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风险管理.pdf
《外汇风险管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汇风险管理.pdf(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外匯風險管外匯期貨及遠期外匯約之避險效分析外匯風險管外匯期貨及遠期外匯約之避險效分析 Foreign Exchange Risk Management Analysis of the Hedg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ency Futures and Currency Forwards 楊明晶*逢甲大學財務融學系所 孟宜 逢甲大學商學研究所 摘要摘要 此研究以現代投資組合風險與報酬避險模型、擴展式平均吉尼避險模型及傳統極小化變避險模型,分析國際性外匯期貨(日圓、英鎊、及瑞士法郎等外匯期貨)對新台幣即期匯之最適避險比與避險效。引進一個同時考風險與報酬的期貨避險效衡
2、方法,使得期貨約之避險效僅決定於期貨與現貨的相關程,同時決定於期貨與現貨部位各別風險與報酬的相對比值,因此在考慮到國際風險分散化後,外幣期貨亦可能產生相當高的交叉避險績效。此研究執多種同實證分析外匯期貨對新台幣即期匯的避險效,此外亦比較性分析主要國際性遠期外匯約(日圓、英鎊、及瑞士法郎等遠期外匯約)對新台幣匯的避險效。外匯期貨或遠期外匯約能有效地規避台灣匯市風險,但能為海外投資的資提供一個避險方式,亦為台灣經濟及進出口貿在邁向國際化時,找到一項深具潛能而有價值的避險工具。實證研究方法中除傳統靜態避險模式外,並衡動態避險模式在樣本外之避險績效,使避險者可因應新資訊的改變而適地調整最適避險比。本研
3、究主要結為:(1)僅考慮風險因素,日圓期貨與遠期約在規避新台幣兌日圓及美元之即期匯風險上具有較高的避險績效。(2)當引進投資報酬因素時,亦即同時考風險與報酬的影響,則避險期間的長短及風險趨避程會影響其最適的避險工具及避險策。(3)整體而言,以避險模型所求出之避險比進避險皆優於單純避險比的避險績效。關鍵詞關鍵詞:外匯期貨、遠期外匯、避險效、交叉避險、外匯風險管 *繫作者:逢甲大學財務融學系所副教授,台中市 407 西屯區文華 100 號,Tel:+886-4-24517250 Ext.4158,Fax:+886-4-24513796,E-mail address:mjyangfcu.edu.tw
4、 1壹、研究動機壹、研究動機 外匯風險管乃是多國籍企業形成其國際投資組合時之重要決策,如何在未將收付之外匯或現有之外匯現貨部位上,低匯變動所可能帶的風險,乃是台灣在邁向國際化的過程中,可忽視之重要課題,特別是當經貿皆面高程的外匯風險之際,愈發突顯外匯期貨與遠期外匯約等衍生性融商品在外匯風險管上的重要性。本研究的主旨即在探討是否國內企業能以國際性外匯期貨及遠期外匯約規避新台幣即期匯潛在的風險,並衡在同避險策下之最適避險比與其避險績效。期貨市場存在的由之一即為期貨能提供避險功能,允許避險者將現貨價格波動的風險移轉給一些願意攜帶此種風險的市場投機者。傳統避險模型僅強調如何以期貨約低現貨部位潛在的價格
5、波動風險,現代投資組合避險模型則將期貨投資放入風險與報酬的架構中,重新評估其避險效。此研究的基礎,主要是以 Smith(2005),Satyanarayan(1998),Gagnon,Lypny,and McCurdy(1998),and Kuo and Chen(1995)所提出的投資組合風險與報酬避險模型為主,並與 Shaffer and DeMaskey(2005),Chen,Lee and Shrestha(2001,2003,2007),Lien and Shaffer(1999),Shalit(1995),Kolb and Okunev(1992,1993),and Shalit
6、and Yitzhaki(1984)的擴展式平均吉尼係避險模型及Cotter and Hanly(2006),Floros and Vougas(2004),and Ederington(1979)的極小化變避險模型作比較分析。從探討外匯期貨在改善國內企業投資組合風險與報酬替換關係上衡避險效,即在比較一個包含期貨約與現貨部位的最適投資組合,以及一個包含期貨約的對應投資組合,在相同的風險程下所增進的預期報酬。此同時考慮到風險與報酬的期貨避險效衡標準,僅決定於期貨與現貨的關程,決定於期貨與現貨各別風險與報酬的相對比值。因此在考慮到國際風險分散化效後,外幣期貨亦可能產生相當高的交叉避險績效。國內學者
7、對期貨避險效的研究,大多以風險低為主要依據,對於同時考慮到風險與報酬的投資組合避險效研究方面則較為缺乏。此研究執多種同實證分析外匯期貨對新台幣即期匯的避險效,除傳統靜態避險模式外,並衡動態避險模式在樣本外之避險績效,使避險者可因應新資訊的改變而適地調整最適避險比。此外,亦比較性分析主要國際性遠期外匯約對新台幣匯的避險效。貳、避險的相關研究貳、避險的相關研究 2一、傳統避險或單純避險一、傳統避險或單純避險(Traditional or Nave Hedging Theory)傳統避險主要強調遠期市場或期貨市場在風險規避上的潛,其認為現貨與期貨價格大致上將作共同一致地變動,因而主張期貨或遠期部位應
8、與現貨部位等但買賣部位方向相反,即避險比等於-1,將能使現貨市場的虧盈為期貨或遠期市場的盈虧所抵銷,此種避險策乃屬單純避險,企圖達到完全避險的部位。避險者目的僅在確定成本及收,使得整個避險過程價格風險完全消除,並因此而獲得額外的潤。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之差(基差)變動為或未現貨價格的波動為期貨價格所預期到,則可能達到此完全避險的目的,但基差隨期變動則無法達到其目的。二、預期潤極大化避險二、預期潤極大化避險(Expected Profit Maximization Hedging Theory)Working(1962)對傳統避險提出質疑,他認為避險者並非單純在使其風險極小化,而是在追求其預期潤極
9、大化。Working 認為避險者就像投機者一樣,但因投機者只握有期貨部位,而避險者則握有現貨與期貨部位,故避險者所關心的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價格波動,他認為大多的避險策之採,乃是因為預期現貨與期貨價格關係將有所改變,而非預期現貨與期貨價格關係將維持共同一致地波動。因此避險者實際上是在基差上進投機以極大其預期潤。三、投資組合避險三、投資組合避險(Portfolio Hedging Theory)(1)極小化變模型極小化變模型(Minimum-Variance Model)Ederington(1979)將傳統的風險極小化避險與 Working(1962)的預期潤極大化避險,透過 Markowitz
10、 的投資組合加以整合。Ederington(1979)定義避險標準為:使得一個包含期貨約與現貨部位的投資組合極小化其風險,在極小化投資組合報酬變下求取最適避險比,同時亦導出避險績效的衡值(即避險與未避險相對風險減少的百分比)為期貨與現貨價格變動的相關係平方。然而此種標準仍以風險低為主要考,而忽投資人所持有投資組合的預期報酬,其主要模型如下:sffsfssfsfsffssPbCCbbbCCCCCRVarMin=+=+=),2(2)(,2222,2222*2,*,220)22()(ffsfsfsPbbCdbRVard=+=3)()2()(2)()(22,2222,22,22,*22*22*ffss
11、sffsffsssfsfssPCCbbCRVar=+=+=2,222,2222,22*)(1)()(1)()()(fsfsfsssffssssPsPsCCRVarRVarRVarRVarRVarHE=b*:最適避險比 HE:避險績效衡值 RP*:為最適投資組合的報酬 Cs,Cf:分別表示避險者所持有的現貨與期貨部位2s,2f:分別表示現貨與期貨價格變動之變 Var(RP):表示投資組合報酬的變 fs,:期貨與現貨價格變動之共變 fs,:期貨與現貨價格變動之相關係(2)預期效用極大化模型預期效用極大化模型(Expected Utility Maximization Model)Anderson
12、and Danthine(1981)等學者提出預期效用極大化避險模式,其推導過程乃是在平均與變衡報酬和風險的架構下,以極大化避險者的效用函,從而推導出最適避險比。強調 1.最適的期貨和現貨部位是同時決定的,避險機會的存在會影響決策。2.最適避險包含極小化風險之避險部位及投機部位。3.當某一商品具同質的期貨約時,交叉避險是一個適當的避險途徑,而其避險策以及避險比的估計,皆與直接避險相同。4.避險者的策乃是決定於其預期現貨及期貨價格的相關性。假設風險規避者在一定的預期財富限制下,將極小化其期末財富之變,以平均與變的模型,引進投資者的風險厭,在極大化投資者效用下,推導出對期貨之預期交,並明一個完美的
13、避險是可透過多重約所構成的投資組合達成的,模型中假設報酬收入呈常態分配且效用函為指型態。Eaker and Grant(1987)以 Anderson and Danthine(1981)的模型為基礎,但僅對極小化期末財富的變部份加以探討,故其仍以期貨與現貨價格變動的相關係平方為避險效果之衡值。其研究結果認為:1.單純的避險與複雜的投資組合避險具有相同效果,2.國之間有密經貿關係,將有助於避險效果的改善,及 3.避險效果的高低在於國貨幣間是否具高的相關性。(3)風險與報酬抵換模型風險與報酬抵換模型(Risk-Return Trade-off Model)Howard and DAntonio(
14、1984)指出,傳統的避險僅著重於風險的減少,而後發展的 4極小化變避險(Ederington(1979)),及極大化預期效用避險(Anderson and Danthine(1981))皆有其缺失所在。如極小化變避險中,被廣泛應用於衡避險效的 R2就只考慮風險的減少,並無考慮到預期報酬,而極大化預期效用的均分析避險模式中,則含有投資人的風險趨避程,而此風險趨避程卻是隨人而且預測的。因此,Howard and DAntonio(1984)提出風險與報酬兼顧的避險,將其基礎建於均分析的模型下,強調投資人的最適投資組合是在極大化每單位風險的超額報酬,並決定出最適避險比,再導出一個由現貨與期貨所組成
15、的最適投資組合,進而比較一個包含期貨約與現貨部位的最適投資組合,與一個只包含現貨部位的投資組合,者每單位風險的超額報酬的相對比,此即為其所定義的避險績效(HE)。)()()()()()(*fsfsssfffsssPPPbRbEPPREPCREPCREPCREiREMax+=+=目標函 21,22222221fsfsfsfsfffsssssPPPCCPCPCPC+=)1(,*fsfssfCCb=,ssffiRERE=)()(,iREREsf=)()(,sf=sfPP=,fsfsfs,=,)(,)(*sssPPsiREiREHE=其中,E(Rs),E(Rf),E(RP):各為現貨、期貨、與投資組合
16、的預期報酬 Pfs,:各為現貨、期貨、與投資組合報酬的標準差 i:無風險 用此模式衡避險績效時,針對直接避險和交叉避險,作者亦提出一與以往同的看法,傳統模式是以現貨和期貨的相關性決定避險的好壞,交叉避險將於直接避險,而在風險與報酬避險模式下,避險的好壞單獨決定於其相關係,需配合期貨及現貨風險與報酬的相對比值(,Risk-Return Relative)才能衡其避險效。但當極大化投資組合每單位風險所獲得的超額報酬時,仍需滿足第二階條件,才能確保目標函 5的極大化,第二階條件式經整後為:ssfffsiRERE)()(,,因此避險效衡值可進一步修改如下:ssHE=*如此,當E(Rs)-i為負時,仍可
17、使值愈大,HE值亦愈大。Howard and DAntonio(1987)再針對s=0的特殊情況,將避險效重新定義為每單位風險的避險:sssREiHE)(*+=。Kuo and Chen(1995)認為上述風險與報酬避險模型的避險比包含期貨與現貨的價格比(),而同時點的價格比可能會影響到避險比,因此將上述模型加以整,得到一修改後的避險比。)1()(,*asassfCCb=,其中001sffaPPPR=ssaaiRERE=)()(,iREREsa=)()(,sa=,asasas,=Satyanarayan(1998)再將上述Kuo and Chen(1995)的避險模型予以化簡,導出以下最適避險
18、比 asasasassasfREiREiRERECCb,2,2*)()()()(=並導出使上述Kuo and Chen(1995)避險模型之目標函極大化的二階條件式為012,fs,亦即只要現貨與期貨報酬並非完全相關,即可確保目標函的極大化,此二階條件式比之前模型所導出的二階條件式為寬鬆,且免除過多的假設與限制(如1及0,fs等)。四、隨機優勢指標四、隨機優勢指標(Stochastic Dominance,SD)如前所述當報酬非常態分配、投資人效用函非二次式,則可考慮加入偏態及峰態予以衡,或使用隨機優勢指標予以判斷。6(1)第一階隨機優勢指標)第一階隨機優勢指標(First-Order Stoc
19、hastic Dominance;FSD)投資人的邊際效用為正時(即報酬愈多,滿足程愈高),對所有的報酬R而言 F(R)G(R)且至少存在一Ri值使 F(Ri)G(Ri)則F投資組合優於G投資組合,F(R)與G(R)為投資組合F與G的積機密函,所以當F分配在G分配右方時,表示F有較少的機獲得比特定報酬為低的報酬。但當F與G相交的情況無法判斷,則需使用第二階隨機優勢指標(SSD)。(2)第二階隨機優勢指標)第二階隨機優勢指標(Second-Order Stochastic Dominance;SSD)當投資人除邊際效用為正外,並為風險規避者(risk-averter),即其邊際效用遞減。對所有的
20、報酬R而言 iiRRdRRGdRRF)()(且至少存在一Ri值使等式成,則F投資組合優於G投資組合。當邊際效用遞減情況下,一般較願在低於預期報酬時,有較大機獲得低於特定水準之報酬。因此,當F低於特定報酬的積機密函之面積大於G,在SSD準則下,F優於G。然而SSD仍無法判定優時,則需應用第三階隨機優勢指標(TSD)。(3)第三階隨機優勢指標)第三階隨機優勢指標(Third-Order Stochastic Dominance;TSD)當投資人除邊際效用為正且邊際效用遞減,其絕對風險規避係(Absolute Risk Aversion,ARA)也遞減,則當F的平均報酬大於G的平均報酬時,對所有報酬
21、R而言 iRRdydRyGyF0)()(且至少存在一Ri值使等式成,則依據TSD準則,F優於G。綜上所述,隨機優勢法則其優點為適用於當報酬非為常態及投資人效用函未知時,仍能據以作出投資決策。而其缺點為因採成對方式比較,方案極多時較難以應用。五、平均吉尼係五、平均吉尼係(Mean-Gini Coefficient,MG)法則與擴展式平均吉尼係法則與擴展式平均吉尼係(Extended Mean-Gini Coefficient,EMG)法則法則 當使用Markowitz的投資組合推導時,其之隱含假設為資產報酬為常態分配,及投資人的效用函為二次式。而避險資產報酬分配未必為常態,而投資人的效用函也一定
22、為二次式。因此,亦有學者提出以平均吉尼法(Mean-Gini Approach)、7及擴展式平均吉尼係(Extended Mean-Gini Coefficient,EMG)等方式估計避險比及避險效(Chen,Lee and Shrestha(2003),and Shaffer and DeMaskey(2005)。吉尼均差(Ginis Mean Difference)是衡隨機變的一種指標,在經濟的域中衡所得分配的均。Yitzhaki(1982)根據吉尼均差的原始定義並加以修正,提出吉尼係法則,並以吉尼係測風險。吉尼均差為指標變X的所有觀測值之絕對差的期望值,Kendall and Stuar
23、t(1977)以學式表示為:=babadXdYYfXfYX)()(Yitzhaki(1982)再藉由第一階隨機優勢、第二階隨機優勢定義吉尼係為:dRRFRFdrdRRfrfrRbababaF=)(1)()()(21 其中1)(,0)(,=bFaFbRa。由於上述公式處,Shalit and Yitzhaki(1984)進一步將其推導成以下學式:)(1(,2)(,2)(21)(2RFRCovRFRCovdRRfRFRbaF=f(R):報酬R之機密函 F(R):報酬R之積機密函 吉尼係可用衡風險,而平均-吉尼係則可作為評估投資組合之判斷準則:滿足下條件式,則投資組合F優於投資組合G GGFFGFR
24、ERERERE)()()()(且,其中至少有一嚴格等式成。Yitzhaki(1983)為使平均-吉尼係(MG)模型能廣泛運用,進一步引進風險趨避係,建擴展式平均吉尼係(EMG)模型,而原始的MG模型乃為EMG模型的特,之後提出較適且較運用的擴展式吉尼係分析架構之投資組合。Yitzhaki(1983)首先定義吉尼均等指標(Gini Index of Equality)為:0,)(1)(=dRRFba a,b:為機分配之下限與上限 :風險趨避係 F(R):積機密函 為風險趨避者1,風險中者1,風險喜好者01,而吉尼均等指標具有下特性:1.當分配集中於某一點時,()與該機分配的平均E(RF)相等。8
25、2.00/,。3.(0)=b,(1)=E(RF),()=a。當2時,FFbaREdRRF=)()(1)2(2,其中F為F之吉尼係,由上述吉尼均等指標可以導出衡分配散程之指標即擴展式吉尼係:dRRFdRRFbabaF=)(1)(1)(而此擴展式吉尼係在實際計算時可轉成下型態(Shalit and Yitzhaki(1984)):NRRankNRFRFRCovF)()(1),)(1(,()(1=其中,上式中 N 為觀察值的個,Rank(R)為報酬由小至大的排序值。投資組合 F 的平均大於等於投資組合 G 的平均,且 F 平均減其擴展式吉尼係之值亦大於等於 G平均減其擴展式吉尼係之值,亦即)()(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汇 风险 管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