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模块七.pptx
《工程地质模块七.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模块七.pptx(1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模块7不良地质现象与防治010203滑坡崩塌泥石流PART ONEPART TWOPART THREE04岩溶PART FOUR目 录C O N T E N T SC O N T E N T S05地震PART FIVE0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沿着斜坡内部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下滑,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坡体变形。滑坡一般是缓慢、长期而间歇性进行的,持续时间可以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有些滑坡开始时滑动缓慢,但后来滑动速度突然变快,以每秒几米甚至几十米的速度急剧下滑,这种滑坡称为崩塌性滑坡。7.1滑坡一个发育完
2、全、比较典型的滑坡在地表上会显现出一系列滑坡的形态特征,如图所示。7.1.1滑坡的形态特征1扇形张裂缝;2滑坡舌;3鼓张裂缝;4剪切裂缝;5滑坡周界;6滑坡后壁;7封闭洼地;8滑坡台阶;9张拉裂缝;10滑坡床;11滑坡体;12滑动面7.1.1滑坡的形态特征1.滑坡体滑坡发生后,和母体完全脱离的滑动部分的岩土体,称为滑坡体,简称滑体。滑坡体虽然经过了扰动,但其内部的相对位置基本不变,仍能保持原来的层位和结构构造特点。滑坡体的规模大小不一,小型滑坡体只有十几立方米,大型滑坡可达几千万立方米。2.滑坡床滑坡体下未经滑动的岩土体,称为滑坡床。3.滑动面与滑动带滑坡体与滑坡床之间的分界面称为滑动面,简称
3、滑面。滑动面以上的岩土体破坏比较强烈,受滑动揉皱形成厚度几厘米至几米的结构扰动带,称为滑动带。7.1.1滑坡的形态特征根据岩土体性质和结构的不同,滑动面的形状有圆弧状、平面状和阶梯状等。一个多期活动的大滑坡体往往有多个滑动面。因此,在研究滑坡时一定要分清主滑动面和次滑动面、老滑动面与新滑动面,尤其要分清高程最低的那个滑动面。滑动面大多数位于黏土夹层或其他软弱岩层内,如页岩、千枚岩、泥岩、片岩、风化岩等。由于滑动时的摩擦,滑动面一般是光滑的,有时有明显的擦痕。滑动面附近的岩土体遭受风化破坏也比较严重,许多滑坡的滑动面常常有地下水活动,在滑动面的出口附近常有泉水出露,滑动面附近的岩土体通常是潮湿的
4、,有时甚至达到饱和状态。7.1.1滑坡的形态特征4.滑坡周界滑坡周界是指滑坡体与周围稳定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圈定了滑坡的范围。5.滑坡后壁滑坡体滑落后,其后部和斜坡未动部分之间形成的一个较大的陡壁,称为滑坡后壁,其坡度较陡,坡角多为6080,经常可以见到铅直方向的擦痕。滑坡后壁呈圆弧形向前延伸,形态上呈圈椅状,称为滑坡圈谷。对于新生滑坡而言,滑坡后壁实际是滑动面的出露部分。7.1.1滑坡的形态特征6.封闭洼地滑坡下滑后,滑坡体与滑坡后壁之间拉开的位置形成沟槽,相邻土楔形成反坡地形,成为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洼地内有地下水出露或地表降水汇集,形成清泉、湿地或水塘,这种水塘称为滑坡
5、湖。7.1.1滑坡的形态特征7.滑坡台阶滑坡体下滑时,由于各部分岩土体的运动速度不同而形成的阶梯状滑坡错台,称为滑坡台阶或滑坡台地。滑坡台阶的台面往往向着滑坡后壁倾斜,滑坡台阶前缘比较陡的破裂壁,称为滑坡台坎。有两个以上滑动面的滑坡或经过多次滑动的滑坡,经常会形成几个不同高程的滑坡台阶。8.滑坡舌和滑坡鼓丘滑坡体向前滑动时,其前部如舌状伸出的部分称为滑坡舌。如滑坡体滑动受阻就会形成隆起的小丘,称为滑坡鼓丘。(1)张拉裂缝。在斜坡将要发生滑动的时候,由于拉力的作用在滑坡体的后部会产生一些张口的弧形张拉裂缝,其与滑坡壁的形状大致吻合或平行,一般呈连续分布,长度和宽度都较大。张拉裂缝是产生滑坡的前兆
6、。9.滑坡裂隙滑坡在运动时,由于滑坡体各部分的移动速度不均匀而在滑坡体内部及表面产生的裂缝,称为滑坡裂缝。根据受力情况的不同,滑坡裂缝可以分为以下四种:(2)剪切裂缝。当滑坡体两侧与相邻的不动岩土体发生相对位移时,或滑坡体中央部分较两侧部分滑动快时,在交界面上会产生剪切作用,形成与滑动方向大体平行的剪切裂缝,其两侧还常伴有羽毛状平行排列的次一级裂缝。7.1.1滑坡的形态特征(3)鼓张裂缝。滑坡体在下滑过程中,如果滑动受阻或上部滑动比下部快,则滑坡下部会向上鼓起并开裂,形成鼓张裂缝。这些裂缝通常是张开的,其方向垂直于滑动方向,有时交互排列成网状,分布较短,深度也较浅。(4)扇形张裂缝。滑坡体向下
7、滑动时,滑坡舌向两侧扩散,形成放射状的张开裂缝,称为扇形张裂缝,也称滑坡前缘放射状裂缝。7.1.1滑坡的形态特征10.滑坡主轴滑坡主轴也称主滑线,是滑坡体滑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代表了整个滑坡的滑动方向。滑坡主轴从平面上看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7.1.1滑坡的形态特征1.按滑坡形成的力学条件分类(1)牵引式滑坡。滑坡体下部先行失去平衡发生变形滑动,使上部岩土体失去支撑力量并受到牵引而跟随滑动。(2)推移式滑坡。滑坡体上部局部破坏,上部滑动面局部贯通,向下挤压下部岩土体,最后整个滑动形成推移式滑坡。7.1.2滑坡的分种2.按组成滑坡的主要物质成分分类(1)堆积层滑坡。堆积层滑坡常由崩塌、坍方、
8、滑坡或泥石流等因素形成,是线路工程中经常碰到的一种滑坡类型,多出现在河谷缓坡地带或山麓的坡积、残积、洪积及其他重力堆积层中。滑坡体一般多沿下伏的基岩顶面、不同地质年代或不同成因堆积物的接触面以及堆积层本身的松散层面滑动。(2)黄土滑坡。黄土滑坡的产生常与黄土中的裂隙及对水的不稳定性有关,常成群出现且多为中、深层的滑坡,多见于河谷两岸高阶地的前缘斜坡上。大部分深、中层黄土滑坡滑动时变形急剧,速度快,规模和动能大,破坏力强,具有崩塌性,危害较大。7.1.2滑坡的分种(3)黏土滑坡。黏土滑坡主要发生在平原或较平坦丘陵地区的黏土层中,这些地区的黏土多具有网状裂隙,除在黏土层内滑动外,还常沿下伏基岩或其
9、他土层层面滑动,一般以浅层滑坡居多,但有时滑坡体的厚度也可达十几米。黏土滑坡的滑动面呈圆弧形,滑动带呈软塑状。(4)岩层滑坡。发生在各种基岩岩层中的滑坡称为岩层滑坡,其多沿岩层层面或其他构造软弱面滑动。7.1.2滑坡的分种3.按滑动面与地质构造特征分类(1)均质滑坡。多发生在均质土体或破碎的、经强烈风化的岩体中的滑坡,称为均质滑坡,又称为同类土滑坡。均质滑坡的滑动面不受岩体中结构面的控制,多为近圆弧形,在黏土岩和土体中常见。7.1.2滑坡的分种(2)顺层滑坡。顺层滑坡是岩土体沿着岩层层面发生滑动的滑坡,多在岩层倾向与斜坡倾向一致、但倾角小于坡角的情况下发生,特别是原生或次生的软弱夹层存在时,易
10、成为滑坡面。沿着断层面、大裂隙面的滑动,以及残坡积物顺其与下部基岩的不整合面下滑的滑坡均属于顺层滑坡。顺层滑坡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而且规模也较大。顺层滑坡如图所示。7.1.2滑坡的分种(a)沿岩层层面滑动(b)沿坡积层与基岩交界面滑动(3)切层滑坡。滑坡面切过岩层层面而发生滑动的滑坡称为切层滑坡,如图所示。该类滑坡多发生在岩层面近于水平的条件下,滑动面切割了不同岩层,并形成滑坡台阶,常呈圆柱形或对数螺旋曲线。切层滑坡较少见,在破碎的风化岩层中发生的切层滑坡常与崩塌类似。7.1.2滑坡的分种4.按滑坡体的体积分类(1)小型滑坡。小型滑坡的滑坡体体积小于3104 m3。(3)大型滑坡。大型滑坡的滑
11、坡体体积为51053106 m3。(2)中型滑坡。中型滑坡的滑坡体体积为31045105 m3。(4)特大型滑坡。特大型 滑 坡 的 滑 坡 体 体 积 大 于3106 m3。7.1.2滑坡的分种5.按滑坡体的厚度分类(1)浅层滑坡。浅层滑坡的滑坡体厚度小于6 m。(2)中层滑坡。中层滑坡的滑坡的体厚度为620 m。(3)深层滑坡。深层滑坡的滑坡的体厚度为2030 m。(4)超深层滑坡。超深层滑坡的滑坡体厚度大于30 m。7.1.2滑坡的分种7.1.2滑坡的分种6.按滑坡形成的年代分类(1)新滑坡。由于开挖山体而形成的滑坡,称新滑坡。(2)古滑坡。古滑坡是指久已存在的滑坡,其又可分为死滑坡、活
12、滑坡及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滑坡。1.内部因素(1)岩土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岩土其抗剪强度、抗风化和抗水的能力也不同,影响着边坡的稳定性。例如,坚硬致密的硬质岩石的抗剪强度与抗风化的能力都比较高,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不发生变化,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往往不容易发生滑坡。但页岩、片岩、易亲水软化的土层和一些软岩则岩性相反,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较易发生滑坡。7.1.3滑坡的影响因素(2)岩土的构造和产状。边坡内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节理面、片理等构造的产状影响着滑坡的发育,同时这些部位易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很容易发生顺层滑坡,或者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3)边坡的几
13、何条件。滑动面、切割面、临空面是形成滑坡必备的几何条件。滑动面一般都是边坡最薄弱的面;切割面是其切割岩体作用的面,分割了滑坡体与其周围岩土体母体之间的连接;临空面是滑坡体滑动后的堆积场所,是滑坡体向下滑动时能够自由滑动的面,为滑动岩土体提供了活动空间,常由地面或开挖面组成。7.1.3滑坡的影响因素当边坡越陡、高度越大,以及当斜坡中上部凸起而下部凹进,且坡脚无抗滑地形时,其稳定性越差,越易发生滑动。如果在边坡下部设置一个平台,由于平台对边坡可以起到反压作用,因此可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山区河流的冲刷、沟谷的深切,以及不合理的大量切坡都能形成高陡的临空面,这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地质条件
14、。实践表明,在下列地质条件下最容易发生滑坡:当地质构造复杂,岩层风化破碎严重,软弱结构面与边坡的倾向一致或交角小于45时。当边坡上有松散的堆积层,而下伏基岩是不透水的,且岩层面的倾角大于20时。7.1.3滑坡的影响因素当较陡的边坡上堆积有较厚的土层,且其中有遇水软化的软弱夹层或结构面时。当黏土层中的网状裂隙发育,并有亲水性较强的软弱夹层(如伊利土、蒙脱土)时。当松散堆积层下的基岩易于风化或遇水会软化时。当古滑坡地带可能因工程活动而引起复活时。7.1.3滑坡的影响因素2.外部因素(1)水的作用。水进入边坡岩土体内不仅会增加岩土的重量,而且会使岩土软化、抗剪强度降低,加速岩土体的风化,如地表水使坡
15、脚遭到侵蚀冲刷,地下水位的上升增大了水力坡度,这些都能引发滑坡。调查表明,90%以上的滑坡与水的作用有关。不少滑坡在旱季时接近于稳定,但遇到雨季就急剧活动,表现出“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7.1.3滑坡的影响因素(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工程边坡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下列行为都会破坏原来边坡的稳定性,引发滑坡:由于不合理的开挖坡脚,斜坡的支撑被破坏。在斜坡上方任意堆填岩土、建造房屋或堆置材料,造成荷载增加。7.1.3滑坡的影响因素人为破坏表层覆盖物,引起地表水下渗作用的增强。破坏自然排水系统或排水设备布置不当,泄水断面大小不合理而引起排水不畅、漫溢乱流,使坡体水量增加。引水灌溉或
16、排水管道漏水会使水渗入斜坡内。(3)外部扰动。振动对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大地震时往往伴有大滑坡的发生,采矿和大爆破有时也会触发滑坡。7.1.3滑坡的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滑坡的发展、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按照滑坡活动的运动学特征,可将滑坡的发育过程划分为蠕动变形、滑动破坏和渐趋稳定三个典型阶段。7.1.4滑坡的发育过程1.蠕动变形阶段斜坡在发生滑动之前通常是稳定的。有时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斜坡的岩土强度逐渐降低(或斜坡内部的剪切力不断增加),造成斜坡的稳定状况受到破坏。斜坡内部的某一部分,因其抗剪强度小于剪切力而首先发生变形,产生微小的移动,往后变形会进一步发展,
17、直至坡面出现断续的拉张裂缝。7.1.4滑坡的发育过程随着拉张裂缝的出现,渗水作用得到加强,变形进一步发展,后缘拉张,裂缝加宽,开始出现不大的错距,两侧的剪切裂缝也相继出现。坡脚附近的岩土被挤压,滑坡出口附近潮湿、渗水,此时滑动面已大部分形成,但尚未全部贯通。斜坡变形再进一步继续发展,后缘的拉张裂缝不断加宽,错距不断增大,两侧羽毛状剪切裂缝贯通并撕裂,斜坡前沿的岩土被挤紧并鼓出,出现较多的膨胀裂缝,滑坡出口附近渗水污浊,这时滑动面已全部形成,接着便开始整体地向下滑动。从斜坡的稳定状况受到破坏,坡面出现裂缝,到斜坡开始整体滑动之前的这段时间称为滑坡的蠕动变形阶段。7.1.4滑坡的发育过程蠕动变形阶
18、段所经历的时间有长有短,长的可达数年之久,短的仅数月或几天的时间。一般来说,滑动的规模越大,蠕动变形阶段持续的时间就越长。斜坡在整体滑动之前出现的各种现象,称为滑坡的前兆现象,尽早发现和观测滑坡的各种前兆现象,对于滑坡的预测和预防都是非常必要的。7.1.4滑坡的发育过程2.滑动破坏阶段滑坡在整体往下滑的时候,滑坡后缘迅速下陷,滑坡后壁越露越高,滑坡体分裂成数块,并在地面上形成阶梯状地形,滑坡体上的树木东倒西歪,形成醉林,如图所示;滑坡体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如房屋、水管、渠道等)严重变形以致倒塌毁坏。随着滑坡体的向前滑动,其将向前伸出,形成滑坡舌。在滑坡滑动的过程中,滑动面附近的湿度将增大,并且
19、由于重复剪切,岩土的结构将受到进一步破坏,从而引起岩土抗剪强度的进一步降低,促使滑坡加速滑动。滑坡滑动的速度取决于滑动过程中岩土抗剪强度降低的绝对数值,并和滑动面的形状、滑坡体的厚度和长度,以及滑坡在斜坡上的位置有关。7.1.4滑坡的发育过程如果岩土抗剪强度降低的数值不多,则滑坡只表现为缓慢地滑动;如果在滑动过程中滑动带岩土的抗剪强度降低的数值较大,则滑坡速度会比较快、来势会比较猛,滑动时还常常伴有巨响并产生很大的气浪,造成巨大的灾难。7.1.4滑坡的发育过程3.渐趋稳定阶段经过大量滑移后,滑坡体的重心会降低,滑动时产生的动能将逐渐消耗在克服滑移阻力和滑体的变形中。经过一段时期后,滑坡体上的醉
20、林又重新垂直向上生长,但其下部已不能伸直,因而树干呈弯曲状,称之为马刀树,如图所示,图见下页,这是滑坡趋于稳定的一种迹象。滑体中部分地下水的排出,使滑动面的强度有所提高,滑移速度逐渐降低,最后停止滑动。滑坡体上的台地已变平缓,滑坡后壁变缓并生长草木,没有崩塌发生,滑坡体中岩土压密,地表没有明显裂缝,滑坡前缘无水渗出或流出清晰的泉水时,就表示滑坡已基本趋于稳定。7.1.4滑坡的发育过程7.1.4滑坡的发育过程应当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滑坡都会出现以上三个典型阶段,主要取决于滑动面的特征以及外力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例如,有的滑坡活动阶段较长,而不出现剧滑阶段;7.1.4滑坡的发育过程有的滑坡蠕动变形阶
21、段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滑动破坏阶段;有的滑坡虽处于稳定阶段,但因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又会重新滑动。因此,一个滑坡往往有多期活动性。对滑坡稳定程度的野外判断主要是在充分掌握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从地貌形态的比较分析、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和影响因素的变化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通过调查,找出对滑坡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根据这些因素在建筑物使用年限内的最不利组合及其发展趋势,可以粗略地判断滑坡的稳定性。7.1.5滑坡的稳定性判断1.地貌形态的比较分析滑坡是斜坡地貌演变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发育过程,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有不同的外貌形态。相对稳定和不稳定滑坡的地貌特征可以作为判
22、断滑坡稳定性的参考,如表所示。7.1.5滑坡的稳定性判断2.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将需要判断稳定性的滑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等条件与附近相似条件下的稳定斜坡、不稳定斜坡以及不同滑动阶段的滑坡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再结合今后地质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即可判断滑坡体各部分的稳定程度。7.1.5滑坡的稳定性判断3.影响因素的变化分析斜坡发生滑动后,如果形成滑坡的不稳定因素并未消除,则在转入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将开始不稳定因素的积累,并导致新滑动的发生。只有在不稳定因素被消除之后,滑坡才能由于稳定因素的逐渐积累而趋于长期稳定。7.1.5滑坡的稳定性判断1.防治原则进行滑坡防治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23、)滑坡的治理要遵循以防为主、整治为辅、治则根治的原则。(3)对中小型滑坡,应注意调整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平面位置,以求经济技术指标最优。(4)对发展中的滑坡要进行整治,对古滑坡要防止其复活,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段要防止滑坡的发生。(2)尽量避开大型滑坡所影响的位置,对大型复杂的滑坡应采用多项工程综合治理。(5)整治滑坡前应先做好排水工程,并针对形成滑坡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7.1.6滑坡的防治2.防治措施(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排出地表水。通过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明沟系统排出地表水。截水沟用来截排来自滑坡体外的坡面径流,如图(a)所示;在滑坡体上设置树枝状的排水明沟系统,以汇集坡面径流并将其引导出滑坡
24、体,如图(b)所示。7.1.6滑坡的防治(a)边坡截水沟(b)排水明沟系统排出地下水。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多来自滑坡体外,一般可采用截水盲沟(也称渗沟)来排除,如图所示。盲沟的迎水面做成可渗透层,背水面做成阻水层以防止盲沟内的水再渗入滑坡体,沟顶铺设隔渗层。7.1.6滑坡的防治排出地下水。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多来自滑坡体外,一般可采用截水盲沟(也称渗沟)来排除,如图所示。盲沟的迎水面做成可渗透层,背水面做成阻水层以防止盲沟内的水再渗入滑坡体,沟顶铺设隔渗层。7.1.6滑坡的防治对于滑坡体内浅层地下水,常用兼有排水和支撑双重作用的支撑盲沟截排地下水。支撑盲沟的位置多平行于滑动方向,一般设在地下水出露面,
25、平面呈Y形或I形,如图所示。7.1.6滑坡的防治(2)减重和反压。减重主要是通过削减坡角、挖掉部分岩土或降低坡高,以减轻斜坡不稳定部位的重量,从而减小滑坡上部的下滑力。反压是指在滑坡的前缘加载,达到增加抗滑能力的目的。图为某高速公路边坡滑坡综合治理设计方案,其在前缘强夯反压填土,在坡顶刷方卸载。7.1.6滑坡的防治(3)修建支挡工程。在滑坡体下部修建抗滑桩、挡土墙或用锚杆等对岩土体进行加固,以增强边坡的抗滑能力,直至不再发生滑坡,如图所示。7.1.6滑坡的防治(a)抗滑桩(b)挡土墙(c)锚杆锚固(4)改善滑动面(带)的岩土性质。改善滑动面(带)的岩土性质主要是为了增加坡体强度,主要措施有: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地质 模块
限制150内