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第十二章.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材料物理第十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物理第十二章.ppt(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2低维结构材料低维结构材料 低维材料包括薄膜(涂层、层、箔)、纤维、粉体颗粒。本章仅从物理学的角度讨论固体薄膜材料。薄膜的定义薄膜的定义:(1)薄膜是两个几何学平面所夹的物质,即在二维空间扩展,呈很薄的形态。(2)薄膜的厚度、其尺寸范围从几个纳米到几十微米。1m的膜谓之薄膜;1m的膜谓之为厚膜。1 1 由于薄膜厚度的尺寸很小,所以存在尺寸效应;又由于是二维系统,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大,所以存在表面效应。12.1薄膜的形成薄膜的形成 原子团原子团外来原子在基片表面相遇结合在一起,称这种集合为原子团。临界核临界核具有一定数量原子的原子团不断吸收新加入原子而稳定地长大,这种具有临界数量原子的原子团称
2、为临界核。2 2 12.1.1薄膜的形成过程薄膜的形成过程 薄膜形成的顺序为薄膜形成的顺序为:具有一定能量的原子被吸附形成小原子团临界核小岛大岛岛结合沟道薄膜连续薄膜。薄膜形成过程可分四个阶段薄膜形成过程可分四个阶段:临界核的形成;岛的形成、长大与结合;沟道薄膜的形成;连续膜的形成。3 3 12.1.1.1临界核的形成临界核的形成 从蒸发源蒸发出具有一定能量的气相原子入射到基片表面,其中有一部分能量较大而弹性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则吸附在基片表面上,即原子失去它垂直表面向外的动量而停留在表面上。在吸附的原子中有一小部分因能量稍大而再蒸发出去。由于只有停留在表面上的原子才有可能对薄膜的形成有贡献,为
3、描述入射到基片表面原子可能停留在表面上的几率,引用粘附系数,它是停留在表面的原子数与入射原子数之比。这样,被4 4 吸附在基片表面上的气相原子进行扩散迁移,当原子迁移到基片表面台阶或缺陷处,便容易停留在该处。在原子迁移过程中,可能遇到同类原子,相互碰撞而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表面台阶和缺陷附近,遇到的几率更大,这样就形成原子团。这种原子团和其它吸附原子碰撞结合,或者释放一个单原子。这个过程反复进行,一旦原子团中的原子数超过某一临界值,原子团进一步与其它吸附原子碰撞结合,从而向着长大方向发展5 5 而形成稳定的原子团。含有临界值原子数的原子团称为临界核,而稳定的原子团称为稳定的临界核。这就是临界核
4、的形成。核形成过程若在均匀相中进行则称为均匀成核;若在非均匀相中进行则称为非均匀成核。12.1.1.2岛的长大与结合岛的长大与结合 临界核所含原子数量和形状取决于薄膜原子与基片原子之间的键能,也受到制备条件的影响。通常有三种薄膜成长模式:岛状生长模式;层状生长模式和层岛状结合的模式。6 6(1)岛状阶段)岛状阶段 临界稳定核形成后,再捕获其它吸附原子,或者与入射气相原子相结合使它进一步长大成为小岛。根据透射电镜观察到的薄膜形成过程的照片,在核进一步长大变成小岛过程中,平行基片表面方向的生长速度大于垂直方向的生长速度。因此,临界核的长大主要是决定于基片表面上吸附原子的扩散迁移碰撞结合。物理上,若
5、从能量角度考虑,当核与吸附原子间的结合能大于吸附原子与基片的吸附能时,就可以形成三维的小岛。7 7(2)结合阶段)结合阶段 随着岛不断长大,岛间距离逐渐减小,最后相邻小岛可以互相结合并为一个大岛,这就是岛的结合。同时,根据TEM中原位观察,只要基片温度不是很低,岛可能在基片上移动,以至发生岛的结合。这里,基片温度对岛的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12.1.1.3沟道薄膜的形成沟道薄膜的形成 在岛结合以后,新岛进一步生长过程中,它的形状变为圆形的倾向减小。只是在新岛进一步8 8 结合的地方才继续发生较大的变形。岛被拉长,连接成网结构的薄膜。在这种结构中遍布不规则的窄形沟道,其宽度为520nm。随着沉积的
6、继续进行,在沟道中发生二次或三次成核。当核长大到和沟道边缘接触时,就连接到薄膜上。与此同时,在其它地方,沟道被桥接,并以类似液体的形式很快被填充。结果是大多数沟道很快被消除,薄膜变为连续的并含有很多不规则孔洞。在孔洞内再发生二次或三次成核,有些核直接结合到薄膜上,有些则形成二次小岛,岛长大结合到薄膜上。9 9 12.1.1.4连续膜的形成连续膜的形成 在沟道和孔洞消除以后,再入射到基片表面上的气相原子便直接吸附在薄膜上,通过接合而形成均匀连续膜。通常认为90%或者更多的基片表面被覆盖,仅有很窄的沟道形式的空洞。这时薄膜形成进入了连续膜的阶段。在沟道和连续膜形成阶段,由于核或岛的结合都有类似液体
7、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使沟道和孔洞很快被填充而消失。这种效应的结果是消除高表面曲率区域,即沉积表面逐渐变得很平滑,使薄膜的总表面自由能达到最小。1010 12.1.2薄膜形成的理论基础薄膜形成的理论基础 两种主要理论模型:(1)热力学界面能理论(成核和毛细作用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成核和毛细作用理论)这个理论是基于热力学概念,利用宏观物理量来讨论成核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将一般气体在固态表面上凝结成微液滴的核形成理论应用到薄膜形成过程中的成核研究。“凝结成微液滴”意味着在薄膜形成过程中首先有一个从热蒸发原子入射到基片表面后,从气相到吸附相,再到凝结相的相变过程,称之为凝结过程。1111(2)原子聚
8、集理论(统计理论)原子聚集理论(统计理论)当临界核是由少数原子(如210个原子)组成时,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上的宏观成核理论是不适用的。1924年弗伦克尔(Frenkel)提出了成型理论的原子模型,后来经过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从原子行为出发,用统计物理学的方法讨论薄膜的成核、生长过程。原子聚集理论的基本思路原子聚集理论的基本思路:原子团原子团原子到达基片后,在基片表面上扩散迁移,相互碰撞而结合成为2原子、3原子、n原子的原子团。1212 把原子团看作是宏观分子或大分子聚集体把原子团看作是宏观分子或大分子聚集体。这样,可以用原子团内原子之间的结合能或原子团的原子与基片原子之间的结合能代替热力学自由
9、能。由此,可以分析原子团的键合,计算原子团的结合能。临界核临界核临界核由少数原子组成,意味着临界核尺寸较小,这时,结合能将呈现不连续变化,临界核的几何形状也不能保证恒定不变。因此无法求出临界核大小的数学解析式,但是可以分析临界核在含有一定原子数目时所有可能的形状。1313 采用试差法,并以面心立方金属为例进行分析,结果是:对于面心立方金属,临界核的体积大概不超过7个原子。临界核密度临界核密度 成核速率成核速率 两种成核理论的比较两种成核理论的比较:(a)两种理论依据的基本概念相同,所得到的成核速率计算公式也相同。不同之处是两者使用的能量不同和所用的模型不同。1414(b)热力学界面能理论(毛细
10、作用理论)适合于描述大尺寸临界核。因此,对于凝聚自由能较小的材料或者在过饱和度较小的情况下进行沉淀,这种理论是比较适宜的。而对于小尺寸临界核,则原子聚集理论模型(统计理论)比较适宜。12.2薄膜的结构与缺陷薄膜的结构与缺陷 薄膜的结构与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薄膜的性能。同时,它们与薄膜的生长和质量,以及薄膜制备工艺参数的确定,有着密切的关系。1515 从化学上分从化学上分:元素薄膜(金属或非金属)合金薄膜 化合物薄膜(金属或非金属)有机高分子薄膜 超晶格薄膜(不同成分逐层叠加)薄膜结构薄膜结构:组织结构 晶体结构 表面结构1616 薄膜的组织结构又分为:无定形结构 多晶结构 纤维结构 单晶结构
11、 薄膜存在:固体-气体(或真空)界面(称为表面)薄膜与基底材料之间的界面 薄膜的表面和界面结构对薄膜的结构和特性有重大的影响,使薄膜的结构在某些方面不同于同种的块体材料。1717 薄膜中原子排列的不完善就是缺陷。薄膜结构缺陷是指与该种薄膜理想情况相比较而产生的偏离和差别。薄膜的缺陷种类很多,就晶体缺陷而言,与块体材料一样,包括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同样,由于薄膜中的表面和界面的存在,这些缺陷与表面和界面之间存在相互作用。12.2.1薄膜的组织结构薄膜的组织结构 12.2.1.1非晶态结构或玻璃态结构非晶态结构或玻璃态结构 非晶态结构是薄膜原子排列的无序结构。在固体薄膜中,原子排列的无序并不是
12、绝对的1818 “混乱混乱”,而是破坏了有序系统的某些对称性,形成一种有缺陷、不完整的有序,即存在短程(23个原子距离)有序性,而不存在长程有序性,这就是非晶态薄膜原子结构的特征。与非晶态块体材料一样,其原子排列的短程有序,具有一定的统计性,即原子之间的最近邻距离(键长)和键角基本固定,但有一定的涨落。同时,研究非晶薄膜的原子结构时,也采用制作模型的方法,有微晶模型、硬球无规则密堆模型和无规则网络模型等。1919 12.2.2.1多晶结构多晶结构 在具有多晶结构的薄膜中,单位体积内含有较多晶粒,晶粒尺寸一般为10100nm,并且存在大量晶界。多晶薄膜的形成过程如前所述,它是通过岛状结构生长起来
13、。由于各岛的生长方向不同,形成的晶粒不同,晶粒之间存在交界面,谓之晶界或晶粒边界。在多晶薄膜中,晶界结构对薄膜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晶粒边界,2020 原子排列杂乱,缺陷(空位、位错)密度较大,杂质富集,这将影响薄膜中的质量传输,产生空间电荷,形成界面势垒,引起界面附近能带的弯曲,影响载流子的传输和复合等。晶界的原子排列错乱,使晶界处于热力学非平衡态,因此晶界的结构容易发生改变。这个变化也将引起多晶薄膜特性发生改变。因此,研究多晶薄膜的晶界现象,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晶界畸变和应力、晶界扩散和分凝、晶界的缺陷(点缺陷、位错)、空间电荷、杂质富集、晶界偏析等。2121 12.2.1
14、.3纤维结构纤维结构 具有纤维结构的薄膜是其晶粒有择优取向的薄膜。依其取向的方向数目分为单重纤维结构和双重纤维结构,前者是各晶粒在一个方向上择优取向,后者是在两个方向上择优取向。纤维结构的出现可以在成核阶段、生长阶段,也可以在退火过程中。在玻璃基片上的ZnO压电薄膜是纤维结构的薄膜的典型代表。这种薄膜具有优良的压电性能,这与各微小晶粒的取向相同有关。在这种薄膜中,属于六方晶系的各个微小晶粒的C轴都垂直于基片表面而择优取向。2222 12.2.1.4单晶结构单晶结构 具有单晶结构薄膜的特征是薄膜中原子排列的有序结构。原子严格地周期排列,存在种种平移对称性。这种原子周期排列结构扩展到整个薄膜范围,
15、这是理想的单晶薄膜。制备单晶结构薄膜的难度较大,通常是采用外延生长薄膜技术。如果对单晶基片的种类、温度、沉积速率等进行恰当的选择,薄膜就可以呈单晶状生长,这个现象称为外延。外延生长技术2323 分为同质外延和异质外延技术。同质外延技术是在单晶基片表面外延生长同种元素组成的单晶薄膜;异质外延技术是在单晶基片表面上生长不同元素组成的单晶薄膜。外延生长的基本条件外延生长的基本条件:(1)吸附原子必须有较高的表面扩散速率,这样基片温度和沉积速率就相当重要。(2)晶格匹配,它是指基片与薄膜材料的结晶相容性。一般来说,晶格越匹配,外延生长就越容易。(3)基片表面清洁、光滑和化学稳定性好。2424 12.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材料 物理 第十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