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试题(B) 新人教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试题(B)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试题(B) 新人教版.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019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卷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卷历历 史史 (B B)注注意意事事项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第卷卷(选选择择题题)1.(2016 岳阳一中)古希腊亚里士多
2、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是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反映的是等级制度思想,而儒家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秩序。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2.(2016 景县中学)公元前 513 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
3、,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A.“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B.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C.“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D.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礼乐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公元前 513 年”可知是在春秋末期,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卑的等级”可知其在竭力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符合题意的是 D 项,题干不是在体现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排除 A 项;B 项不是作者的意图,排除;C 项中的“君主专制”不符合历史
4、史实。【答案】D 3.(2016 呼兰区一中)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解析】根据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等信息可知,秦朝的政治变革是废分封,设郡县;封国封爵是分封制下的产物,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维系;而秦朝废除分封制,
5、实行郡县制,促使中国古代政治开始由贵族(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A 项正确。井田制和小农经济均属于经济领域,与设问中的“政治变革”不符,B 项错误。宗法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并不是分权政治,只是在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基础上为解决贵族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进行的权力划分,C 项错误。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始于唐朝,材料中未体现此种转变,D 项错误。所以选 A 项。【答案】A4.(2016 景县中学)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苟阿所爱,
6、蔽贤宠顽”、“恃怙荣势,请托所监”、“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等行为。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 D.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解析】查问豪强土地、住宅违规、违法乱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目的都是从政治3上、经济上限制豪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答案】A5.(富阳二中)读右图“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A.竹简出土于汉墓,汉代制作B.竹简内容是论语,春秋时期制作C.书写材料是竹简,肯定不是汉代制作D.字体是隶书,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解析
7、】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竹简出现于战国,隶书出现于汉代,论语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 A、B、C 错误,故选 D。【答案】D6.(2016 岳阳一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 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
8、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故 A 正确;B 时间是东汉时期;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 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答案】A7.(2016 景县中学)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任宰相,却竞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场屋,曾赋诗说:“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4哭一生休”。这表明科举制度的推行A.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B.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C.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D.为所有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平台【解析】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材料突出科举取士入仕在文人心中的
9、地位。这与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无关,故 A 项错误;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B 项错误;科举取士入仕在文人心中的地位的上升,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 C 项正确;“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可见科举制不是所有读书人入仕的平台,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答案】C8.(2016 万全中学)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10、力。材料提及明清时期的大都市规模缩小,联系所学知识,此时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造成原有的大都市的规模缩小,D 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与魏晋时期,完成于南宋,A 项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闭关锁国”政策是对外贸易政策,B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中国古代的商业大环境一直是“重农抑商”政策,明清的这种现象的变化与此无关,排除。故选 D 项。【答案】D9.(2016 万全中学)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它作物的种植。上述现象最能说明A中国已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C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
11、摇 D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受美国市场的影响,中国的市场也发展变化,可见中国已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 项正确。B 项是现象,排除。农耕经济主导地位未变,C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种植业的变化,与家庭纺织业无关,D 项在材料中5未体现,排除。故选 A 项。【答案】A10.(2016 成都七中)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 19 世纪 90 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B.受传统重农抑商
12、思想的影响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解析】材料说为了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大量购买田产,与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杨宗濂投资棉纺织工业,与重农抑商思想不符,故 B 项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九十年代初期不符,故C 项错误;材料反映杨宗濂兄弟既投资,又购置田产,是受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影响,故 D 项正确。【答案】D11.(2016 合肥一中)1913 年的一篇新闻短评袁总统之徒弟中写道:“一日记者之车夫与一车夫相哄,站岗巡警过而叱两车夫曰:得了得了,知道吗,现在是共和时代,大家对付着
13、罢了。”由此可知,作者真实的看法是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众生活坚持共和原则C.政府消极对待共和政治D.共和制为当时唯一选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材料提到“共和时代”,但是“对付着罢了”,故A、B 两项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中表述得知站岗巡警面对两车夫争吵和矛盾打着“共和时代”的幌子,用“对付着罢了”来解决矛盾,故本题选项 C 符合题意;D 项表述从材料中不能体现。【答案】C12.(2016 景县中学)国民党参谋本部 1937 年 3 月定稿的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曾明文规定:“作战时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这反映
14、了国民党当时A.集中力量围剿中共红军势力B.单纯依赖政府正规军作战C.应对全面抗战作出战略调整D.对开展敌后游击战有所关注【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面对日本的进一步侵略,国民党不可能在此时集中力量围剿中共红军势力,故 A 项错误;根据“组织义勇军并别6动队,采游击战术”可知国民党利用游击战术,并非单纯依赖政府正规军作战,故 B 项错误;全面抗战尚未开始,故 C 项错误;根据“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可知国民党已经注意到敌后游击战,故 D 项正确。【答案】D13.(2016 济南外国语学校)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
15、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国共两党在相持阶段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即 1943 年,处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时期。“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蒋介石下令不允许刊登与之有关的新闻,实际上反映了国民政府在社会舆论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压制。因此这封信件反映了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故本题选 D 项。材料侧重于对中国共产党在舆论方面的压制,并没有达到反对的程度,故排除 A 选项。“攘外必
16、先安内”政策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而非全面抗战时期,故排除 B 选项。内战开始于 1946 年,而材料描述的是 1943 年的情况,故排除 C 选项。【答案】D14.(2016 济南外国语学校)“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 1949 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7A.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D.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一五”计划。材料中“一五”
17、计划实施时,坚持“优先保证工业不在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同时规定大部分工厂都建在远离沿海省份的内地城市,由此说明“一五”计划有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故选 D。A、C 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B 项所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答案】D15.(2016 万全中学)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 1963 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 1981 年 10 月 23 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8、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1981 年 10 月 23 日”,中国此时正出现“分地”现象,可见其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 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仍是公有制,A 项排除。B 项出现在 1992 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变化,D 项与材料旨意无关,排除。故选C。【答案】C16.(2016 曲靖市一中)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仿真 测试 试题 新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