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pdf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社会版)1信息科技课程是怎样的课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电脑、网络、移动通讯、电子银行、数字电视.面对如此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在踏入社会后,需要具有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知识、技能、意识和能力。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就是为了适应学生的这些需要而设立的。信息科技课程是从计算机课程改革而来的。中小学原有的计算机课程是以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的各种操作技能为目的的,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逐年提高,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越来越快,计算机的各种操作日趋简单,而各学科学习中应用计算机的机
2、会也越来越多,因此,靠有限的计算机课程来进行计算机技能的传授,已经显得没有必要和满足不了需要。大量事实说明,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仅是简单的会操作计算机,更重要的是能够具有根据需要,正确、有效、灵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收集、处理、传输、表达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计算机只是其中的一种比较重要和使用广泛的信息技术工具。因此,课程方案把计算机课程改为信息科技课程,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作出的重要决策。计算机课程改为信息科技课程,决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信息科技课程的定位与计算机课程的定位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首先,这门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3、为目标,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这就改变了计算机课程以学习计算机各种操作技能为目标的定位。其次,这门课程既承担着知识学习,技能操练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着培养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以及提供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第三,这门课程的设置,克服了单纯从知识与技能角度考虑的片面性,而是从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道德意识、行为规范的养成(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具体化)等三个方面进行考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要求,这就比计算机课程原来的定位前进了一大步。信息科技课程的定位势必给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
4、程实施、课程评价带来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理解这种变化,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使学生在接受这门课程学习时有正确的认识,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这门课程。2信息科技课程的目标是什么?信息科技课程明确提出了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学生是否具有信息素养,决不能只是理解为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些信息技术工具或者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对信息素养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国际社会对信息素养的共识和结合我国的国情,信息科技课程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求:第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合理选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具备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具有利用信
5、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具有信息化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个人自律能力,明确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信息素养的这三个方面中,第一方面是大家都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它主要是指知识与技能这个范围。第二方面主要是指能力形成这个范围,是信息科技课程重点要求达到的目标。虽然以前也经常提培养能力这个要求,但对能力缺乏明确的细化描述和评价依据,因此常常流于形式。而信息科技课程目标中对能力提出了具有课程特点的具体要求,这就使能力的形成具体化,评价规范化。第三方面是德育教育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具体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根据把德育渗透到所有课程教
6、学中的要求,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根据信息化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和现实社会中青少年可能面临的各种抉择,提出了具有课程特点的德育教育要求,使德育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学科特点。由于在基础教育的各门课程中,都提出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在其它课程的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信息素养不是只能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形成的。信息科技课程应该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历程中承担使学生得到一种比较系统的观念、方法、习惯、思维的培养,并有效地迁移到其它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的任务,成为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主渠道。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信息科技课程在三类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改变,评价原则的改革等方面都作了
7、较大的探索,形成了新的体系。3信息科技课程学什么?要实现信息科技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在课程中如果只包含一些基础知识和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显然是不够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应能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并且能正确处理信息社会中人与技术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因此,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内容改变了只从知识、技能角度提出要求的做法,而从信息科技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科技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信息素养。这四方面的学习内容中,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训练内容应该是最核心的。思维决定行为方式,要学
8、会使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首先要学会如何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例如:确定目标、确定需求、制定方案、制定评价标准、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小结反思等。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信息技术在各个步骤中的作用。例如:有的信息技术工具可以提高信息收集、加工、表达、发布、管理等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的信息技术工具可以激发灵感、梳理概念、促进创新;有的信息技术工具则可以用于合作交流等。在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内容中,不拘泥于工具和软件以及它们具体操作的统一要求,强调信息技术工具的特点、功能和应用规律。例如:知道信息技术工具是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设计、制造,按照人们设定好的程序处
9、理信息,各个部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知道信息技术工具都有用于接受指令和反馈信息的部件,如键盘、鼠标、遥控器、计算机显示器、摄像机上的液晶屏;知道信息技术工具的工作原理以及各个部件的功能和作用,掌握它们的操作规律;知道利用好信息技术工具本身提供的信息,如各种说明书、软件中的帮助功能、网上其他人的使用心得等。因为只有当学生掌握了以上要求,才能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从容应对不断更新的各种工具和软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真正地用好信息技术。科技社会与个人的内容,是为了学会处理好信息社会中科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而设置的,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尊重他人和自己的
10、劳动成果,理解信息技术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等。这些学习内容有别于原来计算机课中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学习内容不能简单地用知识点或操作要求来描述或规定。因此,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的要求,是从学生学习后应该达到的表现水平来叙述学习要求的,这样一方面能够用学习要求来限定学习内容,衡量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从教学内容是否能使学生具有这些表现水平来评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空间,只要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这些表现水平,学习内容中的工具、软件以及具体的操作就可以根据不同年段或解决问题的需要或学生的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 上海市 中小学 信息 科技 课程标准 试行 说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