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与论坛论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规则与法规制度.pdf
《调研与论坛论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规则与法规制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与论坛论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规则与法规制度.pdf(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调研与论坛 调研与论坛-63-论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规则与法规制度论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规则与法规制度 严春银 严春银(江西省南昌市气象局,南昌 330046)(江西省南昌市气象局,南昌 330046)摘 要摘 要 阐述了雷击风险评估的定义,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标准做了分析和比较,对国内雷击风险评估的法规制度、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雷击风险评估是现代综合防雷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从技术规则角度看,国内外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方法作了比较规范的技术规定,也有很多的业务实践。从法律规范角度看,近 2 年来始见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有所规定,但模式不一。因此,为规范雷击风险评估行为,很有必要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法规
2、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一、关于雷击风险评估 一、关于雷击风险评估 面对风险,正确的方法是正视并且认识它,努力寻找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风险或让风险产生效益。风险评估就是人们处理风险的一种常用措施。在现代综合防雷的实践中,首先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然后再进行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布局设计。关于雷击风险的定义,国际电工委员会在 IEC61662(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中,将其定义为雷电对建筑物和服务设施造成的年度可能损失1。由于雷击风险评估的对象除了建筑物及其服务设施,还可以应用到城市分区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因此,雷击风险的定义应当拓展为雷电对建筑及其服务设施或某一特定城市区域造成的年度可能损失。雷击风
3、险评估通常采用相对值法,通过相对损失和雷击概率得出一个或多个无量纲的风险值。雷击风险评估的目标是给出直接雷电闪击及间接雷电闪击引起的建筑物损害风险的评估程序,在确定损害次数上限值的基础上,能够从全和经济合理性出发,为决定建筑物是否需要提供防护措施,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防护措施提供技术参考。因此,雷击风险评估是新建或改建、扩建建筑物防雷设计之前,特别是防护水平选择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收稿日期:2006-2-10 气象软科学 2006 年第 2 期-64-二、雷击风险评估立法的技术基础(一)技术规则 二、雷击风险评估立法的技术基础(一)技术规则 国外已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雷击风险评估体系。国际电工委员
4、会(IEC)针对雷击风险评估,制定了 IEC 61662 等防雷技术标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IEC61662)是专门针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是地闪雷电对建筑物(包括其服务设施)造成的风险的评估,评估的重点是确定雷击风险。国际电信联盟(ITU)针对通信站的雷击风险评估,制定了通信局站雷电损坏危险的评估(ITU-TK.39),适用范围是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过电流)造成的设备危害和人员安全危害的风险的评估,评估的重点是确定雷电损害次数。两大国际组织发布的上述雷击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雷击风险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标准技术方法比较复杂,结
5、构庞大,而且大都建立在国外防雷工作经验基础上,没有能考虑到中国广袤大地的具体情况的差异以及中国的国情,不适宜完全照抄照搬或全盘引用。国内,已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技术规则。中国气象局2000年11月20日发布的 气象 信 息 系 统 雷 击 电 磁 脉 冲 防 护 规 范(QX3-2000),其标准附录 A 给出了“雷击风险评估方法”,适用范围是由雷击电磁脉冲(LEMP)对气象信息系统造成损失的风险的评估,评估的重点是确定年平均直击雷次数和年平均允许雷击次数。这个标准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相对比较简单,评估结构清晰,比较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践中已应用到气象信息系统以外的其它信息系统领域。2004
6、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该标准确定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重点考虑了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以及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另外,福建省正在组织制定地方标准雷电风险评估与灾害鉴定规程。(二)业务实践(二)业务实践 随着技术规则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雷击风险评估业务实践在国内快速发展。广东、上海、江西、福建、浙江、四川等地的业务实践相对较多。广东省杨少杰、四川省余乃枞等人根据IEC61662、IEC62305-
7、2等文献对评估进行了探讨性实践,编出评估程序,并对几个实例进行了评估。上海市蔡振新等人对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的标准、体系和方法进行了探讨8。深圳市汉科电气有限公司根据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QX3-2000)所给出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对某市党政信息平台主机房进行了雷调研与论坛 调研与论坛-65-击风险评估。深圳市江爱民也根据该气象行业标准对天威集团计算机网络雷灾进行了分析及风险评估。江西省气象局开发了雷击损害风险评估软件,并尝试使用雷电定位探测资料取代人工观测的雷暴日数,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评估速度11。三、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制度的比较研究(一)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三、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制度的比较研究(一)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鉴于以下因素,建立雷击风险评估的法规制度是有必要和可行的。其一,雷击风险评估建筑物防雷设计之前、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之前,特别是防护水平选择的重要技术依据,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其二,前述的技术规则、业务实践保证了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可行性。其三,雷击风险评估是一项细致和认真的工作,容不得丝毫马虎,有必要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其四,考虑到立法的前瞻性、法律规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引导性,为防止或减少雷电灾害的损失,有必要设计雷击风险评估制度。(二)雷击风险评估的法规制度模式(二)雷击风险评估的法规制度模
9、式 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中(包括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确立了雷击风险评估制度的还不多。法律层次的制度还未见到,目前见到的最早出台的法律规范是2004 年 5 月发布的 西宁市防御雷电灾害条例。归纳全国各地的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制度,大致有四种模式。模式一,将雷击风险评估设计为行政许可项目。西宁市防御雷电灾害条例(西宁市人大常委会 2004 年 5 月 1 日发布)设计了防雷减灾安全评价制度。根据该法规牵头起草单位西宁市气象局提供的材料,以及该法规规定的防雷减灾安全评价报告书应当包括的内容(雷电灾害可能造成危害的分析、预测、评估),可以知道这种防雷减灾安全评价制度是以雷击风险评估为核心内容的
10、。它把所有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设施和场所规定为实行防雷减灾安全评价制度的对象,由评价对象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向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申报。模式二,将雷击风险评估设计为政府内部运转行为。南昌市防雷减灾条例(南昌市人大常委会 2005 年 9 月 28 日发布)建立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雷击风险评估制度。首先,评估对象的规定体现了制度设计的重点性和有限目标性。根据南昌市实际情况,将评估对象设计为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建设工程。其次,将雷击风险评估程序设计成政府内部运转的工作流程,避免了评估对象的承建单位提出申请。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时,由有关部门在组织编制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
11、详细规划时和下达重点建设工程计划前通知所在地气象主管机构进行雷击风险评估。这气象软科学 2006 年第 2 期-66-种设计,不但避免了行政许可的嫌疑,避免了纯市场行为的不规范性,更重要的是可以确保雷击风险评估制度既切实可行,又尽量减少给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负担,体现了服务政府、高效政府的要求。模式三,将雷击风险评估设计为市场行为。据了解,上海、广东等地的做法是,由建设单位委托雷击风险评估单位,对评估对象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双方是合同平等主体,建设单位支付费用,评估单位出具评估报告。由于这两地相应的法规或规章还没有对雷击风险评估进行规范,因此还没有见到规范的制度或程序设计。模式四,仅对雷击风险评估
12、法规制度作概要式规定。防雷减灾管理办法(2004 年12 月 16 日中国气象局令第 8 号发布)规定了雷击风险评估制度,要求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以确保公共安全。吉林省气象条例(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2004 年 11月 26 日发布)规定了雷击风险评估的行为,要求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当地雷电灾害的监测、调查、统计、鉴定及重点项目雷电防护的评估、论证工作。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13、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江西省实施办法第二十九条也规定,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或者省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侯可行性论证。上述法律、法规和规章均未对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结论等其它内容作出规定,对评估行为的性质也未界定。(三)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制度的完善(三)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制度的完善 作为国家防雷减灾工作的主管机构,中国气象局或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省(市),应当在今后的防雷减灾立法中,完善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制度。一是从观念上重视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制度的设计,赋予其应有的地位,将其纳入防雷减灾法律框架之中。二是明确雷击风险评
14、估行为的性质。根据依法行政对服务政府、高效政府的要求以及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设定的有关精神,不宜将雷击风险评估设定为行政许可行为。比较妥当地解决办法是参照 南昌市防雷减灾条例 的做法,将雷击风险评估行为设计为政府内部运转行为。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将雷击风险评估行为拆分为两个行为,其中导入行为、导出行为设计为政府内部运转行为,评估的技术操作设计为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三是规范评估主体的行为。对从事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中介机构,设定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业机调研与论坛 调研与论坛-67-构的法人资格、技术力量、信誉度、责任能力等作出规定。四是明确雷击风险评估结论的法律地位。评估结论的法律地位直接决定了这一法
15、规制度的执行力。建议赋予评估结论在现代防雷设计依据中的不可或缺性。未提供符合要求的雷击风险评估报告,不得进行防雷设计。五是明确雷击风险评估制度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雷击风险评估制度涉及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评估主体(中介机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多个责任主体。作为一项完善的法规制度,应当充分体现权利(权力)、责任、利益相对等的原则,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制裁。法律责任可以是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也可以是行政强制或行政确认等。四、结论(一)雷击风险评估是项发展中的新技术 四、结论(一)雷击风险评估是项发展中的新技术 做好雷击风险评估是保证防雷设计科学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重要环节。从技术上,雷击风
16、险评估已可操作,国际技术标准、国家技术标准、行业标准都有规定。从实践中,我国多个省份和地区已经开展,并取得了经验。(二)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制度是项新设立的制度(二)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制度是项新设立的制度 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认真组织实施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条件成熟时予推广。从事防雷业务的企业,在进入已经制定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制度的地区从事相关行为时,应当认真学法、用法,守法经营。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雷电灾害风险评估(IEC61662)27杨少杰等,雷电损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实践(上、下),中国电子商情,2003(385 期),8-17 38钟万强等,建筑物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标准、体系和方法,温州防雷网
17、,http:/ 4通信局站雷电损坏危险的评估(ITU k39)5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QX3-2000),气 象 标 准 汇 编(2000-2003),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编 6杜世成等,厦门催生福建省首部防雷电法规,中国气象报 2006-1-17(1)9深圳市汉科电气有限公司,雷电损害风 险 评估在 防 雷工程 中 的实际 应 用,http:/ 10江爱民,天威集团计算机网络雷灾分析及风险评估,http:/ 11易高流,雷电监测资料在雷击损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江西气象科技,第 27卷第 4 期,45-47 气象软科学 2006 年第 2 期-68-用用“三气象三气象”理念指导气象
18、科技服务工作理念指导气象科技服务工作 刘月成刘月成 王王 兴兴(安徽省气象局,合肥(安徽省气象局,合肥 230061)摘摘 要要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以“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为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保证。气象科技服务要依托气象业务、科技、信息资源等优势来发展,其本质是一个科技问题。在新的发展时期,气象科技服务作为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三气象”理念,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同时,大力推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发展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科技服务与基本业务、深化与发展、部门内与部门外的关系。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站在国家气象事业发展
19、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以“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为解决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解决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保证。一、准确把握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的性质和定位一、准确把握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的性质和定位 准确把握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性质及其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定位,是我们正确制定科技服务发展规划,有效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为准确把握和理解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性质和定位提供了理论依
20、据。秦大河局长在去年全国气象部门人才工作会上根据战略研究成果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从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凝练出的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新理念来看,气象科技服务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可能就是气象业务乃至气象工作未来新的生长点。”收稿日期:2005-9-30 调研与论坛 调研与论坛-69-二、坚持以二、坚持以“三气象三气象”理念推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理念推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一)坚持(一)坚持“公共气象公共气象”理念,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理念,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着公共服务的创新,为公众提供更公正、更快捷、更有质量、更全面的公共服务,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为适应这一
21、新的形势和要求,“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适时提出了要“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公共气象”理念。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发展科技服务的目标。要通过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服务产品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气象服务。近年来,我们以气象影视、12121 语音电话、手机短信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为社会提供广泛的气象服务,为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快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全社会提供更加准确、更加全面、更具时代特征
2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俗易懂、易于获取,同时又方便、快捷、动态、连续、透明,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和可视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建立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要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与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利用现代化业务技术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实现社会公共全程、系列化服务,实现连续滚动、灵活迅速、个性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及动态跟踪全程服务,使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可以获取任何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的任何气象信息及服务产品。要优化和完善公共服务系统的专业化,使服务范围不断拓宽,服务产品更加生动、丰富、科学、可视化和精细化。(二)坚持“安全气象”理念,构建气象
23、信息发布、预警服务平台(二)坚持“安全气象”理念,构建气象信息发布、预警服务平台 树立“安全气象”理念,是国家安全观的新发展对气象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当今世界,国家安全的概念已经从传统的国防安全,扩展到更为广泛的国土安全、环境安全、食物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领域。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70%以上是气象灾害。据统计,20 世纪 90年代全球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比 50 年代高出 10 倍。气象灾害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树立“安全气象”理念,我们需要从战略高度对公共安全、社会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
24、全、水资源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提供全方位气象保障服务。这气象软科学 2006 年第 2 期-70-些年,我们已经开展了不少这方面的科技服务工作:在公共和社会安全方面,开展了气候环境评价、雷电安全防御、高速公路、海上运输作业、导航安全气象保障等信息的保障服务。在生态安全方面,以保障林木植被为重点,与林业部门建立和完善了林木火险监测、早期预警系统,为林区火灾预防和扑救提供信息支持。在环境安全方面,以人类活动最集中的近地层空气质量监测为重点,不断完善大气紫外线辐射的监测和警报工作,有的地区还开展了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气象服务项目。(三)坚持“资源气象”理念,构建气象资源、生态监测服务平台(三)坚持“
25、资源气象”理念,构建气象资源、生态监测服务平台 气象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大力构建气象资源、生态监测服务平台,是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气象事业的迫切需求。长时间以来,非再生能源的大量开采利用,使我们面临能源枯竭的严重威胁。科学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气象资源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信息时代关于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和评估产品,可以丰富的形式传播到各种用户和千家万户,成为全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资源;复杂的地形条件,各地气候、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合理利用太阳能、光能和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调研 论坛 雷击 风险 评估 技术 规则 法规 制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