车和运行环境基础数据库。可开展高速列车的动态行为表征、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性分
23、析、高速列车与线路相互作用及系统优化、高速列车与接触网的相互作用及系统优化、高速列车与供电系统的相互作用及系统优化、列车驾驶与乘坐综合舒适性等研究。3)高速列车服役性能实验研究平台 3)高速列车服役性能实验研究平台 该平台具有掌握时空同步的列车和固定设备动态响应和满足长期跟踪监测的能力。通过开发不破坏运营列车结构和不影响运行安全性的无线检测技术,分别从车上和车下开展长期监测,以获得完整的、同步的系统响应信息。其中车上测量系统分别完成轨道状态、轮轨接触状态、气流状态、接触网状态、列车振动及服役性能的数据获取;车下测量系统分别完成高速列车运行状态,及高速列车对线路、桥梁、接触网、供电系统和环境作用
24、状态的获取,并进行数据的无线传输、处理及评估。利用该平台,通过获得高速列车动态响应以及线桥、供电等耦合系统动态响应,建立起高速列车与固定设备在力和电等方面的耦合作用关系,以掌握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和轮轨、弓网、流固及机电耦合关系,并实现对高速列车系统动力学参数及模型的辨识和验证;通过长期的运用和监测,对高速列车及其线桥隧、供电等耦合系统进行服役性能历史评估,掌握在服役过程中参数和性能的演变规律。这些先进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试验研究平台的成功构建,不仅为机车车辆的第 10 页 共 86 页 研究,特别是高速列车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同时也吸引和稳定优秀青年科学家到实验室工作。(2)人才与团队
25、优势(2)人才与团队优势 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实验室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实验室先后培养出 3 位院士(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沈志云、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4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6 名,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 4 名,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基金获得者 16 名。有 13 位国际刊物编委和 44 位国内刊物编委(含主编)。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已成为实验室的脊梁。实验室在发挥每一位教师个体能力的同时,注重打造在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中自然形成的创新团队。以“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为背景,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重点 实验室 评估 申请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