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 (2)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原 (2)精选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抗原(2)第一页,本课件共有66页目的与要求目的与要求 1、掌握抗原与免疫原的概念及抗原的基本特性、掌握抗原与免疫原的概念及抗原的基本特性;2、熟悉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熟悉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3、掌握抗原表位的概念、作用及分类;、掌握抗原表位的概念、作用及分类;4、掌握抗原的交叉性及其重要意义。、掌握抗原的交叉性及其重要意义。难点与重点难点与重点 重点:抗原表位的概念、作用及分类;重点:抗原表位的概念、作用及分类;难点:抗原表位的概念、作用及分类。难点:抗原表位的概念、作用及分类。第二页,本课件共有66页一、抗原与抗原性一、抗原与抗原性n凡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并凡能剌激机
2、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的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结合引起特能与相应的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抗原或叫免疫原,即具有异性反应的物质,称抗原或叫免疫原,即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叫抗原。抗原性的物质叫抗原。第一节第一节 抗原与免疫原的概念抗原与免疫原的概念第三页,本课件共有66页AgT TB BT T浆细胞浆细胞敏敏T细胞细胞抗体抗体免疫原性示意图免疫原性示意图(一)、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一)、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1、免疫原性:、免疫原性:抗原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感淋抗原能剌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感淋巴细胞的特性,即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巴细胞的特性,即产生免疫应答的
3、特性。第四页,本课件共有66页AgT TB B致敏致敏T T T T细胞细胞细胞细胞浆细胞浆细胞浆细胞浆细胞 抗体(一)、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一)、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2、反应原性:、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即能与相应的免疫反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即能与相应的免疫反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性。抗原性(免疫反应性)示意图抗原性(免疫反应性)示意图第五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六页,本课件共有66页要要 点:点: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应答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能与相
4、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结合第七页,本课件共有66页二二二二、完全抗原与半抗原、完全抗原与半抗原、完全抗原与半抗原、完全抗原与半抗原1)完全抗原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具有免疫原性和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抗原性的物质。2)半抗原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无免疫原性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只有抗原性的物质。3)载体(载体(carrier)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半抗原半抗原+蛋白质蛋白质 完全抗原完全抗原第八页,本课件共有66页半抗原+载体载体
5、抗体抗体BTBBBT完全抗原完全抗原半抗原半抗原载体效应示意图载体效应示意图半抗原半抗原 +蛋白质(载体)蛋白质(载体)完全抗原完全抗原第九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十页,本课件共有66页简单半抗原:既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在简单半抗原:既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在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也不能出现可见反应,但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也不能出现可见反应,但却能阻止该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却能阻止该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抗生素抗生素、苏丹红(萘,偶氮结构,致癌)苏丹红(萘,偶氮结构,致癌)牛奶中牛奶中-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检测: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检测:青霉素类和头孢霉素类。青霉素类和头孢霉素类。第十一页,本课件
6、共有66页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6页复合半抗原: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可与相复合半抗原: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可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应的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荚膜多糖,分子组成和构型多样,令其结构极为复杂,荚膜多糖,分子组成和构型多样,令其结构极为复杂,成为血清学分型的基础。例如肺炎双球菌,根据其成为血清学分型的基础。例如肺炎双球菌,根据其荚膜多糖的抗原性,至少可将其分成荚膜多糖的抗原性,至少可将其分成85个血清型。个血清型。根据荚膜抗原不同分血清型根据荚膜抗原不同分血清型鉴别细菌鉴别细菌制备疫苗制
7、备疫苗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6页三、免疫原三、免疫原免疫原免疫原(immunogen):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故抗原物质又可称为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故抗原物质又可称为免疫原,半抗原不是免疫原(不具有免疫原性)。免疫原,半抗原不是免疫原(不具有免疫原性)。变应原变应原(allergen)免疫耐受免疫耐受(immunetolerance):在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在某些情况下,抗原也可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答状态 耐受原耐受原(tolerogen)第十
8、五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一方面取决于抗原本身的性抗原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一方面取决于抗原本身的性质;另一方面取决接受抗原刺激的机体反应性。质;另一方面取决接受抗原刺激的机体反应性。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6页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个方面。1、抗原分子的特性:、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异源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2)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物理状态(
9、3)对抗原加工和递呈的易感性:)对抗原加工和递呈的易感性:2、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宿主生物系统: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受体动物的年、受体动物的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3、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三节第三节 抗原表位抗原表位1、概念: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或抗原决定基,由于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抗原表位(epitope)。2、作用:抗原表位
10、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即决定着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原分子母体表面连有不同的抗原表位亦即具有不同的特性,而同一化学基团的不同异构体均可影响抗原的特异性。一、概念一、概念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6页二、表位的大小二、表位的大小主要受免疫活性细胞表面膜受体和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位主要受免疫活性细胞表面膜受体和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位点制约。点制约。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66页一个多肽决定簇含一个多肽决定簇含56个氨基酸残基;个氨基酸残基;一个多糖决定簇含一个多糖决定簇含57个单糖;个单糖;一个核酸半抗原决定簇含一个核酸半抗原决定簇含68个核苷酸。个核苷酸。第二十一页,本课
11、件共有66页抗原价:每个抗原分子上抗原表位的数目称为该抗原的抗抗原价:每个抗原分子上抗原表位的数目称为该抗原的抗原价。原价。三、表位的数量三、表位的数量名词抗原数(个)表位数(个)位置作用单价抗原11表面多价抗原1多个表位表面单特异性表位11表面多特异性表位12种以上表面功能性表位11个或多个表面 激发机体免疫应答,决定意义隐蔽表位11个或多个内部可转化为功能性表位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6页1.构象表位:抗原分子中由分子基团间特定的空间构构象表位:抗原分子中由分子基团间特定的空间构象形成的表位称为构象表位,又称为不连续表位。象形成的表位称为构象表位,又称为不连续表位。四、构象表位和顺序表位四
12、、构象表位和顺序表位空间结构,不连续空间结构,不连续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6页2.顺序表位顺序表位:抗原分子中直接由分子基团的一:抗原分子中直接由分子基团的一 级结构序列(如氨基酸序列)决定的表位称级结构序列(如氨基酸序列)决定的表位称为顺序表位,又称为连续表位。为顺序表位,又称为连续表位。分子基团的一级结构序列,连续分子基团的一级结构序列,连续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6页五、五、B细胞表位与细胞表位与T细胞表位细胞表位1、B细胞表位(细胞表位(B Cell Epitope)概念:抗原中被概念:抗原中被B细胞受体和抗体分子所识别(直接细胞受体和抗体分子所识别(直接接触或结合)的部位。接触或结
13、合)的部位。特点:构象特异性特点:构象特异性,天然抗原分子的表面,绝大,天然抗原分子的表面,绝大多数为多数为非线性表位非线性表位。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6页构象决定簇与线性决定簇构象决定簇与线性决定簇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6页2、T细胞表位(细胞表位(T cell epitope)五、五、B细胞表位与细胞表位与T细胞表位细胞表位蛋白质分子中被蛋白质分子中被MHC分子递呈并被分子递呈并被T细胞受体识别的肽细胞受体识别的肽段。段。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
14、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移植排连锁的基因群,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移植排斥等有关。斥等有关。MHC代表个体特异性的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型抗原同种异型抗原称移植抗原或称移植抗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抗原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6页特点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表位受体 TCRBCR表位性质 主要是线性短肽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等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
15、分子表面表位大小 812个氨基酸(CD8+T)515个氨基酸、57个单糖或57个核苷酸被识别的条件 1220个氨基酸(CD4+T)APC处理 需要 不需要MHC限制性有无T、B细胞表位特点比较细胞表位特点比较 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四节第四节 抗原的交叉性抗原的交叉性 抗原的交叉性(类属性抗原的交叉性(类属性):自然界中存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无数多的抗原物质,不同主抗原物质之间、着无数多的抗原物质,不同主抗原物质之间、不同种属的微生物间、微生物与其他抗原物质不同种属的微生物间、微生物与其他抗原物质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组成或结构,也可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
16、组成或结构,也可能存在共同的抗原表位能存在共同的抗原表位。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四节第四节 抗原的交叉性抗原的交叉性不同物种间存在不同物种间存在共同的抗原组成共同的抗原组成不同的抗原分子不同的抗原分子间存在共同的抗原表位间存在共同的抗原表位不同表位之间有不同表位之间有部分结构相同部分结构相同交叉性交叉性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6页1.1.共同表位:共同表位共同表位:共同表位(common epitope)指)指不同抗原之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2.2.交叉反应:交叉反应交叉反应: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指)指抗体或致敏淋巴抗
17、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均具有的反应(交叉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均具有的反应(交叉结合)。结合)。第四节第四节 抗原的交叉性抗原的交叉性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6页这些共有的抗原组成或表位就称为共同抗原这些共有的抗原组成或表位就称为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或交叉反应抗原或交叉反应抗原(cross reacting antigen)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的抗原(表位)绝大部分相同,而且对人体不会致病能使人体的免疫系统能使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力来抵抗病产生免疫力来抵抗病毒感染毒感染第四节第四节 抗原的交叉性抗原的交叉性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6页如果
18、两种微生物有共同抗原,它们除与各自相对应的如果两种微生物有共同抗原,它们除与各自相对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可与另一种抗体发生交叉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可与另一种抗体发生交叉反应反应(cross reaction)。交叉反应不仅在两种抗原表。交叉反应不仅在两种抗原表位构型完全相同时发生,也可在两种抗原表位构型相位构型完全相同时发生,也可在两种抗原表位构型相似的情况下发生。即一个表位的相应抗体,也可与构似的情况下发生。即一个表位的相应抗体,也可与构型相似的另一表位发生交叉反应,但由于两者之间并型相似的另一表位发生交叉反应,但由于两者之间并不完全吻合,故其结合力相对较弱。不完全吻合,故其结合
19、力相对较弱。第四节第四节 抗原的交叉性抗原的交叉性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6页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 毒毒黄黄瓜瓜事事件件O157:H7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6页大肠埃希菌的三种抗原大肠埃希菌的三种抗原O抗原,为细胞壁脂多糖最外层的特异性多糖,抗原,为细胞壁脂多糖最外层的特异性多糖,菌体抗菌体抗原原。目前已经确定有。目前已经确定有173种。种。K抗原,多存在于抗原,多存在于荚膜荚膜或类似结构中,为多糖,与或类似结构中,为多糖,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细菌的侵袭力有关。K抗原分为抗原分为A,B,L三型。三型。目前已经确定有目前已经确定有80种。种。H抗原,位于抗原,位于鞭毛
20、鞭毛上,加热和用酒精处理,可使上,加热和用酒精处理,可使H抗原抗原变性或丧失。变性或丧失。H抗原主要刺激机体产生抗原主要刺激机体产生IgG类抗体,类抗体,与其他肠道菌基本无交叉反应。与其他肠道菌基本无交叉反应。目前已经确定有目前已经确定有56种。种。第四节第四节 抗原的交叉性抗原的交叉性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五节第五节 抗原的分类抗原的分类一、根据抗原性能一、根据抗原性能 1.1.完全抗原完全抗原 2 2.半抗原半抗原 二、根据与抗原加工和递呈的关系二、根据与抗原加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存在于细胞间,自细胞外被单核巨噬外源性抗原:存在于细胞间,自细胞外被单核巨噬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吞
21、噬、捕获或与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吞噬、捕获或与B细胞特细胞特异性结合后而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异性结合后而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内源性抗原:自身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细胞内内源性抗原:自身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肿瘤细胞内的肿寄生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肿瘤细胞内的肿瘤抗原,等等。瘤抗原,等等。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五节第五节 抗原的分类抗原的分类三、根据抗原的来源三、根据抗原的来源(一)异种抗原一)异种抗原 异种抗原(异种抗原(xenogenic Ag)来自与免疫动物不同种属来自与免疫动物不同种属的抗原性物质,的抗原性物质,主要指病原微生物
22、。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异种抗原异种抗原第四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五节第五节 抗原的分类抗原的分类(二二)同种异型抗原:同种异型抗原:与免疫动物同种而基因型不同的与免疫动物同种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抗原性物质个体的抗原性物质(alloantigen),如血型抗原、同,如血型抗原、同种移植物抗原。种移植物抗原。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6页 (1 1)ABO(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人类人类ABO(H)血型系)血型系统可分为统可分为A、B、AB和和O四种类型。四种类型。血型血型 抗原(抗原(RBC)抗体(血清)抗体(血清)A型型 A抗原抗原 抗抗B抗体抗体 B型型 B抗原抗原 抗抗A抗体抗体 AB型
23、型 AB抗原抗原 无抗无抗A、抗抗B抗体抗体 O型型 无无A、B抗原抗原 抗抗A、抗、抗B抗体抗体 第四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四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6页ABO血型不合血型不合 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其中最多见的是母亲为血型不合最常见,其中最多见的是母亲为O型,胎儿型,胎儿(或婴儿或婴儿)为为A型或型或B型。第一胎即可发型。第一胎即可发病,分娩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且一次比一次病,分娩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尚可见于母亲为严重。尚可见于母亲为A型,胎儿型,胎儿(或婴儿或婴儿)为为B型型或或AB型,或母亲为型,或母亲为B型,胎儿型,胎儿(或婴儿或婴儿)为为A型或型或AB型,型,
24、但少见。胎儿但少见。胎儿(或婴儿或婴儿)为为O型者,可排除该病。型者,可排除该病。第四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6页 (2 2)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Rh血型血型Rh是恒河猴(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在两个字母。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细胞上存在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的。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的。第四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6页 (2 2)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Rh(-)的分布因种族不同而差异很大,在欧洲的白)的分布因种族不同而差异很
25、大,在欧洲的白种人中的比例较高,约百分之十五,中国人群中:种人中的比例较高,约百分之十五,中国人群中: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Rh(-)的分布为百分之)的分布为百分之五;蒙古族人接近百分之一;汉族人所占的比例五;蒙古族人接近百分之一;汉族人所占的比例极少,仅占千分之三,属稀有血型。极少,仅占千分之三,属稀有血型。第四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6页Rh阳阳性血型在中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性血型在中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个别少数民族约为,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在中国,。在中国,Rh阴性血阴性血型只占千分之三到四。型只占千分之三到四。RH阴性阴性A型、型、B型、型、O
26、型、型、AB型的比例是型的比例是3:3:3:1。如果同时考虑。如果同时考虑ABO和和Rh血型系统,在汉族人群中寻找血型系统,在汉族人群中寻找AB型型Rh(-)同型人的机会不到万分之三,十分罕见。)同型人的机会不到万分之三,十分罕见。AB型型Rh(-)熊猫血熊猫血 (2 2)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第四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6页新生儿溶血症示意图新生儿溶血症示意图新生儿溶血症示意图新生儿溶血症示意图母:母:Rh-父:父:Rh+一旦致敏,终生都会产一旦致敏,终生都会产生此抗体生此抗体第四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五十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五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五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6页(三)自身抗
27、原:(三)自身抗原: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成分,动物的自身组织细胞、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动物的自身组织细胞、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抗原,对自身免疫系统具有抗原性形成的抗原,对自身免疫系统具有抗原性 自身抗原(自身抗原(autoantigen)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1.隐蔽抗原释放隐蔽抗原释放:脑组织、脑组织、眼睛水晶体蛋白质、甲状腺球眼睛水晶体蛋白质、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等因外伤手术等释放入血蛋白、精子等因外伤手术等释放入血。2.自身抗原被修饰: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自身抗原被修饰: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如动物
28、自身的组织细胞、蛋白质。如动物自身的组织细胞、蛋白质。(1)生物因素:感染)生物因素:感染 (2)化学修饰:药物)化学修饰:药物 (3)物理修饰:辐射)物理修饰:辐射 第五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6页(四)异嗜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四)异嗜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抗原。豚鼠豚鼠绵羊绵羊将豚鼠的肝、脾等脏器悬液免疫家兔制备的抗血清,不仅能与原来的脏器发生反应,还可以凝集将豚鼠的肝、脾等脏器悬液免疫家兔制备的抗血清,不仅能与原来的脏器发生反应,还可以凝集绵羊红细胞,在补体的参与下使红细胞发
29、生溶解。这种抗体具有异嗜性。这说明豚鼠脏绵羊红细胞,在补体的参与下使红细胞发生溶解。这种抗体具有异嗜性。这说明豚鼠脏器与绵羊红细胞之间有共同的抗原。器与绵羊红细胞之间有共同的抗原。第五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6页四、根据抗原对胸腺(四、根据抗原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TD-Ag)如,多数蛋白质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如细菌脂多糖。)如细菌脂多糖。第五节第五节 抗原的分类抗原的分类第五
30、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6页五、根据化学性质分类五、根据化学性质分类抗原的化学性质 天然抗原蛋白质 血清蛋白(如白蛋白球蛋白)、酶、细菌外毒素、病毒结构蛋白等脂蛋白血清,脂蛋白等糖蛋白血型物质、组织相容性抗原等脂质结核杆菌的磷脂质和糖脂质等多糖肺炎球菌等的荚膜多糖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Forssman抗原等核酸核蛋白等第五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六节第六节 重要的抗原重要的抗原一、微生物抗原一、微生物抗原1、细菌抗原、细菌抗原 菌体抗原菌体抗原(O抗原)抗原)鞭毛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抗原)荚膜抗原荚膜抗原(K抗原)抗原)菌毛抗原菌毛抗原第五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6页一、微生物抗原一、微生物
31、抗原2、病毒抗原、病毒抗原病毒表面抗原病毒表面抗原(囊膜抗原,(囊膜抗原,V抗原)抗原)HA、NA)病毒衣壳抗原病毒衣壳抗原(VC抗原)抗原)核蛋白抗原核蛋白抗原(NP)(病毒分型的依据,)(病毒分型的依据,流感病毒据此分甲、已、丙)流感病毒据此分甲、已、丙)第五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五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6页一、微生物抗原一、微生物抗原3、毒素抗原、毒素抗原4、其它微生物抗原、其它微生物抗原真菌抗原真菌抗原寄生虫抗原寄生虫抗原支原体抗原支原体抗原衣原体抗原衣原体抗原第六十页,本课件共有66页5、保护性抗原、保护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6、超抗原:是指一类
32、只需极低浓度(、超抗原: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大量的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细胞(2%20%某些亚型某些亚型T细细胞克隆)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胞克隆)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子。外源性超抗原:主要是某些细菌的毒素,均为由细外源性超抗原:主要是某些细菌的毒素,均为由细菌分泌的具有水溶性的蛋白质,对靶细胞,无菌分泌的具有水溶性的蛋白质,对靶细胞,无直接伤害作用,可与直接伤害作用,可与MHC类分子结合,活类分子结合,活化化CD4+T细胞。细胞。内源性超抗原:由某些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内源性超抗原:由某些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 第六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6页第
33、七节第七节 佐剂与调节剂佐剂与调节剂一、佐剂的概念与种类一、佐剂的概念与种类1、概念:、概念:一种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一种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的物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应答,发挥辅助作用的物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剂(immunoadjuvant),简称佐剂,简称佐剂(aadjuvant)。2、佐剂的种类、佐剂的种类不溶性铝盐类胶体佐剂不溶性铝盐类胶体佐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佐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佐剂、核、核酸及其类似物佐剂酸及其类似物佐剂、细
34、胞因子佐剂、细胞因子佐剂、免疫刺激复合、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物佐剂、蜂胶佐剂、蜂胶佐剂、脂质体、脂质体、人工合成佐剂、人工合成佐剂 第六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6页二、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二、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A,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使无免疫原性或仅有微弱,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使无免疫原性或仅有微弱免疫原性的物质变成有效的免疫原。免疫原性的物质变成有效的免疫原。B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可提高初次应答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可提高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所产生抗体的滴度。和再次应答所产生抗体的滴度。C改变抗体类型,使由产生改变抗体类型,使由产生IgM转变为产生转变为产生IgG。D引起或增强迟发
35、型超敏反应。引起或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第六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6页三、佐剂的作用机制三、佐剂的作用机制 A在接种部位形成抗原贮存库,使抗原缓慢释放,延长在接种部位形成抗原贮存库,使抗原缓慢释放,延长抗原在局部组织内的滞留时间,较长时间使抗原与免抗原在局部组织内的滞留时间,较长时间使抗原与免疫细胞接触并激发对抗原的应答。疫细胞接触并激发对抗原的应答。B增加抗原表面积,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辅助抗原增加抗原表面积,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辅助抗原暴露并将能刺激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抗原表位递呈给暴露并将能刺激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抗原表位递呈给免疫细胞。免疫细胞。C促进局部的炎症反应,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促进促进局部的炎症反应,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诱导细胞因子的分泌。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诱导细胞因子的分泌。第六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6页二、免疫调节剂二、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第六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6页感感谢谢大大家家观观看看第六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6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