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施工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8.pdf
《新(建筑施工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筑施工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8.pdf(1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1 页共 1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联合发布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500112001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条 文 说 明条 文 说 明 20010720 发布 发布 20020101 实施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第 2 页共 2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建 筑 抗 震 设 计
2、规 范 GB 500112001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 行 日 期:2002 年 1 月 1 日 条 文 说 明 中 国 建 筑 资 讯 网中 国 建 筑 资 讯 网 2001 北 京 第 3 页共 3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目目 次次 1 总 则.6 2 术语和符号.8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9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9 3.2 地 震 影 响.9 3.3 场地和地基.11 3.4 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11 3.5 结 构 体 系.14 3.6 结 构 分 析.16 3.7 非结构构件
3、.17 3.8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8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18 3.10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20 4 场地地基和基础.21 4.1 场 地.21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25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26 4.4 桩 基.34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36 5.1 一 般 规 定.36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40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42 5.4 截面抗震验算.43 5.5 抗震变形验算.44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50 6.1 一 般 规 定.50 6.2 计 算 要 点.54 6.3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要求.59 第 4 页共 4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4、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6.4 抗震墙结构构造措施.62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63 6.6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63 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63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65 7.1 一 般 规 定.65 7.2 计 算 要 点.67 7.3 多层粘土砖房屋抗震构造措施.71 7.4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72 7.5 底部框架房屋抗震构造措施.73 7.6 多层内框架房屋构造措施.74 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75 8.1 一 般 规 定.75 8.2 计 算 要 点.76 8.3 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80 8.4 钢
5、框架-中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措施.82 8.5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措施.83 9 单层工业厂房.86 9.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86 9.2 单层钢结 1 构厂房.93 9.3 单层砖柱厂房.95 10 单层空旷房屋.99 10.1 一般规定.99 10.2 计 算 要 点.99 10.3 抗震构造措施.99 11 土木石结构房屋.101 11.1 村镇生土房屋.101 11.2 木结构房屋.102 11.3 石结构房屋.102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04 12.1 一 般 规 定.104 第 5 页共 5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12.2 房
6、屋隔震设计要点.105 12.3 房屋消能减震设计要点.107 13 非结构构件.112 13.1 一 般 规 定.112 13.2 基本计算要求.113 13.3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116 13.4 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116 第 6 页共 6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1 总 总 则则 1.0.1 本规范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同 GBJ11-89 规范(以下简称 89 规范)一样仍以三个水准为抗震设防目标 抗震设防是以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规范的科学依据只能是现有的经验和资料目前对地震规律性的认识还很不足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
7、规范的规定会有相应的突破而且规范的编制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条件适当地考虑抗震设防水平设防标准不能过高 本次修订继续保持 89 规范提出的抗震设防三个水准目标即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具体化根据我国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地震发生概率的统计分析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 63%的地震烈度为众值烈度比基本烈度约低一度半规范取为第一水准烈度 50 年超越概率约 10%的烈度即 1990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或新修订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峰值加速度所对应的烈度规范取为第二水准烈度50 年超越概率 2%3%的烈度可作为罕遇地震的概率水准规范取为第三水准烈度当基本烈度 6 度时为 7 度强7 度时为 8
8、度强8 度时为 9 度弱9 度时为 9 度强 与各地震烈度水准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是:一般情况下(不是所有情况下)遭遇第一水准烈度(众值烈度)时建筑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从结构抗震分析角度可以视为弹性体系采用弹性反应谱进行弹性分析遭遇第二水准烈度(基本烈度)时结构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但非弹性变形或结构体系的损坏控制在可修复的范围(与 89规范相同仍与 78 规范相当)遭遇第三水准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时结构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但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以免倒塌 还需说明的是:1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建筑按本规范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之后抗震能力比不设防时有实质性的提高但其抗震能力仍是较低的不能过高估计 2 各
9、类建筑按本规范规定采取不同的抗震措施之后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在程度上有所提高或降低例如丁类建筑在设防烈度地震下的损坏程度可能会重些且其倒塌不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下的表现会比一般的情况要差甲类建筑在设防烈度地震下的损坏是轻微甚至是基本完好的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下的表现将会比一般的情况好些 第 7 页共 7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3 本次修订仍采用二阶段设计实现上述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第一阶段设计是承载力验算取第一水准的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继续保持其可靠度水平同 78 规范相当采用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
10、068 规定的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验算这样既满足了在第一水准下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又满足第二水准的损坏可修的目标对大多数的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计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是弹塑性变形验算对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以及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实现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1.0.2 本条是强制性条文要求抗震设防区所有新建的建筑工程均必需进行抗震设计以下凡用粗体表示的条文均为建筑工程房屋建筑部分的强制性条文 1.0.3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继续保持 8
11、9 规范的规定适用于 69 度一般的建筑工程鉴于近数十年来很多 6 度地震区发生了较大的地震甚至特大地震6 度地震区的建筑要适当考虑一些抗震要求以减轻地震灾害 工业建筑中一些因生产工艺要求而造成的特殊问题的抗震设计与一般的建筑工程不同需由有关的专业标准予以规定 因缺乏可靠的近场地震的资料和数据抗震设防烈度大于 9 度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仍没有条件列入规范因此在没有新的专门规定前可仍按 1989 年建设部印发(89)建抗字第 426 号 地震基本烈度 X 度区建筑抗震设防暂行规定 的通知执行 1.0.4 为适应强制性条文的要求采用最严的规范用语必须 1.0.5 本条体现了抗震设防依据的双轨制即一般
12、情况采用抗震设防烈度(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在一定条件下可采用抗震设防区划提供的地震动参数(如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反应谱值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和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关于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设防区划的审批权限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规定 89 规范的第 1.0.4 条和第 1.0.5 条本次修订移至第 3 章第 3.1.13.1.3 条 89 规范的第 1.0.6 条本次修订不再出现 第 8 页共 8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2 术语和符号 术语和符号 本次修订将 89 规范的附录一改为一章并增加了一些术语 抗震设防标准是一种衡量对建筑抗震能力要求高低的综合尺
13、度既取决于地震强弱的不同又取决于使用功能重要性的不同 地震作用的涵义强调了其动态作用的性质不仅是加速度的作用还应包括地震动的速度和位移的作用 本次修订还明确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抗震构造措施只是抗震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 9 页共 9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1.13.1.3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抗震设防标准既能合理使用建设投资又能达到抗震安全的要求 89 规范关于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的规定已被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14、50223 所替代因此本次修订的条文主要引用了该国家标准的规定 按防震减灾法本次修订明确甲类建筑为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其地震作用计算增加了甲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应按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计算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修改了GB50223 规定甲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计算的规定这意味着提高的幅度应经专门研究并需要按规定的权限审批条件许可时专门研究可包括基于建筑地震破坏损失和投资关系的优化原则确定的方法 丁类建筑不要求按降低一度采取抗震措施要求适当降低抗震措施即可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仍按 GB50223 的要求执行按 GB50223-95 的说明指的是
15、对一些建筑规模较小建筑例如工矿企业的变电所空压站水泵房以及城市供水水源的泵房等当这些小建筑为丙类建筑时一般采用砖混结构当为乙类建筑时若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则可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规定采取抗震措施 新修订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提出了设计使用年限的原则规定本规范的甲乙丙丁分类可体现建筑重要性及设计使用年限的不同 3.2 地 地 震震 影影 响响 近年来地震经验表明在宏观烈度相似的情况下处在大震级远震中距下的柔性建筑其震害要比中小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重得多理论分析也发现震中距不同时反应谱频谱特性并不相同抗震设计时对同样场地条件同样烈度的地震按震源机制震级大小和震
16、中距远近区别对待是必要的建筑所受到的地震影响需要采用设计地震动的强度及设计反应谱的特征周期来表征 作为一种简化89 规范主要藉助于当时的地震烈度区划引入了设计近震和设 第 10 页共 10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计远震后者可能遭遇近远两种地震影响设防烈度为 9 度时只考虑近震的地震影响在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设计近远震用二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达按远震的曲线设计就已包含两种地震作用不利情况 本次修订明确引入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可与新修订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A1 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B1)相匹配 设计基本
17、地震加速度是根据建设部 1992 年 7 月 3 日颁发的建标1992419号关于统一抗震设计规范地面运动加速度设计取值的通知而作出的通知中有如下规定:术语名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定义:50 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 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取值:7 度 0.10g8 度 0.20g9 度 0.40g 表 3.2.2 所列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对应关系即来源于上述文件这个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A1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即在 0.10g 和 020g 之间有一个 0.15g 的区域 020g 和 040g 之间有一个 0.30g 的区域在这二个区域内建筑的抗震设
18、计要求除另有具体规定外分别同 7 度和 8 度地区相当在本规范表 3.2.2 中用括号内数值表示表 3.2.2 中还引入了与 6 度相当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设计特征周期即设计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特征周期(Tg)89 规范规定其取值根据设计近远震和场地类别来确定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只考虑设计近震需要考虑设计远震的地区很少(约占县级城镇的 8%)本次修订将设计近震远震改称设计地震分组可更好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建筑工程的设计地震分为三组在抗震设防决策上为保持规范的延续性设计地震的分组可在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B1基础上略做调整:1 区划图 B1 中 0.35s 和 0.40s
19、的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一组 2 区划图 B1 中 0.45s 的区域多数作为设计地震第二组其中借用 89 规范按烈度衰减等震线确定设计远震的规定取加速度衰减影响的下列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三组:1)区划图 A1 中峰值加速度 0.2g 减至 0.05g 的影响区域和 0.3g 减至 0.1g 的影响区域 2)区划图 B1 中 0.45s 且区划图 A1 中0.4g 的峰值加速度减至 0.2g 及以下的 第 11 页共 11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影响区域 为便于设计单位使用本规范在附录 A 规定了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按民政部编2001 行政区划简册 包括地级市的
20、市辖区)的中心地区(如城关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3.3 场地和地基 场地和地基 3.3.1 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结构破坏外还有场地条件的原因诸如: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和粉砂土液化等因此抗震设防区的建筑工程宜选择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的地段并不在危险的地段建设 3.3.2 抗震构造措施不同于抗震措施对类场地仅降低抗震构造措施不降低抗震措施中的其他要求如按概念设计要求的内力调整措施对于丁类建筑其抗震措施已降低不再重复降低 3.3.4 对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的要求一般情况执行没有困难在高层建筑中当主楼和
21、裙房不分缝的情况下难以满足时需仔细分析不同地基在地震下变形的差异及上部结构各部分地震反应差异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 3.4 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3.4.1 合理的建筑布置在抗震设计中是头等重要的提倡平立面简单对称因为震害表明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较不容易破坏而且道理也很清楚简单对称的结构容易估计其地震时的反应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规则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至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规则的具体界限随结构类型的不同而异需要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互相配合才能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 本条主要对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方案提出了要求首
22、先应符合合理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宜采用规则的建筑设计方案强调应避免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规则的建筑结构体现在体型(平面和立面的形状)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平面布置基本对称即在平面竖向图形或抗侧力体系上没有明显的实质的不连续(突变)规则与不规则的区分本规范在第 3.4.2 条规定了一些定量的界限但实际上引起建筑结构不规则的因素还有很多特别是复杂的建筑体型很难一一用若干简化 第 12 页共 12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的定量指标来划分不规则程度并规定限制范围但是有经验的有抗震知识素养的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对所设计的建筑的抗震性能有所估计要区
23、分不规则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等不规则程度避免采用抗震性能差的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这里不规则指的是超过表 3.4.21 和表 3.4.22 中一项及以上的不规则指标特别不规则 指的是多项均超过表 3.4.2-1 和表 3.4.2-2 中不规则指标或某一项超过规定指标较多具有较明显的抗震薄弱部位将会引起不良后果者严重不规则指的是体型复杂多项不规则指标超过第 3.4.2 条上限值或某一项大大超过规定值具有严重的抗震薄弱环节将会导致地震破坏的严重后果者 3.4.23.4.3 本次修订考虑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1189 和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 391 的相应规定 并参考了
24、美国 UBC(1997)日本 BSL(1987 年版)和欧洲规范 8 上述五本规范对不规则结构的条文规定有以下三种方式:1 规定了规则结构的准则不规定不规则结构的相应设计规定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2 对结构的不规则性作出限制如日本 BSL 3 对规则与不规则结构作出了定量的划分并规定了相应的设计计算要求如美国 UBC 及欧洲规范 8 本规范基本上采用了第 3 种方式但对容易避免或危害性较小的不规则问题未作规定 对于结构扭转不规则按刚性楼盖计算当最大层间位移与其平均值的比值为1.2 时相当于一端为 1.0另一端为 1.45当比值为 1.5 时相当于一端为 1.
25、0另一端为 3美国 FEMA 的 NEHRP 规定限 1.4按本规范 CQC 计算位移时需注意合理确定符号 对于较大错层如超过梁高的错层需按楼板开洞对待当错层面积大于该层总面积 30%时则属于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典型宽度按楼板外形的基本宽度计算 上层缩进尺寸超过相邻下层对应尺寸的 1/4属于用尺寸衡量的刚度不规则的范畴侧向刚度可取地震作用下的层剪力与层间位移之比值计算刚度突变上限在有关章节规定 除了表 3.4.2 所列的不规则UBC 的规定中对平面不规则尚有抗侧力构件上下错位与主轴斜交或不对称布置对竖向不规则尚有相邻楼层质量比大于 150%或竖向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内收进的尺寸大于构件的长度(如棋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施工 规范 抗震 设计规范 条文 说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