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分类标准及对.pdf
《中国高校分类标准及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校分类标准及对.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5 卷第 6 期2011 年 11 月高校教育管理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Vol 5No 6Nov 2011探索争鸣中国高校分类标准及对“985 工程”大学的分类尝试陈厚丰(湖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摘要:从5 个分类维度构建我国普通高校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并对我国“985 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大学进行分类尝试。结果表明,通过实施“985 工程”,我国已建立了一批以学科类、综合性、研究型为主要类型的国内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存在生师比和本研比偏高、
2、定位失当、重点不明、盲目求大求全等问题。关键词:中国高校;分类标准;“985 工程”大学中图分类号:G649 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8381(2011)06 0021 06收稿日期:2011 06 17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9 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FA090214)作者简介:陈厚丰,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网络出版时间:2011 10 31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 cnki net/kcms/detail/321774 G4201110311430005 htmlDOI:CNKI:32 1774/G42011103
3、11430005为便于高校分类法的推广和运用,并检验其可行性,本文在中国普通高校分类框架和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上1 2,对原有 12 个维度的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进行了适当的简化,首次尝试对我国“985 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大学(共38所)进行具体分类(因数据原因实际分类36 所)。一、中国普通高校分类的基本框架依据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面向的不同,我们从横向上将中国普通高校划分为学科类高校、专业类高校、职业类高校3 个一级类别1。同时,依据高校的学科、专业的覆盖面及其内在关系,将上述三类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 3 个二级类别。纵向上,我们依据履行社会职能的能级,自上而下将学科类高
4、校和专业类高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 3 个层次;将职业类高校自上而下划分为教学科研型、教学型 2 个层次(见图 1)。图 1中国普通高校分类二、中国普通高校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根据以上中国普通高校分类的基本框架,现将简化后的中国普通高校分类标准与指标体系列表如下(见表 15):表 1培养目标及学科专业设置面向高校类型分类标准分类指标L1 学科类高校1 人才类型;2 学科专业设置面向;3 本专科专业中的基础专业所占比例。1 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及后备人才为主要目标;2 面向学科分类设置专业和课程;3 基础专业数占本专科专业设置总数的 20%及以上。L2 专业类高校同上1 以培养专业应用
5、型(工程型、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2 面向社会各行业领域设置专业和课程;3 基础专业占本专科专业总数的 19%及以下。L3 职业类高校同上1 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2 面向岗位和岗位群来设置专业和课程;3 职业类专业达到其总数的 50%及以上。注:用 L 表示类型,后面的数字表示类型编号,用第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一级类型(如 L1),用第二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二级类型(如 L1 1)。用 C 表示层次,后面的数字表示层次编号,用第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一级层次(如 C1),用第二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二级层次(如 C1 1)。(下同)表 2学科专业覆盖面及其内在结构高校类型分类标准分类指标
6、L4 综合性高校1 学科覆盖面及本专科专业总数;2 学院(学系)设置结构;3 本专科专业设置结构。1 所设学科(专业)覆盖 9 个及以上学科门类,且本专科专业设置总数达到 60 个及以上;2 所设学院(学系)中人文科学学科(或社会科学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之和的比例达到 50%及以上;3 所设的本专科专业中基础专业数占 1/3 及以上(或者本专科专业设置数达到 100 个及以上)。L5 多科性高校同上1 所设学科(专业)覆盖 38 个学科门类;2 所设本专科专业总数在 2159 个之间。L6 单科性高校同上1 所设学科(专业)覆盖 2 个及以下学科门类;2 所设本专科专业总数少于 20 个。表
7、3学生和科研层次结构高校层次普通型高校职业型高校分层标准分层指标分层标准分层指标C6 研究型本研比、横纵比3 及以下0 09 及以上/C7 教学科研型同上4 92 90 090 03/0 79 及以上C8 教学型同上5 及以上;0 029 及以下专本比0 78 及以下注:本研比=在校本科生数与在校研究生数之比;专本比=在校专科生数与在校本科生数之比;横纵比=横向科研经费与纵向科研经费之比。22高校教育管理第 5 卷本研究将高校所设的本专科专业划分为基础专业和应用专业两类,基础专业指对应于哲学、文学、史学、理学 4 个学科门类的专业;应用专业指对应于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8、 7 个学科门类的专业。目前中国普通高校(不含军事院校)分哲学、文学、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11 个大学科门类(军事学除外)。为便于分类操作,根据世界通用性的学科划分法,本研究将中国普通高校的 11 个大学科门类归纳为 3 大类,即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自然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表 4在校生和科研规模高校层次分层标准分层指标C1 巨型高校1 在校生规模2 科研到账经费1 在校生总数在 40 000 人及以上2 科研到账经费 5 0 亿元及以上C2 大型高校同上1 在校生总数在 20 00039 9
9、99 人2 科研到账经费 2 04 9 亿元C3 中型高校同上1 在校生总数在 10 00019 999 人2 科研到账经费 0 61 9 亿元C4 小型高校同上1 在校生总数在 5 0009 999 人2 科研到账经费 0 310 59 亿元C5 微型高校同上1 在校生总数在 4 999 人及以下2 科研到账经费 0 3 亿元及以下注:如用折合在校学生规模,则指标相应提高 10 000 人划分。例如,巨型高校用折合在校生总规模为 60 000 人以上,其余类推。表 5教师资源高校层次一级层次二级层次分层标准分层指标C21 大众性高校C21 1 极高大众型生师比30 及以上;C21 2 高大众
10、型同上2529;C21 3 普通大众型同上2024;C22 精英性高校C21 4 普通精英型同上1619;C21 5 高精英型同上1015;C21 6 极高精英型同上9 及以下;注:生师比=折合在校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之比;折合在校学生数=本专科学生数 1+硕士研究生数 1 5+博士研究生数 2+留学生数 3。三、我国普通高校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的特点本文设计的高校分类标准与指标体系是在总结我国已有高校分类研究成果及分类实践经验基础上设计的,但更多的是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的自主创新,与其他高校分类法相比具有如下 4 个特点:1 只采用输入指标而不采用输出指标。为了真正实现高校分类与高校排
11、名脱钩,有效地防止人们将高校分类与高校排名混同起来,本研究首次提出只采用输入指标、不采用输出指标的思路来设计分类指标。这是本综合分类体系首要的特点。综观已有的高校分类法,无论是国外的卡内基分类还是中国的武书连、马陆亭、刘少雪和刘念才、戚业国和杜瑛等专家和学者的分类,都同时采用了输入与输出指标,而将输出指标列为高校分类指标极易使高校分类与高校排名混同。2 结合国情设计了多元分类框架。高校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分类需要,必须着眼于需求者的视角设计。因此,本研究在原分类体系设计的 12 个角度的分类框架中选取了常用的 5 个基本角度,使人们可以从这 5 个基本角度去观察、描述和分析同一所高
12、校的特点,通过多维分类使高校的特征具有立体感。3 标准明确、指标简洁、容易理解。本分类体系采用了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认同和熟悉的参照系作为分类标准,遴选相对容易理解的数据作为分类指标,分类时尽可能使用约定俗成的名称,并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分类习惯。根据分类实际情况(如数据收集、甄别、统计)尽可能地对分类指标予以简化,便于分类时操作。例如,分类标准中的培养目标、专业数;分类指标中的生师比、本研比、专本比、横纵比、在校生数等。4 规范使用高校分类名称。按照约定俗成和沿用成习的原则,本研究中尽可能使用我国民32第 6 期陈厚丰中国高校分类标准及对“985 工程”大学的分类尝试众习惯性的分类名称,例如综合
13、性、多科性和单科性等。四、中国“985 工程”建设大学的分类结果根据我国“985 工程”二期重点建设的 38 所大学 20052006 年度有关数据,对照表 15 的“中国高校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现就我国“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的 36 所大学(应为 38 所,2所大学因数据原因没有分类)的分类结果进行简要分析,并将各所大学的具体分类结果列表如后(见表 6)。从培养目标与学科专业设置看,学科类高校20 所,占 36 所“985 工程”建设大学的 55 6%;专业类高校 16 所,占 44 4%。从学科覆盖面及内在结构看,综合性大学 16 所,占 44 4%;多科性大学 20 所,占 55
14、6%。从学生和科研层次看,研究型大学 33 所,占 91 7%;教学科研型大学 3所,占 8 3%。从在校生和科研规模看,巨型大学9 所,占 25%;大型大学 19 所,占 52 8%;中型大学 7 所,占 19 4%;小型大学 1 所,占 2 8%。从教师资源看,高精英型大学 2 所,占 5 6%;普通精英型大学 31 所,占 86 1%;普通大众型大学 3所,占 8 3%。上述分类统计表明,通过“985 工程”的重点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学科类、综合性、研究型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这些学科和专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高校 分类 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