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病理及治疗优秀PPT.ppt
《颈椎病病理及治疗优秀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病病理及治疗优秀PPT.ppt(8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颈椎病病理及治疗第一页,本课件共有83页颈椎病的概念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后部受牵拉应力,前缘受压缩应力,而产生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引起颈椎失稳、骨质增生,导致颈椎内外平衡失调,继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症。第二页,本课件共有83页颈椎病的命名Parkinson(1817)报道了一例颈项不适23天后出现颈项刺痛,并向上臂、前臂内缘及手指扩散并因此而影响睡眠的病人。Bailey(1911)在对35例脊椎骨关节炎的报告中指出椎间盘变薄为最初病变,然后继发颈脊神经根、脊髓受压的观点。Pashel(1930)、Beaclle(1931)分别对颈椎间盘的解剖、病理进行了系统研究。Brain、Bull(1
2、948)将颈椎病作为一个独立病名提出。第三页,本课件共有83页颈椎病的命名20世纪80年代,关于颈椎病的命名问题国内仍有争论,如颈肩臂综合征,颈性眩晕,颈椎间关节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等。90年代后大家分歧逐渐减小,目前大家都已习惯使用颈椎病这一名词。第四页,本课件共有83页颈椎病流行病学第五页,本课件共有83页Kellgren、Lawrence(1952)对某城镇15岁以上居民调查,患病率为35.75%。Irvine(1965)在一个有27000人的矿区,从5000份病例中随机抽取500人调查结果272人确诊颈椎病患病率58.53%。Das Gupta在10817例神经科门诊中确诊颈椎病39
3、8例占3.5%。国内潘氏调查1037名30岁以上的工人和农民,患病率分别为6.2%和17.6%。某运动对490名运动员调查患病率14.69%。国内大部分专家认为国人患病率在10%左右。第六页,本课件共有83页颈椎病的易患因素第七页,本课件共有83页性别各家报道不一。Irvine的结果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胡嘉彦、曹英山报道男女无差别。第八页,本课件共有83页年龄该病中年以上人群的常见病,以40-60岁人群更多见,但是目前有年轻化趋势。第九页,本课件共有83页职业Jackson(1958)通过8000例颈椎病调查指出该病好发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之人。Irvine的调查认为重体力劳动者较非重体力劳动者的
4、人群患病率高。综合国内外资料,会计、电脑工作人员、教师、缝纫工、仪表、装配人员患病率明显较高。第十页,本课件共有83页外伤相当多的颈椎病患者曾有外伤史,Jackson报告8000例颈椎病患者中90%与外伤相关。在有外伤史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在其伤后或长或短的时间内患颈椎病。曹英山报道运动员颈椎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日本学者调查交感型颈椎病70%有外伤史。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83页解剖变异William报道49例颈椎病人中6人有颈椎解剖变异,占12.24%。潘之清曾分析50例颈肋、颈7横突肥大者其中84%合并颈椎病,8例颈椎隐裂,3例椎体融合,3例颅底凹陷者全部合并颈椎病。赵定麟对140例非
5、颈椎病患者进行X线检查,结果解剖变异者7例占5%。常见的颈椎解剖变异有,C2-3椎体融合、椎弓根椎板骨隆起、颈肋、C7横突肥大、颈椎隐裂、颅底凹陷。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83页遗传因素Palmer等人对23对孪生兄妹颈椎退变状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孪生兄妹之间,特别是一卵双生者之间,颈椎形态非常相似,且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退变的方式和退变的结果均很相似,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上述临床现象,因此他提出颈椎病可能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83页生活习惯习惯于高枕睡眠习惯用头顶物如印度、非洲大陆、巴尔干半岛人以及我国朝鲜族妇女颈椎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常人。习惯每天喝酒,每天喝酒100克以上。第
6、十四页,本课件共有83页颈椎的解剖特点寰椎 形状不规则,无椎体和棘突枢椎 椎体上方有柱状突起,为齿突,长约1.5cm,与寰椎的齿突关节面形成环枢关节。颈3、4、5、6椎 椎体矢状径平均为16mm,横径为23mm,下位椎骨较上节为大。从正面观,椎体上面中部微凹,两侧偏后呈隆起状,称钩突。其与相对应的上一椎体下面的斜坡相咬合而构成钩椎关节,因最早为德国解剖学家Luschka所发现,故又称Luschka关节。隆突 其棘突长而粗大,因其明显隆起于颈项部皮下,故又名隆椎。横突较粗大,如横突过长,或有肋骨出现(称为颈肋)则可引起胸廓出口狭窄症侯群。横突孔较小,仅有椎静脉通过。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83页第十
7、六页,本课件共有83页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83页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83页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83页Luschka关节的解剖特点起源及其形成过程 胎儿颈椎中不存在Luschka关节。大约在4-5岁时骨性钩突形成。Frykhal认为该关节只不过是延伸至椎体边缘的椎间盘组织因退变而形成的裂隙。日本学者林浩一郎报道钩椎部位在16岁时有关节腔存在,18岁时有滑膜组织存在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83页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83页Luschka关节的生物力学形成机制钩突形成,由于其特殊的形态结构,一方面使颈椎的活动范围增大,另一方面也使颈椎的稳定性降低,容易发生微细损伤。头颅的机械性挤压和颈部的过度活动,使钩
8、突与上位椎体之间的裂隙逐渐增大和增宽,形成关节腔。颈椎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高度降低,相邻椎体接近,钩突与上位椎体间的接触机会增加,刺激钩突表面的软骨增生,形成关节面。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83页继发退变骨赘形成Luschka关节在颈椎的解剖中处于特殊的位置,它的内侧为椎间盘,外侧为横突孔,后内侧为椎管,后外侧组成椎间孔的前壁,在关节囊壁内有交感神经的脊膜返支,因此,Luschka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常会影响到周围的组织结构,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及临床表现。退变主要表现为钩变的增生肥大,骨赘形成。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83页椎动脉的解剖特点与颈椎病的关系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83页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8
9、3页头部的旋转运动头部的旋转运动有一半以上由环枢关节完成,头颈旋转可引起椎动脉在C1、2处狭窄或梗阻。头向一侧扭转可使对侧椎动脉扭曲。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83页骨赘的影响椎动脉段的前外侧就是钩椎关节,增生的钩突可压迫椎动脉并刺激椎动脉丛,使椎动脉痉挛、移位,结果导致狭窄或闭锁。C4.5、C5.6 水平也可因钩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83页椎动脉变异正常情况下,一侧椎动脉扭曲可通过对侧椎动脉代偿完成向头部供血。当一侧椎动脉变异而管腔过细,它就不能代偿对侧椎动脉扭曲或狭窄而发生的椎动脉供应不足,这样就容易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报道,一般右侧椎动脉的变异(38%)远比左侧多见(
10、12%)。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83页血管病变当椎动脉有附壁血栓、硬化或炎性增生时,容易发生血运障碍而产生供销血不足症状。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83页损伤和劳损外伤造成的颈椎间盘突出、椎体滑脱、横突骨折可直接刺激和压迫椎动脉。劳损除可导致骨赘发生而对椎动脉影响外,劳损还可致椎间盘变性、变薄、椎间隙变窄,使椎动脉相对变长而扭曲,以致使其易受外界压迫和刺激,影响椎动脉血流量。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83页椎动脉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因为椎动脉有脊髓前中央动脉和脊髓后动脉的分支,因此当椎动脉供血不足时,可直接影响到脊髓的血供。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83页颈椎病的特殊体格检查头后仰压颈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提颈
11、试验臂丛牵拉试验仰头旋颈试验头过伸、过屈试验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83页影像学检查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83页X线检查正位片 能看到椎体、椎间隙、双侧钩突、棘突等结构。异常主要可以看到钩椎关节变尖,椎体融合、半椎体畸形,颈肋,棘突不居中等。侧位片 可以看到颈椎曲线改变,椎间隙 改变(椎体前缘椎间隙平均间距3.80.5mm后缘间距1.90.28mm),骨赘,项韧带钙化及后纵韧带钙化。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83页X线检查颈椎管矢状径 测量颈椎椎体后缘中点至相应椎板前缘的距离。颈椎占位病变时此植增大,小于12mm(C3C7)时,可诊断为颈椎管狭窄。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83页颈椎管矢状径男(mm)女
12、(mm)C122.72.321.02.1C219.52.618.11.7C317.31.816.51.5C416.81.415.81.5C516.71.415.81.4C616.81.416.01.3C716.91.416.11.2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83页X线检查齿状突旁间隙与椎间关节间隙 此值小于5.7mm说明没有横韧带断裂,当此值大于6.9mm时高度怀疑横韧带断裂。颈椎失稳 各椎体的延长线,测量相邻两线的夹角,大于11度,或者椎体后下缘与下一椎体后上缘的距离超过3.5mm时应怀疑颈椎失稳。颈椎椎间孔孔径 应测量椎间孔横径及上下径,变小见于颈椎退行性变及颈椎滑突、畸形、损伤。第三十七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颈椎病 病理 治疗 优秀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