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精选课件.ppt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精选课件.ppt(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第一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中国古代的荐举形式主要有:制度荐举私人荐举官府荐举自荐第二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选贡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第三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1.选贡士制时间:夏商周三代,为补充世卿世禄制,为没有继承权的嫡子和庶子提供了入仕机会。学在官府。秀士(乡选)选士俊士造士(直接投考)进士贡士国子(非嫡长子或嫡子。完成学业后,在侍卫军中服役,40岁以上)乡大夫司徒司马诸侯王第四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 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盛行于两汉,中衰于南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盛行于两汉,中衰于
2、南北明,其后历代皇朝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北明,其后历代皇朝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春秋时,已有通过基层逐级察举,由地方官向春秋时,已有通过基层逐级察举,由地方官向国君推荐人才的制度。国君推荐人才的制度。战国时,地方官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战国时,地方官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授予官职,后来演变为察举。授予官职,后来演变为察举。第五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 汉代的察举方法 皇帝下诏指定荐举的科目(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
3、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的要求进行考察和荐举 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考试;或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御史(东汉为尚书)及九卿策试(考试地点为太常寺或公车司马署)根据对策的成绩高下,分别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造主管部分加试一些熟悉官事和书法,按“四科”的不同标准分别授予不同官职第六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 四科内容:一曰四科内容:一曰德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学通行修,经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决疑,能案章覆问,文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中御史
4、;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遇事不惑,才才任三辅令。(任三辅令。(汉官仪汉官仪卷上)卷上)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第七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 缺点:标准过于笼统;二缺乏严密的考试。缺点:标准过于笼统;二缺乏严密的考试。加之政治昏暗和公卿守相举荐的多是门生加之政治昏暗和公卿守相举荐的多是门生故吏,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弄虚作假。故吏,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弄虚作假。东汉民谣称:东汉民谣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抱朴子外篇卷十
5、五外篇卷十五审举审举)第八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3.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南北朝。220年开始,九品官人法。吏部尚书司徒选用核实核查上报大中正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小中正按九品评定本籍州郡人才等级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央和地方长官,改由专职举士的中正官负责,选用标准除经学、德行、乡议之外,增加了“状”。“状”“品”结合,较汉代严密。第九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3.九品中正制 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人才也着于门北,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品评人才也着于门北,被选用者也限
6、于士族,推荐人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等方荐人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面有密切联系。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垒。护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垒。第十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4.隋代以后的制度荐举 作为科举制的补充,以一种辅助形式存在。作为科举制的补充,以一种辅助形式存在。加强了荐举与被荐举者之间的连坐和考评制度加强了荐举与被荐举者之间的连坐和考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收到一定的效果。特
7、别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收到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一个政权初建之时,如明清两代之初,因人在一个政权初建之时,如明清两代之初,因人才不足,官吏缺乏,往往使用荐举以应急。才不足,官吏缺乏,往往使用荐举以应急。明清荐举并不以时文八股为重点,多试明清荐举并不以时文八股为重点,多试“时务策时务策”,注意吸纳那些注意时局,关心政,注意吸纳那些注意时局,关心政治实务并善于思考对策的人物。治实务并善于思考对策的人物。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1.私人荐举的定义与起源私人荐举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亦称私人荐举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亦称保举制,是历史上实行最久且制度化
8、的人才选拔方法。保举制,是历史上实行最久且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法。私人荐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适应选贤任能的需要私人荐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适应选贤任能的需要而产生。而产生。鲍叔牙管仲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2.私人荐举的原则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左传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襄公二十一年)。)。祁黄羊举仇人解狐为南阳县令,举儿子祁午为军中祁黄羊举仇人解狐为南阳县令,举儿子祁午为军中尉。尉。祁黄羊与晋平公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2.私人荐举的原则王旦荐寇准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3.私人荐举的方法
9、具体方法为:要求具有一定资格的大臣,在对具体方法为:要求具有一定资格的大臣,在对下属考察的同时,从中发现人才,定期向君主保下属考察的同时,从中发现人才,定期向君主保荐,由朝廷授以要职或破格升迁。如被荐的人才荐,由朝廷授以要职或破格升迁。如被荐的人才不符实,或日后犯法,荐举人要负连带责任,受不符实,或日后犯法,荐举人要负连带责任,受到一定的惩处。到一定的惩处。为了严格保举,古代常常实行层层担保,大为了严格保举,古代常常实行层层担保,大官举小官,小官举吏职,同时加强监督和限官举小官,小官举吏职,同时加强监督和限制。制。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允许控告保举徇私不公。对检举
10、者,如所举允许控告保举徇私不公。对检举者,如所举属实,有官者给以优升,无官者授官或赏赐属实,有官者给以优升,无官者授官或赏赐金钱;不实者则反坐。金钱;不实者则反坐。举人和被举人都要写具举主,作为君主和举人和被举人都要写具举主,作为君主和上级审定和考核的依据。上级审定和考核的依据。有些朝代还严格限制保举亲、故、同乡和门有些朝代还严格限制保举亲、故、同乡和门生,以期杜绝其中的弊端。生,以期杜绝其中的弊端。3.私人荐举的方法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保举出来的人中不乏操守才能皆备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保举出来的人中不乏操守才能皆备者,多有实际的办事能力。者,多
11、有实际的办事能力。“能以维持其二百年之国祚者,赖有此法以选拔贤才能以维持其二百年之国祚者,赖有此法以选拔贤才耳。耳。”(清通考清通考卷五八卷五八选举考选举考)4.私人荐举的功绩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私人荐举建立在私人的人际关系和好恶爱憎基础私人荐举建立在私人的人际关系和好恶爱憎基础之上,往往存在着偏见和营私舞弊,容易形成长之上,往往存在着偏见和营私舞弊,容易形成长官与部属之间的相互利用,加剧政治腐败。官与部属之间的相互利用,加剧政治腐败。部属会阿谀奉承,夸功掩短,奔走行贿部属会阿谀奉承,夸功掩短,奔走行贿长官借此笼络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有意夸大长官
12、借此笼络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有意夸大被荐举人的优长,掩盖其缺失,甚至借保举被荐举人的优长,掩盖其缺失,甚至借保举以纳贿以纳贿5.私人荐举的弊端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三)官府荐举官府荐举是以官府的名义向君主和上级部门推荐人才,官府荐举是以官府的名义向君主和上级部门推荐人才,被推荐的人要参加一定的考试,官府对被推荐者不必被推荐的人要参加一定的考试,官府对被推荐者不必负连带责任。负连带责任。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地方学校向中央学校推荐。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地方学校向中央学校推荐。为了保证荐举人才的质量,明代以后,荐举的官府和为了保证荐举人才的质量,明代以后,荐举的官府和主要负责人也要负连带责任
13、。主要负责人也要负连带责任。洪武二十一年(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年),“命天下府州县学岁贡命天下府州县学岁贡生员各一人,正月至京,从翰林院试经义、四书义各生员各一人,正月至京,从翰林院试经义、四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试者入国子监,不中者所司论如一道,判语一条。中试者入国子监,不中者所司论如律,教官、训导停其廪禄,生员罚为吏。律,教官、训导停其廪禄,生员罚为吏。”(天府天府广记广记卷一六卷一六设科之制设科之制)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三)官府荐举计吏拜官亦是官府间接荐举的形式。主要流计吏拜官亦是官府间接荐举的形式。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即郡国上计吏赴朝廷汇报政绩行于秦汉时期
14、,即郡国上计吏赴朝廷汇报政绩时,有的便被朝廷留任为官。魏晋以后,计吏时,有的便被朝廷留任为官。魏晋以后,计吏拜官的现象显著减少。拜官的现象显著减少。这是因为地方官所选用的上计吏,大都是精明这是因为地方官所选用的上计吏,大都是精明能干的人,既熟悉本地的情况,又能够应付朝廷能干的人,既熟悉本地的情况,又能够应付朝廷的质问,故此容易为朝廷看中。的质问,故此容易为朝廷看中。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四)自荐源于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当面游说或上书源于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当面游说或上书。1.游说、上书自荐吴起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四)自荐源于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当面
15、游说或上书源于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当面游说或上书。张仪1.游说、上书自荐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四)自荐汉代对这种游说形式在制度上予以肯定,充许吏民汉代对这种游说形式在制度上予以肯定,充许吏民直接上书公车司马门(皇宫的南阙门),由大臣评直接上书公车司马门(皇宫的南阙门),由大臣评判上书内容的质量,以及识见的高低和可行性大小,判上书内容的质量,以及识见的高低和可行性大小,然后作出初步评定,有区别地奏告皇帝。自荐须再然后作出初步评定,有区别地奏告皇帝。自荐须再经过实际工作的考验,方能决定任用与否或如何使经过实际工作的考验,方能决定任用与否或如何使用。用。汉武帝时,汉武帝时,“四
16、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千数”(汉书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传),出现过许多不择手),出现过许多不择手段跑官的江湖骗子。段跑官的江湖骗子。1.游说、上书自荐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四)自荐东汉时,自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东汉时,自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隋唐以后,上书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隋唐以后,上书自荐往往仅作为君主自荐往往仅作为君主“善政善政”的点缀,遇有天的点缀,遇有天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的人也未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的人也未必能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身家性命。上必能
17、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身家性命。上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不易,自荐成为狭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不易,自荐成为狭窄的险途。窄的险途。1.游说、上书自荐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四)自荐给一些持有特殊体力、工艺、方术、音乐、给一些持有特殊体力、工艺、方术、音乐、杂技等本领的人提供入仕的机会。杂技等本领的人提供入仕的机会。u对某些技术、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某些技术、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u惑君害民,危及天下。君主追求享乐,梦想惑君害民,危及天下。君主追求享乐,梦想长生,使一些以阿媚取宠的佞幸之徒,以荒长生,使一些以阿媚取宠的佞幸之徒,以荒诞迷信、声言能求长生,能通
18、鬼神和追踪神诞迷信、声言能求长生,能通鬼神和追踪神仙的方士,或诡言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江湖骗仙的方士,或诡言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江湖骗子,由此进入仕途。骗局被揭穿后,多被杀子,由此进入仕途。骗局被揭穿后,多被杀戮。戮。2.凭一技之长自荐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79页一、荐举制度(四)自荐秦之徐福、北宋钦宗之郭京妖术2.凭一技之长自荐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79页二、科举制度(一)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由礼部主持考试,择选官制度。由礼部
19、主持考试,择优录取,取得做官资格。再吏部优录取,取得做官资格。再吏部试以试以“身言书判身言书判”,合格可以授予,合格可以授予官职。释褐试。官职。释褐试。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策取士。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79页二、科举制度(一)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度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科举制度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荐举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为公开、公正的优越性,的功能,表现出较为公开、公正的优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科举制度的为士人入仕开
20、辟出一条新途径。科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有利于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有利于更广泛地吸收人才。成为主要的官吏选拔制更广泛地吸收人才。成为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1905年。年。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79页二、科举制度(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
21、。考帖经全赖背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中进士难。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士林华选”。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79页二、科举制度(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79页二、科举制
22、度(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武举由兵部主持。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武举由兵部主持。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79页二、科举制度(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完善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武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武人干政的教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文制人干政的教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政策。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广泛地吸武政策。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扩大了录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扩大了录取规模。宋太宗在位取规模。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而得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由
23、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人。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79页宋代科举人数宋代科举人数据据文献通考文献通考卷卷3232宋登科记总目宋登科记总目太太祖祖时时代代取取士士最最多多是是开开宝宝六六年年,进进士士1111人人,再再试试取取1616人人,共共2727人人,又又诸诸科科9696人。人。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太宗淳化三年,进士353353人,诸科人,诸科774774人。人。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真宗咸平三年,进士409409人,诸科人,诸科11291129人。人。仁宗皇祐五年,进士仁宗皇祐五年,进士520520人,诸科人,诸科522522人。人。神宗元丰八年,进士神宗元
24、丰八年,进士485485人。人。哲宗元符三年,进士哲宗元符三年,进士561561人。人。徽宗宣和六年,进士徽宗宣和六年,进士805805人。人。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达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达3613136131人,加上诸科等人,加上诸科等总数达总数达1111万多人。宋代开科期间每年平均录取进士万多人。宋代开科期间每年平均录取进士115.07115.07人,为唐代人,为唐代(26.0126.01人)四倍以上,各科总录取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人)四倍以上,各科总录取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79页二、科举制度(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完善科举考试制度比
25、唐代严格。从宋太祖后期科举考试制度比唐代严格。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才算合格,被录取的人才算合格,被录取的人便成为便成为“天子门生天子门生”。实行糊名、誊录制度,。实行糊名、誊录制度,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别派考官,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别派考官,实行锁院以减少作弊。实行锁院以减少作弊。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79页二、科举制度(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发展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79页二、科举制度(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发展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官制 精选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